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本人在网上再次观看俄罗斯拍摄的前苏联卫国战争大片《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仍感到十分精彩纷呈,越看越耐人寻味,可谓是一种特有的艺术欣赏与心灵震撼,不愧为回眸诠释二战之经典大片。该片根据真实题材创作的长篇小说《布列斯特要塞》而改编,其要塞军民不畏列强、勇于抗争、浴血奋战、以身殉国的英雄气慨和牺牲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撼山岳。如果说史诗战争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演绎了多位苏军女战士殊死鏖战的巾帼颂曲与浩然忠魂;那么《决战要塞》则诠释了卫国战争伊始一群苏军硬汉勇士们孤军奋战的悲壮履历与报国绝唱,同样值得国人一看和品味。特作此贴,以此一孔之见为个人观片感言留念,与网友们探讨并期赐教。


 以幸福和平生活对比战争

影片序幕引入观众眼帘的是一片和谐、温馨而宁静的景象,古老的小城布列斯特,要塞到处洋溢着欢歌笑语。洒满阳光的战地医院,激情昂扬的乐曲,军人们的潇洒舞蹈,男女老幼的甜美笑容,夜幕下的电影院,热恋男女的甜蜜相拥,孩子们的追逐嬉戏,少男少女的湖边钓鱼……时间定格于1941年6月22日,突然间,大批德军飞机坦克轰拥而入,炮弹犹如晴天霹雳顷刻击碎了这幸福的时光与生活,遍地硝烟弥漫,大楼骤然坍塌,人们四处逃窜,德军追逐扫射人群,尸体横七竖八……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与对比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无情和人性的激情张扬,引发人们的深刻思考与反思,热忱再现讴歌了80多年前苏联卫国战争中同仇敌忾、勇敢杀敌、视死如归、以身殉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


       以少年独特视野审视战争

全片以一位少年小号手阿基莫夫的战场回忆为主线贯穿始终。由

于未成年人的纯真和朴实,其心理轨迹在战争危难中更显得直接真实且无瑕掩饰,对战争的看法和观察且更为客观现实。因此,他从最初对战争的疑惑、不解和恐慌到后来逐渐的适应、从容和果敢,无疑显示了这场战争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只会吹号从未摸过枪的少年阿基莫夫,在战争濒临之际,从开始在战场和废墟中寻找女友科尼亚,到自觉担当起战场信使,穿越枪林弹雨,踏遍要塞残骸,横跨成群尸体,勇敢取水送给干渴的士兵们,传达战地突围命令……影片中尤为引人入目的总是他那双充满稚气而又倔强的大眼睛。战争的残酷与亲情的宣泄,磨砺培育了这一特殊少年的英雄形象,令人无不敬佩和赞叹

       以军官身先士卒引领战争。

由于战前苏军指挥系统的疏忽大意,兵临城下的布列斯特要塞中,军人们始料不及战争突然如此降临,睡梦中士兵们方寸大乱、无所适从,武器库中的士兵嚷嚷着没有上级命令不能发放武器,城防中只见惊慌失措、四处逃命的士兵与残体断臂……“炮火轰鸣方显英雄本色”,“强将手下无弱兵”。团政委福明临危不乱、果敢指挥、鸣枪警示,引导士兵们混编组成战时小分队回到要塞据城抗击德军,疏导妇孺老幼到地下室躲避空袭。基热瓦托夫上尉惜别妻子孩子,依然回到要塞指挥岗位,与战士们举枪还击,阻挡德军铁甲重兵的围剿进攻。在战争最危险最激烈最关键的时刻,其指挥员决战胆识、凛然大义与指挥艺术无不凝聚鼓舞着士兵们的顽强意志和拼死精神,成为这只部队抗击德军进攻围剿的核心中枢,令人赞叹与咀味不止。


以普通士兵和平凡人物演绎战争

整部影片突破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战》、《攻克柏林》等前苏联主旋律经典战争片中以斯大林、朱可夫等大人物形象为主的传统演绎模式,而是将镜头聚焦到基层指战员和普通百姓身上,使这场卫国战争的真实性和可看性向其深度与广度延伸。敌军飞机坦克猖獗肆虐,攻击部队汹涌而至,人群纷纷倒下,四处尸横遍野,士兵们从恐惧转为愤怒,此时别无选择,不惜殊死一搏。战地医生护士恪守职责冒死火线抢救伤员;头上缠着纱布的伤员手摇发电机的无力与执着;那位被德军指使去捡红军徽章的放映员俘虏在看见女友尼利亚尸体后,骤然拉响手雷与德军军官同归于尽;军人的妻子持枪自卫还击;少年小号手也举起了手枪射击向敌军……一座孤立无援、深陷重围的孤堡要塞,几支仓促应战临危不惧的红军队伍,一群手无寸铁的妇孺老幼,烽火硝烟中几个家庭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在这场战争中方演绎得精彩纷呈,栩栩如生,可圈可点。


