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大学毕业季,张锦池先生为我们开设的文学讲座课。

我上大学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爷爷老了,不再是当年的私塾先生了。他说,我教了一辈子别人家的孩子,现在那家有人金榜题名了,出了个大学生,并一再嘱咐我好好学习,莫忘家国情怀。

大学四年,我真的是时时牢记着爷爷的叮嘱。在这座金字塔里,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我没有理由懈怠,学习有点进步,就告诉爷爷奶奶,告诉父母,心里安然。

然而大学四年,转瞬即逝,到了毕业季,同学们猛然发现,我们居然很快要离开这所学校,接受国家分配。大家都在思考,学到的知识能够报效国家、孝敬父母吗?学到了做人的本领了吗?

我们与朝夕相处的张锦池先生真的要分别,走向社会,那种难舍难分的师生感情,一时还无法接受。

在我们班,张先生一直以严肃、严厉著称,他甚至告诫我们,大学学习期间少谈情说爱,把那个时间用在学习知识上。

所以我们班男女同学间如同兄弟姐妹,就是在毕业季里也是彼此郑重地祝愿今后工作进步,生活美满。

大学里,周末经常有灯光舞会,看到别的班、系同学们三三两两,花前月下,无忌人非,我们班真的是显得古板、生气不足了。有一天舞会结束后,张先生让我们回教室,大家以为有什么事,先生进来后看看大家,站在同学面前深深地向我们鞠了一躬,然后说:同学们,这四年,我这个班主任家长式的管理,禁锢了大家青春感情的流露,我发现自己有一种负罪感了,我向你们道歉。

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一下明白了先生的意思,纷纷对先生的四年班主任辛苦付出致以诚挚的谢意。

先生说,你们就要走向社会了,出了这个校门,会遇到风花雪月,暴雨冰天,漫漫人生,汤汤红尘,征程岁月,怎么砥砺前行,要靠自己了。我想从明天开始,给大家开几场文学讲座课,你们可以自由参加,就算做我赠送大家的毕业留念吧。

——这是我的《张锦池先生授课笔记》中的一段话,当做这篇文章的开场白吧。

 

第一堂讲座课:苏轼的词《定风波》 

记得第一堂课是在教室里,我们早早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心想先生给我们讲什么呢?是诗?是词?是古典文学?还是理论知识?

先生进来了,居然除了他手里特制的双层粉笔盒,一张纸都没带!先生大概看出我们的疑惑,回身在黑板上写了苏轼俩字,停下笔,看着我们,指着“苏轼”说,给你们讲文人圣贤轶事------

同学们知道先生的知识渊博,纷纷打开笔记本。

先生又在苏轼后边写下了《定风波》三个字,转身开始了今天的第一课:

苏轼先生一生留给今天的诗词大约近三千首,《定风波》也不是唯一的一首,今天先讲一个与这首词有关的故事。

你们知道,故事是讲北宋时期的“乌台诗案”,是改革派和保守派斗争的案例。苏轼站在风口浪头,他被贬去黄州,其实,何止是他?凡是和他有牵连的亲戚朋友都被发配、流放,赶出京城。就连在朝廷官至守正丞、工部尚书王巩也没有幸免。

宋元丰二年(1079年)王巩被贬岭南宾州(今广西宾阳)。那时的岭南,荒山旷野,人烟稀少,宾州更是生蛮苍蔍,芒岭莽原,传到王巩耳里的都是古残昔习、民风剽悍、外人不得入!然,圣命难违,不可声不!他决定让家人留始守故,隐而避之,一人冒险,只身去岭南。时有歌女柔奴久慕王巩诗文书画人品,毅然决定与王巩同赴宾州。王巩不尽感激,开始岭南之行。

从此这个歌女柔奴与王巩不离不弃,在宾州经历了四年混阳浓霾,瘴气濛雾,见证了萌化初开,人丁病疾。她没有畏葸,把中原的文化知识,生活习艺带给岭南,并以己之长经过千辛万苦,踏遍山陬,钻林赴涧,采制草药,融入到宾州百姓当中,为民治病,救死扶伤,被当地人奉为神仙降临。王巩深被柔奴作为感动,也为岭南做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他同时写信给苏轼,劝他不要因为牵连到自己而自愧,相信有相会的那一天。

元丰六年(1085年),王巩奉诏回京,他携几年同甘共苦的深得岭南人尊敬的歌女柔奴北上黄州看望苏轼,二人重逢,泪洒茶酒,动情之处,王巩诚谢倍赞歌女柔奴,苏轼感慨万千,深为泪动,不由得问道:岭南的风土应该不好吧?没想,柔奴淡然一笑,答道:心安处,既是吾乡!

