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久非刘社稷,千载独有汉精灵。”汉高祖刘邦是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是汉人、汉族、汉字和汉文化称谓的创始者。汉族人哪个不知道刘邦,汉文化在中华文化中一直起着主体作用。可是,由于刘邦出身草根、性情粗放、蔑视礼制、不拘小节,历史上对他一直褒贬不一,至今也仍有不同看法。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刘邦常被演绎成市井无赖、流氓皇帝的形象。试想,这样的人如何能擎起反秦的大旗、将正义的事业进行到底?刘邦一定还有不为所知的一面。

  沈阳今年的春天多雨。春雨绵绵中挑灯夜读,在司马迁的《高祖本纪》中,找不到相应的具体答案,负面的东西反倒多一些。曾经去刘邦的家乡丰县、沛县和他避过难的芒砀山认真寻访,到彭城、成皋、井陉、汉中、垓下等古战场遗址深入探求。正在琢磨之中,读到了日本作家宫城谷昌光的长篇历史小说《刘邦》。书的封面上所印的两句话,引起我的极大兴趣:“靠集体的力量夺天下”“重现真实的刘邦”。

  宫城谷昌光是个中国通。他精通中国的古代史和古文字,并以此作为写作资源,先后出版了十几部长篇历史小说和若干短篇小说集。他以考据过硬、故事诱人,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他擅长挖掘历史人物不为大家所熟悉的一面,让其展现出新的形象。他笔下的重耳、介子推、晏子、孙子等,个个性格鲜明,魅力四射。

  宫城谷昌光在该书的“后记”中写道:“不喜欢行为不合情理的人,更别说让他们成为小说的中心人物了。”当他的目光由先秦转向西汉时,他觉得刘邦正是一个不合情理的人,因此一直对刘邦心存批评的念头。后来,通过深入研究,有了新的感受。他认为,“尽管刘邦没有超乎常人的武威和德行,但他依然击败项羽夺取了天下。实现这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依靠的并非个人的力量,而是集体的力量。或者说是其中有君臣共同成长,相辅相成的作用。”靠集体的力量夺天下,这一主题很新颖,也很深刻。这就不是一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一群人的团结奋斗。且看宫城谷昌光如何下笔。

  长篇历史小说《刘邦》分为上下两册,各10个章节,43万多字,称得上鸿篇巨制了。上册叙述刘邦从流民、亭长到沛公的生命轨迹,着重描绘了他14年的亭长生涯。下册内容主要是反秦斗争和楚汉相争,突出刘邦坚定反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应该说,全书是《高祖本纪》的故事化、细节化,维护了中国的既定史实,无篡改之嫌,也无戏说之章。但,也不完全相同。宫城谷昌光把刘邦放到时代背景里,放在共同奋斗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细节刻划,展现了一个既平凡又不凡的刘邦新形象。


  老练亭长、义气大哥

  刘邦在该书出场时,已经47岁,当了14年的泗水亭亭长。33年的流民生活和14年的亭长生涯,把刘邦历练成了什么样子?宫城谷昌光认为,地理因素和社会风气对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刘邦出生在江苏省丰县县城中阳里街道,当差在相邻的沛县县城泗水亭(现有该亭遗址)。当年,丰县归沛县管辖。刘邦因此有“丰生沛长”之说,他也自称是沛人、沛公。宫城谷昌光没有来过丰沛地区,只有资料上的印象。那里是江苏、山东、安徽和河南的交界之处,平畴沃野,四省通衢,风光秀美,民风开化,并非穷乡僻壤。东有鱼虾肥美的微山湖,西有平地崛起的芒砀山,曾经的魏国之地、西楚之乡。今天的丰县县城内有中阳里和萧何宅的遗迹,郊外有汉皇祖陵。沛县县城则有泗水亭、汉高祖原庙、乐沛殿、歌风台等景观,一些街道被命名为沛公路、萧何路、樊哙路。“世界一刘同根生,中华两汉源高祖”,沛县因此被誉为“大汉之源”。

