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乎衰老的故事与哲理辨识

夏日的黄昏注定迟缓,天会黑得很慢。人至暮年,机体逐渐衰老,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不知不觉中,那种自然而然的老化迟早会来,青春之列车终会停靠在年迈的站台。

家庭与社会,老人与子女,心理与生理,陪护与关爱。长篇小说《天黑得很慢》用现实与科技魔幻的描述,将人们带入了深刻的思索之中。作者周大新用巧妙的构思、新颖的笔法,描述出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体现状,将亲身体验的故事内核编织成细腻紧凑的肌理,化作涓涓细流,滋润着读者心田,从而让人们坚信,变老不是悲催之事,那只是夏季的轮回,暗夜来得缓缓。 

“我变成萧夫人六个月零十三天之后,萧伯伯的身体就出了大事。我记得很清,那是一个没有任何恶兆的日子。阳光很早就探过窗户照到了承才的身上,几只鸟在楼前的树上叫得异常响亮,这使得承才醒得比往日都早。我听见他的叫声……”小说的主线条家庭陪护员钟笑漾的第一人称口述,道出了主人公“萧伯伯”一家及其连带之人,所经历的一些看似平凡,却实实在在就是每个人身边的事情。周大新用老辣娴熟之笔,新颖直接、亦真亦幻的描写,直入当下老龄化社会的痛点,使长寿这个永恒的人类命题,变得热切而紧迫。

73岁的退休法官萧成杉并不认可自己已老,他计划用15年写出一套三卷本法学专著;通过婚介所与知识女性姬姨密切交往,不惜制造嫖娼伪案证明自己宝刀不老。一次写作中的心肌梗死,终于使他意识到来日无长。于是放弃写作,寻找各种长寿途径,屡次轻信受骗。但身体状况仍然每况愈下,直至半身瘫痪坐上轮椅,又患上老年痴呆,逐渐失忆失语。善良的钟笑漾想尽办法,甚至向邬道长求助,经过三个多月含乳等治疗后,萧成杉奇迹般慢慢恢复记忆,并认出笑漾。

“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衰老夺去了萧成杉依然不服老的“功能”,但抹不去生活积淀的人性光辉,也让他固守了内心,活出了自己的尊严。

中国的老龄化问题不可忽视,据报道,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8亿人,占总人口的19.8%。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数量多、速度快的特点。2035年左右,老年人口将破4亿, 占比将超30%。而无论是社会、老人本身,还是家庭成员,对此都还没有充分准备,于是便出现了种种值得引起重视与关注的问题。

生活、情感和尊严,这类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在老年人身上变得尤为突出。个体生命真正的成熟,或许应当从认真思考人会老去开始,某种意义上,关心养老其实就是关爱人们共同的未来。

周大新以敏锐的视角,发现并认真对此加以了思索。并以文学的方式,来加以渲染刻画,以求引起社会和个体的关注,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这样的主题,直号当今社会之脉博,也极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家庭伦理洞见社会价值,以个人情感唤取众人评判,用残年老境呼唤人性之爱,使生命的轮回有了别样的意义。

在描写老人的生活和遭遇的同时,周大新加入了自己对生命和死亡的探索,使作品富有现实故事的同时,也涵纳了深厚的思想深度,使读者不仅仅是在欣赏一部叙事之作,更徜徉于生存含义的哲理之中。

首届“南丁文学奖”的授奖词这样评价:周大新《天黑得很慢》,以直击现实的勇气和切身的独特体验,逼近生命本质;以“拟纪实”的晓畅文学表达,反映老龄化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及由此带来的老年人精神上的刻骨之痛,对生命的思考臻于哲学高度,体现了周大新敏锐的问题意识、自觉的社会责任和温暖。


 爱与感恩所抵挡住的一切诱惑

商品社会时代,许多事物都被金钱与物质所笼罩,爱的话题出现审美疲劳,不再被诸多被欺诈过的读者信任。爱与被爱这个人类曾经无数次讴歌过的主题,如今,被虚假与蒙骗遮蔽,许多作家避而绕之。但周大新却不,他以自己的执着和信念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爱的颂歌,他笔下的爱没有虚伪和做作、阴谋和算计,充满了真诚和纯洁,带给了人们久违的感动。

钟笑漾只身一人来北京闯荡,勇气源于爱情,在萧成杉家做护工,是为接济读研究生的男朋友,这使她在萧成杉女儿馨馨不断“加码”的护理要求面前妥协让步。

馨馨随同丈夫去美国,将父亲托付给钟笑漾,钟笑漾承担了本该由馨馨履行的赡养义务。馨馨陷入情感纠葛三年未回国,钟笑漾三年未回家,尽心伺候萧成杉。馨馨将无力照顾父亲的愧疚,转化为对钟笑漾的物质弥补和情感抚慰,不停地加薪、视她为亲妹妹,无意间把她往女儿角色推进,雇佣关系笼罩上一层情感色彩,折射出爱的传递与“接力”。