苏轼顿时心灵震憾,目瞪口呆!眼前这位歌女柔奴心地高洁,神情旷达,感到自己被贬黄州却有愁怨苦情,少之进取,多有颓废,比起眼前这个女流之辈,无比愧疚,远不比柔奴把人生苦难看的如此淡然,并练达成度他人之疾苦!于是挥笔填下了《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先生这时不讲了,我们听得如醉如痴,望着先生,他回身,在黑板上写下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同学们,我的第一堂文学讲座,到此结束。

我们大家谁也没动,看着写在笔记本上的这首《定风波》,出神。

先生说:这首词,你们去理解吧,引经据典,可以去图书馆查。

你们,就要毕业了,离开学校小天地,步入社会大课堂,心安何处?吾乡哪里?我希望你们都给我一个我为之高兴地答卷。

第一堂课过后,同学们深思,终于悟出了先生的苦心,不论到哪里,当是,我心安处是吾乡!

 

第二堂讲座课:元好问与《雁丘》词

第二堂讲座课还没开始,同学们都奔向教室,然而,令我们惊讶,中文系别的班同学,已经坐在教室里!他们没有占据我们的座位,而是自带座椅,看见我们还微笑点头。

先生过来了,他后面还有不少同学拿着笔记本在和先生说些什么。

看来,先生的第一堂文学讲座课已经不胫而走,并且深得“民”心了。我们的教室无法容纳众多听课的同学,接着却看到跟在先生后边的同学开始欢呼雀跃,原来第二堂讲座课安排在中文系大教室了。

那时,我们上大课,还没有耳麦,老师讲课要付出很大的力气,唯恐后边的同学听不清楚。

张锦池先生给我们安排的文学讲座课不在教学计划之内,正如先生说的是给我们班同学的“毕业赠言留念。”现在一下子成了大学校园里的文学艺术“沙龙”!那时,我没有在意有多少同学来听课,但发现,这一届毕业的连数学系、历史系、艺术系、政治培训班的许多同学都来到了大教室,因为他们都很敬重张先生的人品和知识。

大教室里的同学围成个半圆形,只留出先生活动的讲坛,大家在等待第二堂课的精彩内容。

先生走进来,大家站起们来鼓掌,喊一声:老师好!在先生笑着挥手让我们坐下来,只见先生和往常一样,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元好问《雁丘》词。

我们静静地看着先生,也许有人知道元好问,有人读过《雁丘》词,只是那时的我拿着笔,只等待先生的讲述。

先生看看大家,问道:知道元好问吗?同学们没人回答,有的摇摇头。

先生又问 ,有一句诗你们都熟悉吧?

先生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课堂上一下子活跃起来,也许,这句诗在我们这些青年男女心里早已稔熟,说不定真的想过情为何物?先生今天要讲这句诗,同学们却觉得新鲜。

先生开始了今天的讲座:元好问的一生可以说生不逢时。

1190年八月,他生在山西忻州,今天的太原附近,那时的山西已是金国属地,而且是与北宋的对峙前线,其实局势并非只如此,北方蒙古拓跋氏耶律家族正在兴起,三晋大地居其中。元好问就生活在这样环境里,他幼年聪颖,酷爱诗文,笔下的文学艺术就自然的多了战乱的内容。弱冠年少,曾写《箕山》《琴台》两首诗,(箕山,琴台是两处古迹)以描写山林陈源,表达厌烦战乱,向往清净生活。这两首诗受到了北文宗赵秉文的赞许。多年之后,元好问中过进士,做过官,编过史书。金灭,蹲过元朝的监狱。晚年远离仕途,隐居乡间,专心著述。

今天我们不讲元好问文学成就和人生,只讲这首《雁丘》词。

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16岁的元好问去州府应试,途中遇雨,躲进一个小店,无意中听人议论:天空一行大雁,被捕雁者射杀一只,另一只大雁在空中盘旋哀叫,久久不忍离去,最后居然一头栽下,触地殉情,捕雁人惊恐万状,目瞪口呆!元好问立刻奔向旷野,向捕雁者买下这对大雁,葬于汾水河畔,取名《雁丘》,含泪填写《雁丘》词一首。后经几番修改,成了流传千年的《摸鱼儿·雁丘》词,

记得当时课堂上鸦雀无声,有的人还在微微隐泣,就连先生在黑板写字的声音都听得见!

