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五年前的春天,我和老伴去黄山旅游,同时去了黄山脚下的西递村,一个保留着传统明清建筑和徽派建筑,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安静而又优美,风光旖旎、宛若画卷的古村落。我们的汽车行驶在蜿蜒的皖南山水之间,仿佛走进了一幅幅山水田园画卷,那盎然的生机让人心旷神怡。而造访皖南的古村落古民居,更叫我这个东北人一步三叹。

  我和老伴要去的古村落在皖南的黟县(黟音衣),大家都戏称为黑多县。这是个被誉为“水墨中国”的地方,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山乡小县,素有“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小桃园”之称。汽车行驶在这里的国道上,西递、宏村、郭村、卢村……这里的世界文化遗产,著名的古村落景点星罗棋布,粉墙黛瓦、云开雨霁的美景交相辉映,如画、如幻、如穿越……仿佛将人们带入了一个永远睡不醒的梦境。这里的古村落几乎个个都保存着完整的原住民生活形态,各式湖光山色依次扑面而来,倾注了全车人对于水墨中国的无限想象。在徽州诸多的古村落中,西递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村庄”,是最著名、最有代表性、最繁华的一个古村落,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有着深厚的古徽州文化底蕴,更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

  西递最早被叫做西川,又叫西溪,是因为有三条溪水由东向西流过村中而取意。又因为其处于徽州府古驿道附近,清朝年间,这里曾设了专门递送邮件的“铺递所”驿站,因而改名为西递。

  西递这座古老的村落,始建于北宋,鼎盛于清初时期。这里曾是古徽州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也是徽商的重要聚集地。在这个已经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中,至今保存完整的清代以前的民居民宅、祠堂牌坊有300多幢。这一幢幢粉墙黛瓦的老屋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地镶嵌在这块宁静优美的大地上,经过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依然风雅依然,无不透漏出一种古典美。目前整理开放的有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西园、敬爱堂、履福堂等。被人们称为“中国明清时代民居文化的博物馆”。“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不仅李白在他的《小桃源》诗里道出了西递桃源般风景的独特意境,我也时常会怀想那次旅游,想起皖南的春天,想起西递古村落的马头墙和青石路,似乎这一切就是眼前的事。

  当我们到达西递,走下汽车,放眼望去,顿觉已飞身于当今世外。映入眼帘的是,富丽的宅院,精巧的花园,院连院,房接房,村舍皆粉墙黛瓦,崇门高阁。而巍然雄峙于村头的是一座奇伟的古牌坊,名为“胡文光刺史坊”。那牌坊,是明朝神宗皇帝恩准为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省长)胡文光而立。由一色黑黑的大理石筑就,翘角飞檐,浮雕精刻,气势非凡;柱座四只威猛的石狮,高大过人,成俯冲状;二楼横梁上一面刻有“胶州刺史”,一边刻有“荆藩首相”。它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苍然屹立于村口,仿佛在向前来参观的游人们诉说着这座古村落的古往今来世事沧桑……

  走进这座明清风格、精细典雅、优美恬静、傍水而建、错落有致的古村中,巷弄狭窄幽深,不足盈尺,且九曲十八弯,弥漫着神秘和浪漫。青石板铺地,两旁是高高的精美绝伦的徽派房屋,天是窄窄的一条缝,缝中吊下长线一样的雨丝,在雨丝中走来走去,不知钻向何处,曲折迂回形如入迷宫,又似走进八卦阵一般。

  这里的古宅鳞次栉比,幢幢粉墙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花格窗,砖雕门楼围高墙。屋舍的瓦楞上长满绿茸茸青苔,彰显了它们古老的年岁。时光的齿痕在墙体上残留着的如水墨一样的斑驳,是世间岁月风雨侵蚀过的痕迹,让人感叹岁月的无情流转,充满了徽州古村的韵味。所有宅院基本布局均以内向矩形,堂、厢房、门屋、祠堂、廊等基本单元围绕矩形天井形成封闭式内院,还设有石鱼盆及假山盆景花园等。尤其是家家户户琳琅满目的牌匾楹联,一盏盏挂起的红灯笼,无不充盈着喜庆与祥和,让满目沧桑的村子多了几分不凡的神韵。

  庭院的围墙上大都有精美的石雕窗,门框上方的门罩大都嵌着千姿百态的石雕、砖雕。其内容多为神话人物、戏文传说、吉祥寓意的动物,还有植物花卉。大门前往往配有秀气的菱花门,菱花门上半部为镂空的配有花枝的图案,其作用是便于主人在开门之前对客人进行观察。进入厅堂,房梁与天花板上大多有描金彩绘的装饰图案,柱石上刻有祥云、波涛、旭日、白鹤之类。厢门上部是精细的镂空图案,下部是花鸟鱼虫。