  青少年时期的刘邦,生活在七国争雄、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都积极于“招贤纳士”,笼络人才,以求称霸。有点抱负的青年要么四处应聘、一展才学,或者仗剑奔走、快意恩仇,也有一心结交豪杰、积累人脉的。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刘邦也想干番事业,不负人生。他崇拜魏无忌(信陵君)、张耳那样的“士”,侯赢、聂政那样的“侠”。他去魏国寻访当过信陵君门客的张耳,从都城大梁城一直找到外黄县。宫城谷昌光说:“他听说外黄令张耳为人侠义,于是他跑去张耳家寄人篱下,做了近半年食客。”他们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后来又成了儿女亲家。刘邦四处游学、到处闯荡,虽然没有成为游侠,却沾染了侠义之风,好打抱不平,敢为朋友两肋插刀。秦国扫平六国后,名士张耳被通缉,亡命天涯。这时,刘邦已过了而立之年,不仅一事无成,连吃饭的地方都没了,只好回转家乡。

  由于盗贼猖獗,官府中的朋友推荐刘邦任泗水亭亭长。亭长相当于派出所的所长,分管社会治安和负责接待过往的官吏。有了俸禄,还能管点事,刘邦当然乐意接受。他每天忙于捕盗捉贼和迎来送往,两样都干得很出色。刘邦为人豪爽大度,见多识广,长袖善舞,上上下下都喜欢这个成熟老练的刘亭长。他结交了许多朋友,还娶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媳妇吕雉。在沛县的地面上,他也算个人物。上到官吏、豪强,下到凡夫、草民,都有他的朋友。几乎天天有应酬,酒局中都少不了他。酒馆老板王媪、武负都争着给他免单。他一来,车水马龙;他不来,门可罗雀。屠夫樊哙、吹鼓手周勃、司御夏侯婴、卒史周苛、狱掾曹参、主吏掾萧何、豪强雍齿和王陵等,都尊称他为大哥。官府里有人罩着,民间中有人捧着,刘邦很得意,也很知足。如果没有陈胜、吴广的起义,他很可能老死在亭长任上。

  萧何最初并不看好刘邦,认为“刘季此人好说大话,并无实际建树”。宫城谷昌光记录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官吏们都去登门拜访县令的朋友吕公,刘邦觉得自己作为亭长也得去露个面,以免人家挑理。可是,把门的高喊送钱一千的上座,不送钱的站在门外。刘邦没带钱来,但他灵机一动,报了送钱一万。这不是瞪眼唬人嘛!但他见到了吕公,还因之娶上了吕公的漂亮女儿吕雉。吕雉给他生了一儿一女,就是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刘邦如果没有这一大胆的举动,后来的汉朝历史都得改写了。萧何觉得刘邦有种不同一般的潜质。至于是什么潜质?萧何直到后来才琢磨明白,就是比他有胆识,能干大事!所以,萧何甘心情愿地帮助和辅佐刘邦。刘邦带人去咸阳服徭役时,萧何代表官府交给他路费的同时,还以个人名义送钱一千。没看好刘邦的萧何,都与刘邦交情如此深厚,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在一次嬉戏打闹之中,刘邦失手伤了夏侯婴。夏侯婴是官吏,按照秦法规定,伤了官府的人是要被杀头的。夏侯婴却说是自己不小心摔伤的,与刘邦无关。县令认为夏侯婴作伪证,打得他皮开肉绽,还在监狱里关了一年。夏侯婴因此成为刘邦最忠诚、最信赖、最可靠的朋友。刘邦多次兵败得只剩孤身一人,唯有夏侯婴陪伴在他身边。反过来,刘邦对待朋友也非常仗义,有求必应,甚至不惜以死相救。周苛遇险时,他亲自带兵去解围。彭越有难时,他及时出手支援。这在朋友中传为佳话。项羽对此也很欣赏,在众多起义队伍中就愿意与刘邦并肩反秦、联合作战。

  这14年的亭长真的没白干,不仅积累了人脉,还养成了识人的特殊本领。宫城谷昌光说:“刘邦眼力很好,能洞察出心怀鬼胎的人。”他见人一搭眼就知晓是哪个道上的人,一对话就能摸清其心机。刘邦曾经预测自己的寿命能活到60岁。如果从47岁算起,还有13年活头。实际上,他又活了15年。在这15年中,他的命运发生了的大转折,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民选县令、带兵统帅