先生在黑板上写的正是这首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别离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黄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磋及,山魂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先生写完了,我们沉浸在茫然悲痛里,期待着先生进一步讲解词句。

然而,先生又像往常一样,把剩余的粉笔头,装进他的双层粉笔盒里,看着大家:同学们,情、爱,彰显人生的境界,你们都将会经历体验,完成自己的一生。鴻鹄大雁,相爱不弃,为情殉尽,人是否当思:那些朝秦暮楚、见异思迁,视婚姻当儿戏,把相爱做备胎,是不是该从这首《雁丘》词铭刻耳提呀!

如果你们觉得我是向你们这一代人问:情为何物?可否如“老翅几番寒暑”而终生不渝,给出个答案,我将感谢你们来听我的这一节文学讲座课。

同学们站起来,回答先生的是热烈的掌声。

 

第三堂讲座课:文徵明84岁墨写《陋室铭

先生写完标题,又看看大家说,哦,不要奇怪,《陋室铭》是刘禹锡的名篇,然文徵明84岁笔录《陋室铭》。于是先生在84 岁后边加个“墨”字,成了:文徵明,84岁墨写《陋室铭》。

文徵明,名壁,自称“衡山居士”,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我觉得称他“奇人”不为过。据史料记载,他八岁以前不会说话,家人惶恐,外人称之为“笨小孩”,然而,十一岁居然作诗惊掉周围人下巴!更为令人不可理解,他弱冠应试,一直到四十二岁,不论是县、州、府、京,各级考试,先后九次,却九落孙山,究其缘由,竟然是因为他的“字丑”!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然而,他的不气馁精神,为人学识,已名声在外。明正德末年(1511年)苏州巡抚李充嗣召至麾下,荐举任翰林待召,明世宗时,参与编修《武宗实录》,到嘉靖元年,(1522年)李充嗣进京,又举荐文徵明魏翰林院待召。1524年,明朝廷发生“大礼议”之争,文徵明卷入其中,结果有134位朝廷命官遭残忍“庭杖”,文徵明因身肢“有疾”得以幸免,然,庭杖之臣竟有16人当庭毙命!他更看到朝廷三名士之一杨慎,痛遭惨杖,贬去云南文昌!(三名士其他,二人,谢缙、徐渭下场更惨:谢缙永乐年间被杀,雪地活埋;徐渭杀妻自残)文徵明心灰意冷,决意离开仕途官场,为此他四次请辞,“愿归故里”,直到嘉靖四年(1526 年)始得辞官南归,回乡筑“玉磬山房”,居家以乌金为伴,悬腕毛颖,潜心研究人讽“丑字”,立誓师袭道子画风,积几十年历尽殚精竭虑,终成江南一派,与祝枝山、徐祯卿、唐伯虎被后人称为江南四大才子。

文徵明不恋仕途,不慕虚荣,为人润性如玉,仗义豁达,乐善好施,品节高尚,几十年钻攻书墨,已达到炉火纯青程度。几百年来,被后人广为传颂,清人评论家朱彝尊说:(文徵明)先生人品第一,书画诗次之。其实,非然,他这个人扶危救困有些出格,人知江南才子文徵明名声,当一些穷困潦倒画家街头卖画无人问津,他竟然题诗落款,帮人出售。

文徵明最大的成就当属书法,他的字自成一格,兼子昂(赵)、庭坚(黄)、询(欧阳)、米芾的特点,取古非古,古为己用,给那些说“字丑”的人以响亮耳光。后人评他的字:顺风起笔,入纸后提按钮搓,旋转调峰,处理自然,行笔、侧笔、倒笔、悬笔,苍劲婀娜,一气呵成。

