小说的赏析是通过视觉来完成的,简单说就是先看,而后想象感悟,理解诠释其中的情与理,电影则是视听加直觉,一边看一边听,直接通过画面感觉其内涵。应该说先有小说,后有电影,电影发明者的初衷应该是更直接直观地让人们通过真实画面感知世界和生活。

  侦探推理小说是小说的一种类型,古有公案小说,现代国内外的推理悬疑都属此类。侦探推理小说虽然在我国是很难登文学大雅之堂的,但是它惩恶扬善、善恶有报,正义战胜邪恶和弘扬法制的主题思想,它具有正义、执著、聪睿的探案人的人物形象,它超强悬疑、曲折复杂、险象环生的故事情节,还是能吸引一大批各个年龄段的读者锲而不舍地阅读侦探推理小说。

  我们从事此项事业和工作的业内人(包括侦探推理小说作家、评论家以及编辑)也是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加入这个群体。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拓展侦探推理小说的赏析的渠道,将侦探推理小说改编成电影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尝试和举措。

  我也算是个侦探推理小说作家,当年在北京市公安局《首都公安报》《金盾》杂志做过执行主编,有随警作战的便利条件,发生在京城的大案要案都与刑警侦查员同出现场并后续跟进,包括在京发生的的鹿宪洲抢劫运钞车惊天大案,白宝山抢劫杀人案,石景山八女遇害案,都自始至终跟踪采访,以此生活为基础写过多篇报告文学和纪实作品,以与侦查员同出现场同破案为积累,创作侦探推理小说多部,虽然不是什么上乘佳作,还是有幸被我们侦探推理协会创始人于洪笙老师的关注和推荐,在十几年前的研讨会上荣幸地聆听雷达、苏叔阳、武和平等老师对拙作《间接谋杀》的点评指正,受益匪浅,有幸于90年代初由刘绍棠和陈建功老师推荐加入了北京作协。记得就在这次研讨会上,苏叔阳先生对拙作《小桥遗案》特别关注,希望能够改编成电影。我当时很感动并受到激励,会后不久,就下决心并付诸实践,完成了我的第一次电影的改编尝试——将《小桥疑案》改编为电影,片名为《断章的命运》,在央视电影频道多次播放。此后我独立将自己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并在电影频道和院线播放共有7部,另有2部与他人合作改编,也在电影频道播出。电影片名分别为《断章的命运》《非虚拟谋杀》《非完美交易》《连环扣》《死亡迷局》《酒吧谜案》《雾江奇案》《瞬间罪恶》以及《间接谋杀》,近期还有两个剧本正在筹划拍摄之中。

  下面结合我的创作实践谈谈侦探推理小说改编电影的几个问题。


  一. 侦探推理小说改编电影的好处

  1. 侦探推理小说弘扬法制意义的主题思想可以更为直观地传输给受众。如前所述,我们可以明确地说,所有的侦探推理小说都是承载着正义战胜邪恶、惩恶扬善,违法必究、犯罪必惩的法治精神和教育功能。对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与实施依法治国的理念都是有益的。

  2. 拓展侦探推理小说的欣赏、观赏和赏析的渠道和范围。电视和影院具有更多和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换个艺术形式推崇侦探推理小说的内涵人文法治精神和艺术审美情趣,对于让更多人喜欢这种形式,吸引扩充侦探推理小说的受众群体,有直接效用。

  3. 单纯的视觉转换为视听觉,可以直观、更加引人入胜地享受侦探推理小说的审美魅力,可读性转换为可视性。读一本推理小说 读者是先从作者的文字描述中,转换成一个犯罪现场,转换成侦探一系列的推理破案,揭开谜底过程的一幅幅画面,再从这个曲折复杂、充满危机和危险的过程中,感悟领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得到情绪上的满足,思想意识、道德法律层面的升华或警鉴。比如读者被人物爱憎没分明、执着,坚韧不拔的行为感动了;比如一个在犯罪边缘徘徊,看到犯罪的可耻下场的人警醒了,觉悟了;再比如看到惊险曲折引人入胜的情节,读者的感官被愉悦被刺激,获得某种非同寻常的享受。而电影是通过声、光、电,富有色彩和动感的影像画面,活灵活现直观地把推理小说要表达的审美思想和情趣呈现在观者的眼前。

  4. 对侦探推理小说作者来说,二次接力再创作,无疑是精神和物质双收的好事。精神上增添了创作者的成就感、荣誉感,物质上还有比书稿费更为丰厚的报酬。客观来说这对日益减少的侦探推理小说作家也具有一定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侦探推理小说与电影结缘,无疑是推动中国原创侦探推理小说发展和繁荣的有效模式。