  秦始皇在结束分裂、完成统一上是有历史功绩的,但执政期间实行苛政、酷法,不得人心。其苛刻和严厉程度更甚于夏桀和商纣。人民被严厉而精细的各种法律所束缚,不得有丁点的闪失,人人自危,个个恐惧,社会底层渐渐失去了耐心。尤其修建秦始皇陵和戍边,从全国各地强征壮丁,逃避的要治罪,迟到的要杀头,人少了也要掉脑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被逼反,起义队伍如同滚雪球一样迅速膨胀。一场时代风暴席卷全国各地,搅动着不安分的人心。宫城谷昌光认为,置身其中的刘邦,从被动卷入到坚定反秦,从民选县令到带兵统帅,在一统天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刘邦并没有立即响应陈胜、吴广的起义,也无法响应。在这之前,他是第二次带领沛县和丰邑的百名青壮年去咸阳服徭役。有人说,这是沛县县令因没娶上吕雉而报复他。也有人说,刘邦上次把所有人都毫发无伤地带回来,这次非他莫属。刘邦曾经见过秦始皇,说过“如果可以,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这种大话可不是一般人能说出来的,吹牛也好,玩笑也罢,都说明其有雄心壮志。但,这次出差就没以前幸运了。从沛县向西还没有走出丰邑境内,就有人开始逃跑,而且多数是刘邦的丰邑老乡。把他们抓回来会耽误行程,继续往前走到咸阳他要被杀头,跟随的人也会连坐处死。于是,刘邦决定不走了。他用官府给的路费买来好菜好酒,就地招待大家,吃完后宣布解散回家。他自己有家不能回,打算去芒砀山避祸。由此可见,刘邦当时并没有造反的念头、起义的打算。有十几个人认为,刘亭长如此仁义,必须跟着他同生死、共患难!这是刘邦在这个时期的一大亮点,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芒砀山座落在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位于豫、皖、苏、鲁四省结合部,属于四不管的地方。有大小山丘20余座,最高峰也不过海拔150多米。别看山不高,水不深,但有奇峰怪石,陡崖古洞,树高林密,足可以藏龙卧虎。孔子曾经在那里避过雨,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也长眠在山间。刘邦的这一选择很有头脑,四地的官府如果想追捕他,都不能越过自己的边界,只能放任不管。周围的青年闻风而至,聚集了近百人。因食物短缺,刘邦劝他们下山,他们表示宁可饿死也不离开。这些芒砀朋友都成了刘邦的生死弟兄,举兵的最初班底。芒砀山正是刘邦的转运之地,也是他西征的出发之地。芒砀山现有斩蛇碑、高祖庙等人文景观,供后人凭吊和缅怀。跟随项羽起兵的八千江东子弟,到乌江时基本都死光光了,而一直追随刘邦的丰沛老乡和芒砀朋友,几乎都笑到了最后,个个建功立业、封侯拜相。

  就在刘邦他们真的要被饿死的时候,沛县的县令为防止起义军攻破县城,在萧何和曹参的极力建议下,邀请刘邦回来帮助防守。等刘邦带人来到城门跟前,县令又改变主意了,不仅拒绝刘邦入城,还要杀了萧何、曹参等人。城中的父老不干了,令其子弟杀了县令,公推刘邦为新的县令。刘邦开始不同意,他说:“保护百姓我万死不辞,但我无才无德,不能保沛县的父老乡亲平安无事。还请重新推举出合适的人选担此重任。”刘邦心目中的人选是豪吏萧何或者豪强王陵。可是,萧何不敢挑这个头,王陵也不敢逞这个能。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刘邦最合适!刘邦因此成了民选的县令,也称沛公。父老乡亲强烈要求刘沛公保境安民,并为他征集了三千多子弟兵。刘邦必须遵从这个民意,守护好自己的家园。

  也有人建议刘邦去投靠陈胜、吴广的起义军,至少可保证他们不来攻击沛县。刘邦却不同意,他说:“我承认陈王的举兵是为了正义。但是,举兵后,我在陈王的行动中看不到正义之风,他还有侠义的精神吗?”这说的是陈胜起义不久便称王,作茧自缚,“未来并非一片光明”。投靠他们以后,只能像周文那样被支派出去西征,那就无法保护沛县了。