文徵明84岁书写刘禹锡《陋室铭》,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法后人评说:风格独特,韵律跌宕起伏,虚实相生,给人以豁达之感;字体狂草行自由切换,笔法豪放,大气矿博,神韵独特等等,而他书写的《陋室铭》字概括了以上的特点,也正是文徵明自己的一生写照。

他的画,钟情于花鸟,竹菊兰花怪石,用以表达自己感情和彰显自己的情操。

文徵明自认为是文天祥的后人,崇拜抗金英雄,他的诗词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弘治十七年(1504年)十月,江南出土宋高宗手敕碑文岳飞残碑,他填《满江红·拂拭残碑》一首:

拂拭残碑,敕飞宇,依稀堪读。慨当初,依飞何重,后来何酷?

岂是功成身后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悲,风波狱。

岂不念,彊炘蹙,岂不念,徽钦辱,既返此身何属!千载羞语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词里对岳飞身遭不幸表示深刻的同情,痛斥北宋无能和南宋奸臣当道残害忠良的愤慨。

文徵明用60年歙墨湖毫为伴,终于以绝世书法为今人留下诸多墨宝,丰富中华艺术殿堂里的佳品碑帖。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文徵明为监察御史严杰之母亲写墓志铭,落笔游仙,浮墨驾鹤而终,时年90高寿。

先生又结束了这一堂讲座,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人的一生知愿所求,该是向其认定目标努力,至死不渝,方可达到高深境界!

文徵明仍是我们今天的榜样。

 

第四堂讲座 :  刘禹锡和他的《陋室铭》

也许,在讲文徵明时提到了《陋室铭》,而刘禹锡的生平、文学成就等方面,我们的文学课已经开过专场,先生没有赘述,只把这位后人称为的“诗豪”屡遭不幸的轶事,围绕《陋室铭》的前前后后做个简要的介绍。

先生说,历史上的刘禹锡身世的说法尚无定论,他自称刘梦得,先祖中山国靖王刘胜后人,故室荥上,生籍洛阳(后人有考证还有徐州、嘉兴),更有人说他是匈奴人的后裔。他在唐贞元九年(793年)中进士,步入仕途,多才多艺,是当代文学家、哲学家,诗尤奇,冠以“诗豪”,与太子王叔文交往过密,是“二王八司马”重要成员。因此,顺宗年间“永贞革新”失败,他的厄运接踵而来,几乎成了和后来北宋苏轼一样: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历史上的“永贞革新”由于顺宗下台,宪宗即位,仅存146天,结果悲惨:太子王叔文勒令赐死,其他被贬为边野之地司马,这里就有刘禹锡,他第一次流放到郎州(今湖南常德)。

十年以后,刘禹锡奉调回京,等待分配新职。一天和老朋友柳宗元游朱雀街,赏桃花,欣仪诗兴,信口吟出: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这种自信的诗句,柳宗元很担心,因为朝中仍有人不看好刘禹锡回京,果然,当年反对革新派借这首诗向皇帝告状:刘禹锡这首是在说你宪宗是靠“逼宫”上位,(暗指逼死顺宗)。宪宗一听大怒,不但没有分配职务,又一次把刘禹锡贬到更远的寒冷荒凉的播州(今遵义),不久又把他贬到连州、和州,一下又是13年!大和二年,(828年)文宗上台,刘禹锡被召回长安,到了朱雀街桃花开放的季节,看着盛开的桃花,刘禹锡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结果这首诗又被他的政敌解释为:别看你们当年整我,现在改朝换代了,我历经磨难又回来了。告到皇上那里,当然是雷霆震怒。已经是57岁的刘禹锡又被赶出京城,贬到苏州、汝州、同州任个“刺史”小吏,结果到71岁离世也没回京。

下面进入正题,给大家讲一下《陋室铭》的写作经过。

长庆四年(824年)刘禹锡被贬为和州通判(今安徽和县,通判相当于公安局长),县太爷故意刁难刘禹锡,强迫他住三间茅舍,刘禹锡不在意,却在门上写了一副对联: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县太爷一看,心想:你刘禹锡被贬到这里还心有不服,于是又下令,让刘禹锡搬进两间的茅屋,刘禹锡仍欣然前往,看到门前有条小河,河边岸柳依依,于是又写一副对联:

