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堡村位于咸阳塬的东北角,是依塬而建的自然村落。据《咸阳县志》记载:清朝时,李家堡“姓氏村名,李氏立堡,称李家堡。”后来虽有其他姓氏人入住,但仍以李姓人居多。
由于咸阳塬地处秦岭以北、九嵕山以南,渭河由西向东迤逦过境,气候冬冷夏热;平原与台原落差近50米,接壤处黄土质地坚硬,所以李家堡的村民就在原壁上开挖窑洞,避风遮雨。这种原生态的窑洞被称为靠崖式建筑。洞前经过平整后,砌围墙形成一个独立的院落,大门一般开在南围墙的中部,既向阳又有坐北向南的寓意。少数人家在庭院的东西两侧建筑厢房,木构架、土坯墙、单坡顶,也就是陕西八大怪之一“房子半边盖”。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这种半边盖的房子,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木材,还践行了关中人少木多土的盖房理念。改革开放后,李家堡人也建起了砖混平房,多以二进、二层、三进、三层为主,大大的提升了村民的居住条件。这种由独院式沿纵深方向重复组合而成的平房,被称为纵向多进式建筑。
堡,堡的本义是指土石筑的小城,后指有围墙的村寨、集镇。最早最完整的韵书《广韵》注:“堢,堢障,小城。堡,上同。”所以称“堡”的地方,都曾经有过比较坚实的围墙,且内部相对繁华。据李家堡的老人回忆,李家堡这个地方,由于暴雨和洪水的冲刷,从北到南有一条丫型的壕沟,沟的西侧呈龟背状向西延展,东侧呈龙头状地势平坦,多数村民就居住在龙背的高台之上,四周有低矮的围墙以资防护。
民国十八年年馑后,时局动荡,兵匪肆虐,李家堡人开始加固城池。从南面的土崖,挖掘隧洞直通龙头,打通了原上原下。门洞全用砖拱,洞顶砖刻“李家堡”三个大字。崖畔下面,在旧围墙的基础上扩建加固,形成一个闭环式的堡子院落。至此堡子形成上下两部,上部称洞子上头,也称堡子上头。下部称新城,也称堡子下头。
为求神灵的保佑,李家堡便在城关(洞顶)修建了城隍庙。“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于是凡有城池者,都要建城隍庙,保佑城池安稳。李家堡的城隍庙,建在咸阳的二道塬上,高大雄伟,视野开阔,南山美景,渭河涨落,尽收眼底。在新城城墙根修建了马王庙,祈求六畜兴旺。马王爷是道教神话中马、赵、温、关四大元帅之一,又名马天君,他曾大闹三界,后来被
真武帝收服,成为其手下的三十六天将之一,是主宰和保佑马的神灵。在新城城南修建药王庙,祈求村民无病无灾。孙思邈是道教的药王神,在道教尊为“九天采访三界药王天医大圣”、“药王孙大真人”、“开元普度天尊”、“感应普救天尊”等,凡有人聚集的地方,莫不祭祀药王。在村南的路边修建了无量庙,祈求村民平安长寿。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净土世界的教主,以无尽愿力誓渡一切众生,不舍悲愿,凡持其名号者,生前获佛护佑,消除一切灾祸业苦,死后可化生其极乐净土,得享一切安乐。至此李家堡村落日趋完整,基本成型。
可惜的是李家堡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有脚下的黄土塬铭记着村民的勤劳和智慧,悠悠的渭河水诉说着堡子里的故事;可喜的是:李家堡的村民早已告别了窑洞,搬进了宽敞明亮的高楼大厦,怡享着太平盛世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