馨馨去世,萧成杉的养老难题摆在笑漾面前。馨馨留给笑漾的遗愿是一道选择题,接受的条件是对父亲隐瞒自己去世的消息、20年不能涨薪、服侍父亲到终老。

是爱最终留下了笑漾。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她措手不及,爱情美梦破灭,未婚先孕,她不知所从,想与负心汉同归于尽。萧成杉及时制止了她,救了三条命,收留待产的笑漾,像父亲般照顾她。爱使笑漾身心康复。为了儿子的户口,萧成杉不畏人言与笑漾办了假结婚。

在外人对萧成杉“婚姻”不了解的嘲讽之下,脑出血成了压垮他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各种顽疾无情地向萧成杉袭来。终于,在萧成杉意外得知女儿去世,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决定自杀,并为了笑漾母子幸福,起草了离婚协议,并写遗嘱将房产留给她们之后,爱彻底感化了钟晓漾,她和儿子以家庭成员身份,全身心融入到这个家庭中来。

爱可以改变一个人,并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加以回报,人间最美的幸福,或许正源于此。因为爱,笑漾告别过去,走上了新的人生旅途。因为爱,她断然阻止了萧伯伯的轻生计划。因为爱,她动用了馨馨离婚分割所得的、专为用来支付自己护工的这笔费用,不惜任何代价,治疗萧伯伯的诸种疾患。还是因为爱,萧伯伯得了老年痴呆后,她“宁可信其有”地牢牢抱住一丝听来的希望,只身去吕梁山青阳峰道观为萧成杉求医问药。

爱的给予者往往也是爱的享有者。萧伯伯输给了衰老,却赢得了爱。笑漾错失了宝贵的婚姻机会,却得到了良心的安然、生活的安稳。人间有爱,逆境才不再可怕。

正因为此,老萧的生命出现了奇迹,在小钟像母亲一般,将生命的能量分享给了混沌中的老萧后,老萧本已枯萎的意识重新开始了生长。是钟笑漾的行为感化和改变了他,让他也成了一个温暖的人。在帮助钟笑漾的过程中,也让萧成杉看到了自己对于他人的价值,由此确认了生命的意义,对死亡不再恐惧,所以,他在拯救小钟的同时也拯救了自己。

周大新笔下的爱,相互传递与影响,充满着美好与希望,那种天使般的将阳光洒向人间的种种,看起来有些虚幻,与现实生活的复杂多面不尽合拍,但正是现代社会里缺少的,也是人们迫切需要与期盼的。小说竭力使人们明白,那种无情岁月与波折生活背景下,生命的孤独,精神的空虚,是可以相互依偎,相互慰藉的。超越性别和血缘,彼此鼓励和安慰,抗拒轻生与死亡,不正是当下许多人需要的吗?如此,生命之韧性和张力,才会有所价值和意义。

爱与生命,息息相依。对苦难的悲悯,人性里固有的而特定条件下喷薄而出的超然大爱,在周大新的笔下,充满着力量,既有着雨果和托尔斯泰作品的韵味,又赋予了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读来使人觉得确有其事,斯情斯景,斯人斯事,就在邻里身边。情义无价,感人至深。

“我们的民族经受了太多太重的苦难,数次沉浮,现在终于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是因为我们民族精神中有一些宝贵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韧性”。周大新这样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才千方百计地搜寻着挖掘着这些民族的宝藏,以期提炼出可以触及魂灵振奋精神的因子。这,未尝不是一种对人类对社会的贡献。


 构思总是需要新颖且独特

就结构而言,这部小说采用“万寿公园黄昏纳凉”活动方式,每周七天都有以老人健康为主题的活动。周一至周四分别为“陪护机器人推荐”“灵奇长寿丸发售”“返老还青虚拟世界体验”“人类未来寿限”等,周五至周日则为“陪护老人经过谈”。每周前四天的那些活动,作为小说的陪衬,打造一种老龄化氛围,用大量科技信息营造这一话题的重要性。而小说的主体,却是陪护者的自我叙述,用极强故事色彩,加以渲染点缀。这种前四后三的“快闪”与“慢板”,相对开放与有限封闭的自然衔接,拓展了相关空间,既使读者认识到老年健康问题不可忽视,又可迅速抓住读者,让人迫切想知道,萧家究竟发生了什么?自然贴切地凸显出老龄问题的重大主题。

就作品主题想表达的内容而言,叙述者本身是一位老年人比较恰当,而周大新却将护理大专毕业的南阳人钟笑漾设为第一人称口述,以一位家庭保姆身份切入故事之中,用一位年轻女子的视角观察周围发生的事情,而萧成杉及其家人成了聚焦对象。就一个家庭来说,女性视角无疑是细致、情感充沛且易于表达的。设定这样一位故事叙述者,正契合了同样是南阳人的周大新,口语及习俗的相同,容易手到擒来地编织故事情节。

