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自古帝王州”。早在5000年前,神农氏就在咸阳的武功县教民稼穑,开启了华夏民族的农耕文明,此后在千年的岁月长河里,在这片热土上陆陆续续的又演绎了几次华夏民族壶口瀑布般的辉煌:周、秦、汉、唐。期间不算西汉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唐末大齐黄巢、明末大顺李自成等4个政权,还经历了新莽、西晋、北周、西魏、前秦、后秦、前赵、隋等九个政权。关中真正成为了13个王朝的京畿重地,似乎也成了华夏文明的风水宝地。
于是,历代帝王也把关中作为了自己的长眠之地,以期在阴间也能享受“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理,再现风云激荡而又灿烂辉煌的岁月;以期后世子孙能够人丁兴旺,江山永固。据史料记载,先后有89位帝王长眠于此,其中咸阳塬就有29位皇帝,上千位皇亲功臣。
西汉11位皇帝,除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在渭河以南外,其余9个皇帝都安息在咸阳塬上。不过汉家的陵墓,不像战国的陵墓具有“居都”的状态,而已发展为“近都”状态,继承着“世之为丘垄也,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的观念,在咸阳的一道塬“堆土为陵”。由于高祖的长陵、惠帝的安陵、景帝的阳陵、武帝的茂陵、昭帝的平陵分别建有陵邑,到唐朝时咸阳塬也叫五陵塬。“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是李白对西汉帝王陵的写照。
李唐王朝21位皇帝,除了唐末的两位皇帝昭宗和哀帝分别葬于河南洛阳和山东地区外,19位皇帝也长眠于此。因为武则天具有双重身份,身为皇后,但又是武周的皇帝,同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所以称“唐十八陵”。另外,还有追封的太祖李虎、世祖李昞、让皇帝李宪、武则天之母杨氏,分别建有永康陵、兴宁陵、惠陵、顺陵。不过唐陵都是“去都”状态,在咸阳的二道塬上依山为陵,这样背山面塬,更能藏风聚齐,气象万千,也彰显了大唐的博大胸怀。“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塬上尘。”这是杜甫对咸阳塬汉唐帝王陵的写照。
咸阳塬西起武功的漆水河畔,东至泾渭的交汇处,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13公里。台原地势较高,海拔高度450~800米,平均高出平原200~300米,塬面开阔、土质肥沃,北高南低,微有波状起伏。站在塬上,上可仰无垠的苍穹,俯可瞰茫茫的平原,汉唐长安城一览无余。
北望梁山、九嵕山、仲山、嵯峨山一字排开,山峰起伏,脉络相连,峰顶浑圆,坡势不险,山脊平缓。冬季阻挡着西北的西伯利亚的寒流,即就是越过了北山的阻挡,已是强弩之末,不会再有“风吹骨寒家败丁稀”凶相。南眺秦岭,绵延八百余里,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关中平原的南侧,若说阴山、贺兰山是中国的北龙,南岭山脉是中国的南龙,那么秦岭山脉就是中国的龙脊,北山犹如臣子簇拥着秦岭这个君主,是真正的朝供伏案之山。
山可以藏风,水可以聚气。若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渭水则是黄河的大女儿。她自西向东横贯于整个关中平原,滋养着两岸的先民。先秦的渭水水量充沛水流平缓,河道里风帆上下往来如梭。汉、唐的渭水粮船终绎不绝,欸乃之声不绝于耳。泾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她流经关中的北部,绕北山而行,下游地势平坦,水流平稳,土壤肥沃,宜于灌溉。如果说渭水是龙的血脉,那么泾河、沣河、涝河、潏河、滈河、浐河、灞河就是龙的毛细血管,从关中南侧的秦岭山脉和北侧的北山汲取营养,源源不断地输入渭水。使关中平原真正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即就是今天,咸阳塬上的普通百姓,也希冀在百年之后,能头枕九峻山,脚登渭河水,依山傍水,藏风聚气,使宽敞的咸阳塬成为上好的“明堂”,寿终正寝,庇佑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