  那么,刘邦后来为啥投靠项梁和项羽,而且又同意西征的呢?宫城谷昌光专门描写了刘邦最初在周边的一些作战行动,这在我们的史书上都是一笔带过的。然而,这正是刘邦平定天下迈出的第一步,是他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集体中获得成长的开端。是时,仅靠沛县一座孤城和三千兵力,根本抵挡不住起义军,更打不过秦军。当务之急是扩大地盘,增强实力。没有当过兵,也没学过兵法,甚至连马都不会骑的刘邦,不得不去带兵打仗了。

  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刘邦身上,看他有何举动。没想到的是,他还真露了两手。首先,他确立了军籍。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军中的位置和干什么,由此来编制军队,使沛县的三千子弟不再是乌合之众。其次,他解决了人事问题。他考虑到百姓和士兵对官吏的反感,不任命萧何、曹参为将军,只把他们任命为中涓,也就是侍从人员。铁哥们儿樊哙、周勃等任命为舍人,充当门客。他的弟弟刘交只能当他的通信员使用。把这些亲信都放在身边,组成了一个参谋部和警卫部队。夏侯婴专门为他驾车,取名车夫长。他没有任命将军,打算留在实战中考察后再说。萧何觉得,这个小亭长还真有点大统帅的架势。

  出征的时间到了。县厅内供奉黄帝像,校场上祭拜战神蚩尤,所打出的战旗是红色的。首战邻近的胡陵城,因为那里没有起义动静,虎视着沛县。打头阵的纪成让士兵推出装有车轮的大盾,顶着箭雨进攻。刘邦对纪成的这一战法很赞赏,对曹参和樊哙的英勇表现也很满意。可是,打了一天的仗,只有伤亡,没有战绩。曹参说:“这是一场温吞仗,不会有好的结果。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再无战争,那年出生的人都14岁了。就算是与沛公同龄的人,也没有多少熟悉战争的老兵。”攻守双方都不精通战术,相互试探,见硬就回,只能打成温吞仗,之后的几天,也确是如此。刘邦对兵法没有兴趣,对伤亡情况却很重视。他跪在死者面前痛哭,说对不起家乡的父老,使士兵们非常感动。同时,他感到得有好的将领才行。经过参谋部的认真讨论,刘邦果断地任命纪成为将军、当先锋。

  胡陵没打下来,方与也没攻入城内,在丰邑更是碰上了硬钉子。豪强雍齿本是刘邦打小的朋友,他据守着丰邑,既没投靠陈胜,也不联合刘邦,竟向原来的魏国贵族举起了白旗。这让刘邦恨得咬牙切齿,非要攻下丰邑不可,可是打不动。这时,泗水郡的郡守监平亲率7000多名士兵,前来平叛,指名要打刘邦。几场战斗下来后,刘邦看到自己将寡兵微、战力不行,很难有大的发展。就在这个时候,项梁和项羽从吴县起义后带着几万人马来到附近的薛郡,顺手灭掉了自立为王的秦嘉部。他们下一步会不会收拾刘邦呢?

  刘邦主动登门拜访项梁,名义是借兵打丰邑城,实际上是摸底。项梁认为,刘邦可作为反秦的盟友,慷慨地借给他十员战将、五千兵力。刘邦首次接触了项羽,但没有交谈。后来,刘邦接受过楚怀王的任命,也领受过楚怀王交待的作战任务。但,他并不去参拜楚怀王,最后还是分道扬镳了。宫城谷昌光的分析是,刘邦认为项梁打的是反秦复楚的旗号,格局太小,复仇而已,难成大事。他要反秦就反对其“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的法律,让人民得到充分自由。这说明刘邦在政治上明显高人一筹。


  憋屈汉王、大风歌者

  刘邦先是与项梁联合反秦,后来又与项羽相争,史书上虽然都有具体记载,但由于缺乏一些生动细节,给作家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楚汉相争中,按照实力来说,刘邦根本不可能战胜项羽。那么,刘邦如何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极端的憋屈变为极大的畅快,中外都有解读者、揭秘者、想象者。宫城谷昌光对此也极为感兴趣,经过认真考据,得出了他的结论,就是“其中有君臣共同成长、相辅相成的作用”。翻开书页,这方面的内容比比皆是,不妨举几个例子。

  积极为刘邦出谋划策的人很多,可以拉出一个很长的名单,都是当时的一流人才、顶级专家。最突出的,有萧何、张良、陈平、郦食其等。每当关键之时、兵败之后、转折之际,都有人出奇谋、献良策、使妙计,使刘邦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变败为胜。