  游览这座深邃的迷宫,真正感人至深的不是“青砖黛瓦马头墙,雕梁画栋四合堂”的古徽州民居特色,而是崇尚儒学、传承古老文明的浓厚文化氛围。

  走入这里迷宫般的的小街窄巷,穿越那些古朴庭院厅堂,一股股如春风、似雨露的醇厚书墨文化香风迎面吹拂。连那一砖一瓦都透漏出书墨醇厚的香味,犹如早已摆好的精致大餐,等待饥渴多日的学子享用,更让走进这里的人们感受到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里,几乎每一幢建筑的门楼、窗棂、柱梁、厅堂、书房……无一不遗留着雕刻、书法、绘画、诗文等传统文化的历史痕迹,或论为人处事之道,或说修身立世之理,或谈立家治国之本,每条每幅不仅有字体俊秀的书法之美,有丰富深邃的内涵,且有道德教化之功。让你在不经意间,随时都能触摸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棵大树的枝繁叶茂。虽在岁月的风雨中饱受洗礼,却更显得越发香浓而富有生机。

  随着导游信步走入几家院落,原以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古民居’”,想不到每幢古房子里都住着现代人。而且只要你抬脚跨进任意一人家,抬头所见,除了楹联,还是楹联。除此之外,你还可以看见正厅、墙壁、门柱上的各种书画小品可谓是琳琅满目。其中古今名句,醒世格言,让人目不暇接。许多楹联寓古训、哲理于其中,把处事待人、诗书育人的道理,讲得既通俗又入木三分。如“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家根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万石家风惟孝悌,百年事业在诗书”等等。读书育人,成为西递文化成长和延续的起跑线。借用西递的楹联来形容西递的楹联,那就是:“千管文豪争色彩,万家诗墨竞风流。”

  据西递史料记载,一代一代的西递人,宁可做父母的常年吃糠咽菜,也要竭尽全力为孩子们凑够上学的学费。大人们每日里的活计哪怕再苦再累,也要力争在白天全部做完,只为晚上不再点灯,节省灯油钱。而孩子们读书用的灯油,哪怕点到深夜,却从不吝啬。正是童子的朗朗读书声和文化无声的熏陶,中华传统文化在其中涓涓流淌,一点一滴融进了西递人的生命里,自觉地成为他们立身处事的指南。那时候,西递人以“诗书传家远,耕读继世长”为荣,以“书香门第,诗礼传家”为耀。而父母言传身教,子女耳濡目染,代代传承乃是最美家风和乡风。

  据西递的历史资料记载,明清两朝,西递为官者高达400多人,却无一玷污祖宗、辱没门风者,亦无被朝廷绳之以法的贪赃枉法之徒,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试想:西递虽小,但当地名门望族、朝野高官亦不少。在豪门望族里,出现个八飞扬跋扈、横行乡里、欺男霸女的“二代”什么的也不足为奇。但,确实没有,一个也没有。这一切,是不是应该归功于文化强大的教化和自省功能呢?

  西递古村落文风昌盛、人才辈出绝非偶然。整个皖南自古以来就倡导读书习文,所以各个朝代登科及第的人数很多。从宋代到清末,徽州考中进士的共有2000多人,其中状元就有28位,占据中国历史状元总数的二十四分之一,最高的官居二品,尚有一批有影响力的徽商。没有从小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代代推崇传统文化,怎会有如此众多的蟾宫折桂之士?

  在西递这块古村落博物馆里,不仅有西递人历史和思想发展的脉络,而且有人生成败得失的总结。“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忍片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尤其是瑞玉庭有一幅“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的楹联蛮有深意,它的作者是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胡庆余堂”的主事胡宏芳。在这位胡主事过五十大寿时,他的儿子向其讨教人生体味时,他写下了这幅联文。但是胡主事给联中辛苦的“辛”还有吃亏的“亏”各加了一笔,而给”便宜多自吃亏来”的“多”字减了一笔,对这一加一减,其儿子很是不解。胡宏芳则颇有感慨的告诉儿子,他的成就就是辛苦、吃亏比别人多一点,而占的便宜比别人少一点积攒起来的。西递的先人们,一代一代的把他们人生道路上拼搏的经验,以楹联的形式传给后人,盼望后人能按照他们总结的经验或者说道路走下去,让子孙后辈朝朝暮暮耳濡目染,无疑胜于每日的喋喋不休,相当于一种家庭“语录”的作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是在这无声的文化浸润和熏陶中,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一点一滴融进西递人的血液,延承至今,自觉地成为西递人为人处事、安身立命的指南,而且代代相授,以致今日。

  透过西递民居字体俊秀、雅俗共赏、不胜枚举的楹联,我们探寻到了西递人重商、重仕、崇善的人生价值和实用主义的现实思想。对于旅游者而言,也深知了西递人的人生哲理,发现了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可以传承的理念,还有可以发扬光大的精神。

  不比不知道,我的故乡东北农村的家庭及村落就缺少这种将文化视为立身之本、放置极高地位的理念,以及浓厚的文化氛围。即使正月里贴点年画,无非是大胖小子、红鲤鱼等。贴春联无非是“天增岁月人增寿,福满乾坤喜满门”、“抬头见喜”之类,多是图个吉利喜庆,跟人家的文化槛联完全是两码事。说这些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而是感到,要想提高咱们关东人的文化素质,真的应该学学古徽州人,应从娃娃、从家庭、从氛围、从基础抓起,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夯实根基。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