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于都县政协为进一步打好长征文化品牌,补齐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文史资料征集短板,组织相关人员组成了长征文史资料征编工作三个组,以搜寻史实史料为导向,开展中央红军长征专题调研。第一组负责对红一军团、红九军团的史料收集整理,第二组负责对军委第一、二纵队的史料进行梳理,第三组负责对红三、八、五军团的史料收集整理。

  笔者作为第三调研组成员之一,在调研红三军团集结于都长征出发中,始终被于都县的一个地名所困惑,这就是“古嶂”。


  (一)

  古嶂原为一个行政村,位于赣南于都县罗坳镇东北部,村庄建在古嶂岽山腰上,最早在这里居住的人姓古,地处古嶂岽下,因此得名古嶂。据《于都县地名志》记载:古嶂,民国初年属西乡文区,苏区时期属西区,解放前夕属第一区(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期属城关区上孟乡,1958年属步前公社称大坑大队,1964年属罗坳公社称古嶂大队,1984年建乡换届属罗坳乡称古嶂村。2003年6月,古嶂村撤销,并入大桥村。

  在古嶂,现居民有5姓。据说,古嶂因居有古姓而得名,后古姓迁出,清初曾氏由乐安迁入。庙背在古峰东面山腰上庙后面,先有叶氏开居。叶氏迁出,清初罗氏由兴国迁入。明崇祯温氏从广东兴宁迁入。另还居有曹、邱等姓。先后居有唐、郭等姓迁出。

  只要提到“古嶂”,那不得不说“仓前”,因为“古嶂”与“仓前”二地紧紧联系一起,密不可分。

  仓前村位于赣南于都县贡江镇的西北部,是于都、兴国、赣县的三县交界之地,距于都县城12公里,属山区,林地多,地势向东南递降。北面与兴国五龙交界,境内有王子龙和鸡笼山两条小溪从西北往东南流入仓前水库。

  自1927年冬起,于都县和于北特区党组织都曾先后派出力量,深入仓前、河坪、五龙(今兴国县)等地进行革命活动,在当地发展党员,并在改造当地“三点会”、组织农民协会、组织农民举行暴动中,先后建立了多个分别隶属于都县或于北特区党组织的支部组织。1929年4月后,红四军分兵于都各地活动,其中一部由毛泽东同志率领经过西乡一带。赣南特委趁机指令于北特区委和于都县委联合派员在赣于边境的五龙、古嶂、下坪、仓前一带开辟党的工作。当发展了一批党员,组建了数个支部后,又派谢振清组建了古嶂区委,由谢振清担任区委书记(至1929年12月调于北特区)。古嶂区委被划属于都县委管辖,机关设在古嶂。党员人数不详。但不久则被敌人摧垮。其原所属各组织被分别划给于西、下北等区委管辖。

  1930年春后,于都红色区域不断得到扩大与巩固。此时,中共于都县委派干部马聪明重建了该区委。因其驻地迁于五龙,故称五龙区委。五龙区委先后驻五龙圩、仓前、河坪等地,并因其驻地变换而几易其名,先后有五龙、仓前、河坪等称法。其所辖范围是五龙、小岭、仓前、河坪(和坪)、上孟、大坑(大桥)、石头段、下嶂、秀塅、上罗、里泗等地。

  1932年8月至1933年6月,五龙区委改称为仓前区委。区委此时只辖有五龙、龙王、小岭、秀段、仓前、上孟等6个乡支部。1933年6月后,该区原辖的石含、社保、半路斜、下嶂、石头段、古嶂等6个乡支部被划出,另组保林区委(属赣县管辖)。


  (二)

  调研第三组重点围绕红三军团从宁都转移到葛坳、仙下、岭背、县城及罗坳等地集结休整,渡河出发长征,开展专题调研。先后来到红三军团长征经过的于都县域线路调访,即从宁都县赖村镇新民村→于都县葛坳乡澄江村红星组→杨梅头村→上老村船子背组→黄屋乾村高坝→大田村→曲洋村→银坑镇里汾村→仙下乡西洋村西洋组→西洋村苏溪组→罗坑村石极组→车溪乡小汾村→仙下乡上方村富坳组→车溪乡大坳→丰产村土狗脑→车胜村石溪坝、车溪圩等。