  刘邦率兵进军咸阳,走的是武关,而不是函谷关。后者虽然路近,但要经洛阳走崤函古道,山险关多,不易通过。他们选择经南阳去武关,过蓝田打咸阳的行军路线。途中先后攻下了南阳,降服了宛城,没费多大力气就拿下了武关。当逼近蓝田附近的峣关时,距离咸阳就不远了。刘邦认为,派上万把人马就能拿下峣关。张良听了皱起眉头,露出困惑的表情。刘邦反映极快,哎呀,我的命令出错了吗?张良说,峣关比武关更难攻破,不要轻视秦军。刘邦说,那怎么办呀?张良说,峣关的守将出身寒门,骤登高位,可派能言善辨的郦食其带上财宝和粮食去利诱他投降。结果真好使,守将一见财宝便喜笑颜开,表态要和刘邦一起打咸阳。刘邦高兴地褒奖张良,没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峣关。张良却说,守将一人同意,士兵们不一定情愿,一旦知道将领投降,可能会杀了他,与我们兵戈相向。如今将领思想麻痹,士兵不明真相,正是发动进攻的最佳时机。刘邦说,原来此计的妙处不是利诱而是离间。他立即下令全军出动攻击,大破了峣关的5万秦军。刘邦的过人之处,就是对谋士的建议能及时采纳,对卫士的点子也乐意接受,从不刚愎自用。

  刘邦进了秦皇宫殿后,看到有那么多的美女,那么多的珍宝,眼睛直了,心花开了,立刻脱下盔甲,上去左拥右抱,玩起了酒池肉林。跟随他的人也都去搜寻存放财宝的府库,只有萧何去查找律令文书、人口田册和关塞地图。樊哙想到的是,宫里有刺客咋整,酒中有毒咋办?再说了,夏桀和商纣不就是这样灭亡的嘛!性情耿直的樊哙,冲到刘邦面前吼道:这不是你呆的地方,赶快回灞上去!刘邦醉眼朦胧地拍拍身边的美女,说在这里天天喝酒吃肉多好啊!樊哙无奈地去找周绁和卢绾商量,他们一致感到,沛公这样下去可不行!现在虽然得到了皇宫、美女和财宝并不等于得到天下,要得天下必须得人心才行。于是,他们找张良去劝诫刘邦。

第二天,张良冷着脸对刘邦说:“因为秦朝无道,所以沛公能到这里为天下除害,现在应该以勤俭朴素为本。刚入秦,就安于享乐,这就是助纣为虐。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听从樊哙的忠言。”醒了酒的刘邦微微一笑,下令封锁府库,还军灞上。同时,他宣布废除秦朝的所有律令,百姓只须遵守三条刑法:“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三秦的父老乡亲对此表示热烈欢迎,希望刘邦成为关中王。刘邦的一大优点,就是听人劝告,绝不任性妄为。如果刘邦赖在皇宫不走,霸占美女和珍宝,项羽在鸿门宴上一定会毫不留情地杀了他。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来到了封闭又落后的汉中。他越想越憋屈,明明是他先打进关中,接受了秦王婴的投降,在反秦上立了大功,却被项羽踩在脚下,随意摆布。将士们看到这样的安排,觉得没啥希望了,纷纷逃亡。这时,有人报告萧何也跑了。萧何跟随刘邦从沛县起兵,一路上帮助他筹粮、征兵、管理所打下的城市,是最忠心、最能干的人。如果萧何也离他而去,他真的要完蛋了。没想到一天以后,萧何不仅自己回来了,还带回了韩信。刘邦责备萧何太不够意思,谁都可以跑,你不能跑。萧何说他没有跑,是去追一员难得的大将!你要想打出汉中、统一天下,非用韩信不可!刘邦觉得韩信很年轻,又没有什么战功,封个将军就不错了。萧何说不行,必须拜韩信为大将军,而且还要筑坛拜将,由他统领全军。刘邦从萧何坚定的目光中看到了希望,立马照办。至今,在汉中市内遗有拜将坛遗址。在留坝县马道村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遗迹,萧何因寒溪夜涨追上了韩信。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不是寒溪一夜涨,焉得汉室四百年!”

