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滩,顾名思义就是含盐碱的滩涂。说起碱滩,就不得不说碱滩比邻的渭河。

  渭河形成于早更新世,是黄河最大的支流,百万年来滋养着域内的关中先民。远古的时候渭河的流量是非常充沛的。据《咸阳县志》记载: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大旱灾向秦国求救,秦国给晋国支援了大批粮食,沿渭河顺流而下,溯黄河、汾水而上,直到晋国都城绛(今侯马市)。汉、唐王朝定都长安,每年需要通过渭河运输数十万石、乃至数百石粮食。渭河上粮船终绎不绝,欸乃之声不绝于耳。

  碱滩原本就是渭河的滩地。明清之后,由于渭河水量的锐减,碱滩逐步成为一级阶地。而由于碱滩地势较低,渭河时常泛滥,加之渭河的侧渗,土壤的含盐量是比较高的。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碱滩还有大片的莲菜池。

  碱滩称谓比较悠久,据《民国志》记载,金朝时期就有碱滩名称的记载。据《咸阳县志》记载:隋开皇十一年(591),咸阳县城中心区迁至碱滩村附近。元末由于战乱城池废毁。至今碱滩村旧址还残留着当年的城墙遗迹。明洪武四年(1371),咸阳县丞孔文郁把官署设在碱滩村,寄居在废城区内,着手在渭水驿(今中山街办事处辖区)修筑新城。民国21年《重修咸阳县志》记载:“过城五里至碱滩村,南岸为邵家村,丰水入焉。”“其河流处,有淤滩十余顷,可资耕种。”

  其实碱滩村的村民并非原住的村民,而是由塬上的崔家堡迁徙而来。清乾隆十六年(1751)《咸阳县志》记载:以崔姓居住建城墙,得名崔家堡,居户有七,人数约50余人,故名崔家堡。崔姓主要源于姜姓,在隋唐时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单在唐代就累计出了29位宰相。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至宋朝起,崔姓人口逐年下降。

  据史料记载:清同治八年(1869),崔家堡的村民从塬上迁到了塬下,分两个村居住,村周围建有城墙,因城墙似耳,故名东耳村、西耳村。当时街道两旁商店林立,市镇繁华,似有咸阳古城的风貌。

  那崔家为何要从塬上迁到碱滩呢?碱滩村东有咸阳古城(先秦咸阳城),西有咸阳新城(明清咸阳城),背靠咸阳塬,南邻渭河水,塬水之间一马平川,是风水上上好的福地。清乾隆十六年(1751)《咸阳县志》记载:“过城南而东五里许,北折趋北原下,湾环抱城,形家所谓曲扛有情,风雨会合者也,北为杜邮驿,南为碱滩堡。”每当初春之际,众草还在枯萎之时,而此处的草则已开始复苏,加之秦将白起在附近自刎,便成为了咸阳的八景之一——杜邮春草。有诗为证:“侵阶芳草自春色,满地游人空泪斑。报国未终身早丧,英名幸得重丘山。”这也许就是崔家要迁到碱滩的缘故。

  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碱滩村于2016年整村拆迁,2020年新建住宅楼拔地而起,商业网点星罗密布,成为了渭城区最宜居的新型社区。可碱滩村承载咸阳城的历史永载史册,先民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代代传承熠熠生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