通过这样一位出生在中原大地,尚未被大都市同化的保姆之口,萧成杉和女儿馨馨等人物栩栩如生,主次分明。人生活在社会里,总不会一帆风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作品里发生在各样人物身上的不同故事,在一个女性口语化的表达里,使读者很自然地置身作品中,与故事里的每个人,共同感受各自的苦恼与挫折,体验着诸多的生活痛感,体会着诸如萧成杉和姬姨重组家庭时的猜忌与彷徨,以及馨馨与小漾煞费苦心的人文关怀。而老年人的那种孤独、再婚、病痛之类的共性困境,会得到读者自然而言的共鸣与同情。

魔幻主义笔法的添加,使这部小说让现实主义凌空飞翔,让人性之光有了思辨意味。唤回老人痴呆症记忆的药方,竟然是深山隐居道士开出的婴儿哺乳方式。这种看似匪夷所思的方法,却可以导出“萧伯伯”体验感触,重新忆及被病魔驱走的往事。心灵恐慌堆积的荒漠,被人间真情熨帖,从而延展出对疾病长寿的思考、心灵的慰藉,以及对灵魂的拷问、人性的探究,让小说具有了更深的哲学思索和人文关怀。


勤奋与积淀是成功的基础

周大新是一个肯于吃苦,且思想敏锐的作家。40年前的酷暑之下,我们曾一起在山东省军区教导队的教室里,参加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的入学考试,并一起被录取去了西安,成了西安政院政治机关专业的同学。后来,周大新曾写过回忆文章《西安求学忆》:军校的学习生活是紧张而要求严格的。早操,上课,自习,考试,加上野外演训,很少有空闲时间。好在我和我的同学都已是成人,知道学习机会珍贵,用不着别人来劝学,大家都恨不得把一天当成两天用,抓紧时间往自己的脑袋里塞知识,唯恐塞少了吃亏……对西安政院,对西安古城,我一直心存感激,我是在那儿变得成熟的,也是在那儿明白:人这一生,不要太在意荣辱沉浮,不要为一时的得失过于高兴或痛苦,因为一切都将过去……

在学校里,除了完成学业,周大新利用一切时间潜心创作,发表了小说《黄埔五期》,成为同学间的美谈。他也曾专门搞过讲座,讲过小说创作的方法,至今记忆尤深。

周大新是河南南阳一个农家子弟,劳作之余自小就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也曾经为了看书,偷偷拆开学校图书馆封条溜进去,如饥似渴徜徉在书海里。入伍后,第一次在班长褥子底下见到了外国小说《复活》。书看得多,便想试着写东西,调到机关,没有时间,便先从短篇入手,第一个短篇小说《前方来信》被济南日报采用。

接下来,中篇小说《军界谋事》,被《长城》刊用并获奖。西安政治学院毕业后,他要求去前线采访,完成了《汉家女》,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此后,他的作品开始关注家乡。长篇小说《走出盆地》《第二十幕》,是周大新对南阳乡亲们的回报。

40多年来,周大新用他的勤奋与天赋,不懈耕耘,发表小说600余万字,其中长篇13部,中篇30余部,短篇60余篇。另有散文、报告文学100余篇。先后获全国优秀小说奖、冯牧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奖项,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及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戏剧,成为全国最具著名军队作家。

2008年8月3日,周大新失去了久病的独子宁儿。两个月后,他的长篇小说《湖光山色》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光环、盛赞、荣耀……丝毫不能抵御失去孩子的锥心之痛。

此后三年,痛苦是他的密友,他无处可遁。唯有拿起他心爱的笔,写下悲怆、写下不舍、写下悔与痛、思与忆。痛苦汇成一条河,河流的名字叫《安魂》。

三年后,《安魂》出版。

那个春天,小说改编的电影《安魂》首映式上,台下坐着的周大新泪流满面,尽管已经过去了14年,他依然无法上台致辞,讲稿只能请人代念。

从《安魂》开始,周大新的创作发生了转变,意外的家庭变故让他将思考的重心由社会转向了生命。于是就有了《天黑得很慢》。

2021年1月,在第13部长篇《洛城花落》出版之后,周大新宣布长篇小说封笔,“人要学会撤退。”他淡定地说道。

莫言曾说,周大新是一位严肃又诚实的作家,他靠一砖一石的辛勤劳动最终建成了他自己的宫殿。

这一点我深有体味。军校毕业后,有一天,我去济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办公室找他,同事说他在宿舍,到了那间窑洞式老旧的单身宿舍楼内,见周大新伏身书桌上,起劲地写着自己的作品。那时候,周大新家属孩子并没有随军,屋内简陋,没有任何家具,似乎只有书籍稿纸陪伴。他是将自己所有能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写作上。所以说,他的成功,是一种必然。

“我是在部队成长为一个作家,部队的锻炼,无论命运对我如何,都让我充满了对生活的爱和感激,这是我写作动力的源泉。”这是周大新对于自己多年来不停地思考与写作的所感所悟。是的,当一个作家,尤其是一个知名度较高的作家,要写出好的能够打动人、引发人们思索的作品,没有桑梓之心家国情怀,没有甘愿坐穿冷板凳的坚韧精神与毅力,是万万不可能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