  彭城兵败后,刘邦丢下父亲和妻儿,失魂落魄地夺路而逃。前几天还是诸侯们拥戴的汉王,转眼之间成了他们抛弃的对象。手下的亲信及部队也都跑散了,他成了光杆司令。到了下邑时,刘邦最担忧的是,还有没有人愿意和他共同战斗?夏侯婴没说的,一路驾车狂奔,使他没被楚军俘虏。其他人呢?不久,樊哙、张良、曹参、灌婴等寻踪而来,向他报到。砀县的守将陈濞和周宠异口同声地表示:砀县人永远支持他。韩信不仅自己来了,还带来一支几千人的部队。刘邦因此又恢复了活力,重现了神采。他采用张良之计,派人去策反九江王,在项羽的后院放把火。他让韩信联络彭越,一起在砀县加强防守。他还组建一支骑兵队伍,由灌婴率领去敌后开展游击活动。这个灌婴就是后来追击项羽到乌江的骑兵将领,亲眼目睹项羽挥剑自刎。当刘邦退到荥阳时,萧何又及时送来了关中的士兵、兵器和粮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汉军在短时间恢复了战力,又能够与楚军相抗衡了。

  刘邦还有一次败得更悲惨、更狼狈。那是项羽从荥阳城追击到成皋城,再次把他包围起来。成皋城位于虎牢之地、黄河岸边,现已成废墟。部分城垣塌陷在黄河之中,余之部分被称为“吕布点将台”。其实,吕布根本没有去过那里。正当项羽要发起总攻击时,刘邦一看形势不妙,赶紧乘上一条小船逃命,又是夏侯婴陪同他渡过黄河,逃到了韩信部的驻地小修武。门卫看他们那副狼狈的样子,不让他们进门。刘邦不敢称自己是汉王,那多丢面子,也会在部队中引起不良反映。他伪称自己是汉王的使者,有急事向韩信传达。韩信见了吓了一跳,连忙跪下尊称刘邦为主公。刘邦立刻又神气起来,命令韩信把部队交给他指挥,让他只带两千人马去攻击赵国,拿下齐国,对项羽形成反包围。韩信二话不说,立即执行,一路靠招募的新兵打仗,出色地完成了这一战略任务。

  刘邦利用项羽回兵打齐军的机会,拿回了成皋和荥阳,在广武山上与楚军形成对峙。后来,他与项羽在鸿沟讲和,本想撤回关中休养。张良建议趁楚军兵疲、粮少之时,赶尽杀绝,以免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刘邦虽然觉得刚刚讲和,有违情理,但也立即采纳,马上追击撤退途中的楚军。直到垓下之战,围住楚军,四面楚歌,逼迫项羽逃至乌江自刎。要说明一点的是,史书上记载垓下古战场在安徽省灵璧县韦集镇,实际上在安徽省固镇县濠城镇。想去寻访者不要跑错了地方。

  实践证明,能够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就没有战胜不了敌人,干不成的事业。刘邦与群臣议论战胜项羽的原因时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说明刘邦是有清醒认识的,决不贪天下之功为己有。实际上也确实如此,没有下属的忠心拥护,没有大家的共同奋斗,刘邦不过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亭长。时也,运也,人心所向也。

  刘邦在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仿山镇姜楼村南的官堌堆上,举行了登基大典,宣告大汉王朝成立。而后,他顺路回到沛县县城,宴请父老乡亲。在宴会高潮时,刘邦豪情满怀、意气风发、挥剑起舞,边舞边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回望来时路,这正是“昔日龌蹉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通观全书,感到一个外国人如此重视和研究中国古代史,实属不易,值得尊敬。但由于宫城昌谷光只来过一次洛阳,对书中所涉及的一些地方并无实地考察,缺乏感性认识,描写中缺乏自然环境和各地人文的生动场景,实际上也无法下笔。这是可以理解的,瑕不掩瑜。可贵的是,他对搞不准的地方都在书中加以说明,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还有一位日本作家也写了一部关于刘邦的长篇历史小说,书名是《项羽与刘邦》。书中有明显的褒项(项羽)贬刘(刘邦)倾向,把刘邦描写成满嘴脏话、好酒及色、不讲信义、不合情理的人。尽管在研究和写作上也下了很大功夫,但用偏了心思。他的笔名是司马辽太郎。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