       以民族英雄气节献身战争

德军发动闪电战突然袭击,让苏军淬不及防,酿成巨大损失。在

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战况下,尽管军人们据城抵抗,殊死鏖战,迟滞了德军30余天进攻的时间,但要塞最终失守,红军指战员大部先后壮烈殉国。值得赞颂和讴歌的是要塞的苏军官兵履行了“我们是红军,致死也不投降”的神圣诺言,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指挥发报的团政委福明 “要塞呼叫,要塞呼叫,我们仍在战斗”到最后被俘英勇就义,一些战士甚至赤手空拳与敌军搏斗,许多士兵为国英勇捐躯,苏军余部在坚守多日、弹尽粮绝、缺水干渴的窘境中决定突出重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其任人宰割不如战死疆场,深夜突围的红军小分队余部更为悲壮惨烈,大批士兵倒在了德军疯狂扫射之下……苏军指战员英勇无畏、宁死不降的浩然壮举彰显了众多铮铮傲骨之硬汉群象,诠释了其铁血军魂,无不迸发出璀璨夺目、可歌可泣的浩然忠魂之花。


        以家庭爱情人性诠释战争

影片生动展现了几个军人家庭、一对恋人爱情的悲欢离合乃至苏军指战员在 “战争与人性”中的深邃永恒主题。团政委福明指挥苏军拯救被德军当做人质盾牌的医生和平民,以及其被俘就义前的尊严与从容;基热瓦托夫上尉对妻子儿女依依不舍的浓郁亲情,让家人投降求生而自己誓死抵抗;那对将最后一颗子弹射向自已宁死不当俘虏的苏军军官夫妻;战场中用跳舞激励士气的胖子军官;面对德军扫射拉响手风琴的士兵;以及片尾阶段在濒临死亡的边缘,红军指挥员为保存200多妇孺老幼的生命,无奈让他们打着白旗走出要塞,这正是战争中对生命和人性的尊重,然而德军却惨无人道地将这些妇孺全部残忍杀害,真令人痛心疾首。影片中战争的残酷凄切与德国法西斯灭绝种族式的野蛮杀戮,揭示了其对人性的凶残践踏。这一幕幕真实的战争片段演绎得如火如荼、精彩极致,无疑给观众带来了冷峻深厚的震撼与沉思

       思考与启示:毋庸置疑,该片蕴含着十分浑厚深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及强烈的艺术感召力,的确值得国人借鉴与反思。

        一方面,该片以唤起人们的国防与备战意识、激励人们的思考与奋起为创作动机,在悲壮中赋予了一种崇高与深邃的意境。在片中,我们看到苏军在战争前期全无备战意识,信息保障通讯联络滞后,其武器装备亦相对落后,没有坦克、大炮等重火力支援,面对德军飞机、坦克、大炮和步兵的全方位轮番突袭,苏军步兵几乎只有被动挨打,尽管后来指战员们奋起抗击,英勇杀敌乃至为国捐躯,但战绩平平,无力改变敌强我弱、失守要塞的战场颓势,不希望发生的战争败局令人惨不忍睹、不堪回首。尽管最后红军守军大多战死或成为德军战俘、要塞失守,但整部影片在正义卫国战争的悲壮之中昭示了一种暂时受到挫折,然而终究要取得最后胜利的历史趋势。通过战争灾难去表现苏军指战员的勇敢与智慧,表现俄罗斯民族气节的抗争与搏击,表现人们在邪恶势力面前所呈现的正义感和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显然,这部战争巨片所内含的思想容量和艺术魅力是博大、深邃而又耐人寻味的。正义的信念、美好的品德和人性毕竟将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甲午海战、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的悲剧在我国决不能重演。我军历史上也有过多次重大失败与惨痛教训。如红军西路军孤军奋战喋血河西走廊、金门岛战役、志愿军180师等等几乎全军覆没,遗憾的是未能以全景篇幅影视剧形式展现,如果将其搬上银屏,无疑将审视战史、告慰英灵,那些以身殉国先烈们的忠魂必将拨动着时代的脉搏,发出震撼人心的回响,激励人们在痛定思痛中去沉思、去奋斗、去前进。

       另一方面,轻敌与落后无疑就会挨打,血的惨痛历史教训警示国人,必须致力于防患于未然,始终不渝加快国防建设和科技强军进程,战胜一切胆敢入侵之敌。“天下未安、忘战必危”。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心系国防,科技强军竞打赢。当前,美国超级军事大国充当世界警察的野心不断膨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多国为俄乌战争持续拱火添乱,靠军事实力插手干扰他国内政,其现代高新军备发展速度也非同小视。美国当局还将继续竭尽全力实施“重返亚太”战略与 “海空一体战”构想;日本右翼分子复活军国主义的图谋甚嚣尘上,依托《美日安保条约》保护伞,实行非法的“购岛”计划,企图将钓鱼诸岛收归其国有。以民进党为首的台独势力死灰复燃,企图推行“台独”分裂行径和图谋。事实上,这些诸多不安定军事因素对我国周边环境和领土主权已构成新的威胁。我们务必进一步迎接世界军事挑战,正确处理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推进科技强军进程,建设一支强大的新型现代化人民军队,坚决捍卫祖国领土领空领海主权,粉碎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战胜一切胆敢入侵之敌,系牢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安全带。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