  1934年10月14日晚,红三军团从葛坳、曲洋、上脑(汾坑)地域出发于15日晨到达水头圩、石溪坝、车头圩(今车溪)、禾田及仙露(霞)观(今仙下乡)地域,红三军团军团部设车溪乡同辉村。

  据《红军长征·文献》中《野战军由十月十日至二十日行动日程表》所列的“14日,红三军团完成一切准备,工兵及侦察部队进行补充侦察,并准备由孟口(不含)到三门滩(不含)地域渡河”、“15日,从晚上出动,由原地域转移到古嶂村、铺前岗、三门滩,并完成一切渡河准备”、“16日,从晚上于规定地域渡雩都河,并应到达新陂(不含)、罗家渡、大平(含)地域。” 

  该《日程表》上还特意注明通知:“将该表规定野战军全部行动,按日推迟一天执行。”


  (三)

  根据调研第三组的实地调访和查阅史料得知,红三军团由“水头圩、石溪坝、车头圩(今车溪)、禾田及仙露(霞)观(今仙下乡)地域”,“转移到古嶂村、铺前岗、三门滩,并完成一切渡河准备。”

  这里有一个地名“古嶂村”,着实令人感到颇为费解。首先,若红三军团经过“古嶂”,那么必然需要经过“仓前”,但是在中革军委的电令《野战军由十月十日至二十日行动日程表》和电令《野战军南渡贡水计划表》中,关于红三军团的行动却只字未提到“仓前”,而涉及红八军团、红五军团的电令中却都出现“仓前”。其次,中革军委电令《野战军由十月十日至二十日行动日程表》和《野战军南渡贡水计划表》中,渡过于都河后的宿营地域,除宿营时间存在不同外,宿营地域大致相同,“红三军团在新陂(不含)、罗家渡、大平(含)地域”、“红八军团在罗家渡、大平、长洛(今赣县)地域”、“红五军团在新陂、罗家渡、大平、小溪地域”。再次,若红三军团需转移经过“古嶂”,再到达铺前岗、三门滩地域集中渡河,那么行动路程就是绕转了一个大弧线。


  (四)

  铺前岗,今步前村,相传此地从前有个老爷,外地官人来此,必须下轿步行前往拜见,故名步前,以此得名。在田塅东北面,有步前圩,建圩后,称步前圩。有两条小溪自北向南汇入贡水,村庄分布在小溪边、黄泥岗下。明末陈金信由广东嘉应州兴宁迁入,后有袁、刁、华、管等姓相继迁入。解放前夕属第一区(城关区)三民乡。解放初期属城关区步前乡,人民公社化时属步前公社称步前大队,1964年属罗坳公社仍称步前大队。1984年建乡换届属罗坳乡称步前村。

  现在,由步前至于都县城,相距9公里,沿着贡江河有条323国道直接通行。

  建国前,步前含步前、孟口、杨梅、河坪、黄坳等地域,由步前至于都县城是小路,蜿蜒崎岖。若从岭背方向通往步前地域,不是由岭背至于都县城、再到步前。而应该由岭背方向经过大窝、金星、金溪,至长岭,再经上罗(今红峰)、里洒、河坪,到达步前地域。

  在调访中,笔者发现于都县罗坳镇河坪村,至今还保留着一座上孟古桥,位于于都县贡江镇里洒村上孟组与罗坳镇河坪村林坑组,这里是二乡交界的十字路口,即往东北是往里洒杨梅坳、仓前方向;往东南是往孟口、县城方向;往西南是步前、三门滩方向;往北为往古嶂方向。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结论:1934年10月15日晚—16日晚,红三军团经岭背镇水头圩、岭背圩、胡圩、大窝村长滩、金星村彭屋,至金溪村黄金潭,经贡江镇长岭村锁匙排、红峰村上罗、里洒村里洒庙、至杨梅坳,经罗坳镇古嶂区域(即里洒村上孟、河坪村林坑),到达于都河的三门滩间(含)至孟口(不含)地域渡口渡河。

  另外,红三军团军团部及直属部队从车溪乡同辉村经水头圩、岭背圩、胡圩、大窝村长滩、金星村彭屋,至金溪村黄金潭,经长岭村锁匙排、田茶嵊、窑塘村,到达县城。17日晚,彭德怀、杨尚昆等率直属部队在南门渡口渡河。


  2024年4月17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