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上小学六年级时,班里插班来了一个女生,姓王。名字有点奇怪,叫敦渼,说是出生美国的意思。

  王同学父亲是上世纪60年代初,受钱学森感召,从美回国的核物理专家,回国后深入国家的三线四川,担任国家核医学方面的重要研究任务。王同学文文静静,不爱与同学交流,作为男生,更没有机会和她接触,甚至没有说过一句话。小学毕业后,我上了男校,她上了女校,更没有任何联系了。

  说巧不巧,文革中学生们停了课,我游荡在街头,竟被在路上行走的王同学认出。我们不仅住在相邻的胡同,还都在西城名校上学。她所在的女一中的军训团后来对调到我所在的中学,于是我和该校有了来往。说起来,我认识她校的一个姓卢的女生,竟与她同班。

  她邀请我去她家玩。于是见到了她高龄的奶奶。

  她说奶奶姓林,八十多岁了,整天坐在摆满文房四宝的大写字台后,手执毛笔写诗练字。王同学说老奶奶是林则徐的孙女,于是我们称她林奶奶。林奶奶很健谈,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她写的字清秀挺拔,格律诗对仗工稳、韵律齐整。我们不懂诗,听她解释诗的涵义。更有兴趣的是,请她讲林则徐的故事。她没有讲虎门硝烟,却讲了一个林则徐被贬新疆时的轶事。

  林则徐虎门硝烟,得罪洋人,英国人发动鸦片战争。朝廷投降派把战败的责任推到林则徐身上,于是将他贬黜到边远荒僻的新疆。

  林则徐在路过西安时,面对人们对他行为的质疑,毅然说出了至今仍让人热血喷张的“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流传千古的名句。

  林则徐路过西北某地。当地一个小官出来迎接。小官见到堂堂朝廷钦差大臣被黜,发配边疆,不仅不同情,反而当面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当面嘲讽贬斥林则徐。林则徐不恼不气,一言不发,不与小人计较,听之任之,继续前行。

  他到新疆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将天山的雪水通过暗河(当地称坎儿井)引到一年四季无雨的平原,造福百姓,解决了百姓饮水灌溉之需。这种引水方式,至今仍在使用。他身体力行,为加强各民族团结而奔走,使新疆没有被外国夺走。其功劳显著,六年后,朝廷赦罪,招林则徐官复回京。

  回京路上,那当初贬斥林则徐的地方小官吓得要死,趴地赔罪。林则徐无一言指责,默然离去。小官无地自容,自认惹下大祸,竟自杀而谢罪。

  我佩服林则徐敢于在西方以毒品侵害我国人民时,挺身而出,向西方宣战,表现了他大无畏的民族气节和勇气。更佩服他受屈而不气馁,仍然积极为民办事,造福一方。一心为民,心中坦荡荡,置个人荣辱于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别人视为名利场的官位,当作为百姓办事的良机,尽责尽力,发挥自己的作用。

  面对势利小人的谩骂挖苦,不与之计较。视若罔闻,既不要受其奚落而气馁,也不必为其得势而自哀,更不为其猖狂而动怒。高风亮节不仅表现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也表现在面对龌齪之徒的胸怀上。

  此事对那些喜欢贬低他人的小人也是个警示。那些靠贬低伟人获得关注,不惜造谣生事的人,面对林则徐,难道不知自惭吗。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