  二. 结合我的改编创作实践谈几个具体问题

  1. 创作侦探推理小说前应该有前瞻性地让侦探推理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和具体场景与电影要素相吻合。其实小说和电影本身就有许多共同的故事性元素,他们都是通过主题、人物、情节、行为和象征来讲述故事。我们在构思一部侦探推理小说的时候,可以事先考虑我的小说出版发行后可以改编成电影的可行性亮点在在哪里,起码要符合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和人们崇尚追求的生活情趣,还要适当考虑电影能够承受剧情、场地的限制,考虑人物性格发展和行为举止转化的局限。我在写《三峡豪华游轮谋杀案》小说时本来是想写成中国版的《尼罗河惨案》,沿途各个风光景点包括在内,后来考虑到电影拍摄时场景和成本因素,将故事集中在三峡的一条豪华游轮上,很快有制作方感兴趣投资拍摄。后改名为《雾江奇案》,有不错的收视效果。这样将来改编时就会少一些麻烦。当然这不是写侦探推理小说作家所必需的。

  2. 注重情节的增、删要适合电影的特点侦探推理小说改编成电影的通常的情况下,要对小说的内容进行增加和删减。因为电影需要的是更为集中和强烈的戏剧冲突。我们知道,电影《人证》改编自日本著名侦探推理小说作家森村诚一的同名小说。里面探案的警察栋居,没有去过美国,也不知道与自己合作的搭档美国警察肯.休夫坦就是自己的杀父仇人。电影改编后增添了栋居出差到美国,意外发现这位美国搭档是杀死自己父亲的凶手,这样就有了戏剧冲突。在这部电影中类似这样增添的情节还有很多。

  我的侦探推理小说《案发离婚前》,与鲁坚导演合作改编成电影《连环扣》。为了更突出电影直观的紧张、悬疑、惊险的氛围,删去了一些可有可无的办案具体过程的描述,增添了女主角过失杀人、跳楼自杀等可视性较强的情节,其中原作中作为主要道具大量的钱款现金,改为一幅价值不菲的古画,另外也将结尾冗长的文字推理述说形式,改为的直观简洁的画面形式,播出效果好多了。

  推理小说中往往有大量细致的犯罪现场、地域背景,这些在电影里简单交代就行了;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很详细,滔滔不绝、不厌其烦地说,电影语言三言两语即可,小说中大量不适合直观表现的内容必须舍弃。

  3. 侦探推理小说改编电影要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侦探推理电影人物主要是正反两个主要人物的塑造。正面人物一般是以警察为主的破案解谜的主人公,反面人物是剧中犯罪人员负一号,这两个人物一定要有鲜明的个性。对于正面人物而言,除了聪慧睿智、嫉恶如仇、顽强执着的正义形象外,还应该有生活中的独特的、令人难忘艺术形象,就像那个叼着烟斗,话语不多,深沉睿智的福尔摩斯,那个矮胖幽默的波罗,那个穿着竖领子的风衣、刚毅、冷酷的杜丘等等。一句话,要让侦探形象真起来、神起来、活起来。

  而反面人物的塑造,除了狡猾奸诈、阴险毒辣、老谋深算的向恶本质外,还应该非脸谱化,表现他们恶中存善,良心未泯、醒悟忏悔、认罪伏法的人性一面。

  推理侦探小说的人物塑造这一点应该说是我创作实践的短板,确实没有什么经验之谈,只是在此提出问题,希望改编者不能忽视这个问题。

  4.推理小说改编电影的要点是要有画面感文字描述改编成电影画面让侦探推理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悬念丛生,扣人心弦、前呼后应、惊险曲折,使侦探推理电影的环境背景清晰明了,大背景贯穿全剧,小环境真实再现每一场次,谋杀犯罪场景真实客观,是我们改编电影时刻牢记的要点。

  5.自己的侦探推理小说最好自己改因为作者自己写的小说,整体思路作者清楚,人物与作者最接近,作者对环境最熟悉,特别是公安作者,更熟悉警察办案程序,罪犯作案规律、手法,避开违规违纪的描述,投稿成功率比较高。其次,改编自己的小说不会与什么版权问题,另外通过二次创作又掌握了一门创作样式,拓展了自己的写作范围,再有会使更多的人通过看电影知道作者,提高知名度,此外作者还有一些实惠的经济收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