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溧阳心在京。

这位县官又动用了他的权力,把刘禹锡赶到仅可一人居住的小屋,还令人搬来一块大石头堵住门口。刘禹锡仍没有计较,反倒高兴,说:我要写一篇文章,刻在这块石头上!于是进屋奋笔疾书,写下了流传千古的81个字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八十一个字短文篇,重寓意!全文写尽了陋室内景、外景,写出了人、事、物,古人古迹。全篇托物言志,骈体成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不与俗世同流合污的志趣,告诉人们“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精神世界。

刘禹锡的仕途,是长期的流放被贬,是人生命运与时代的交织,设身处地,惊魂得悟,终于理解了自己,理解了周围。世事经伦,超越了自己的悲欢,把情志赋予诗词,为后人留下了诲人之作,告诉我们如何看待痛苦不幸、要坚强的生活的本领和意志。

只是不知这篇《陋室铭》是否刻在茅屋门口石头上。

刘禹锡名句充满了哲理,在这给你们抄写几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寄乐天----》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答乐天------》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词九首》

名高毁所集,言巧智难防                    ——《萋兮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词》

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

                

第五堂讲座 :  贾岛的“推和敲”

先生给我们讲推和敲,讲贾岛,开始是笑声,讲完了不但没有了笑声,气氛反而有些沉闷,同情之感油然而生。

先生说,贾岛,唐代诗人,以苦吟著称于世,他为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诗,不惜耗费心血,冥思苦想,反复斟夺,据说贾岛写《寻隐者不遇》一首诗酝酿了几年功夫,写完了自己纵横流泪,现在看,似乎有些夸大。诗是这样写的: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可处。

虽然是传说,但,这种琢词炼句功夫是我们要学习的。至于那首推和敲的写作过程和传说,更是令我们看到了写作的严肃性,和遣词用句的艺术功底。推敲这首诗名叫《题李凝幽居》:

闲事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个“推敲”出在第二句上,史书上记载:贾岛在长安大街上,骑着驴,反复琢磨,僧敲月门好还是僧推月下门好?自己入神,已旁无他物,一直难定是推是敲,谁想,他此时骑着驴,已经进入一个庞大的仪仗队伍之中,原来是当朝大人物韩愈回城。贾岛的举动引起了韩愈的注意,于是一个高头大马高官和一个瘦馿诗人互相琢磨起“推和敲”,韩愈听了贾岛的诗,对推和敲发表了自己看法, 他说:我看还是用“敲”好,那是夜深人静,拜访友人,用“敲”代表你有礼貌,而一个“敲”字,深夜里多了几声幽音,贾岛听了连连称谢,此时他才发现眼前这位先生原来是大诗人韩愈,当朝高官!

二人结成好友是有前缘的。

先生说,贾岛,范阳人(今北京附近),自号碣石山人,早年为僧,法号无本,酷爱诗词,在洛阳出家,寺规严苛,和尚午后不许出门,贾岛做诗表示不满,他求助韩愈,得以重视。不久还俗,参加科考,却屡试不第,别人看来,贾岛举止怪异,常被同行排斥,而他,为诗字、句、词语,行吟不待,得了个号“诗奴”雅号。唐文宗时,遣去遂州长江县(今遂宁大英县)作个主薄小官,后人又称“贾长江”。唐会昌三年,(843年)七月二十八日贾岛在官舍孤零去世。

贾岛,一生孤零愁苦,倾心血,写诗文,苦吟殚精,笔下诗境荒凉,多含苦楚寂寞,读之潸然。贾岛长五律,结构严谨,字句注意推敲锤炼,后人评论家把他与孟郊相提并论,称“郊寒岛痩”,以评诗风。

贾岛留有诗集《长江集》一部,但流传千年的是“推敲”的典故,人之不忘,人之常思。

 

第六堂讲座 : 韩愈的《师说》 

也许是我们这一届临近离校,先生讲完贾岛的“推与敲”,告诉我们,大家重温一下韩愈的《师说》,要我们座谈当代大学生今天的感受和明天的志向,权当做毕业季文学讲座课的结束语。

当我们静下心来回忆先生讲座课的选题,一下觉得先生的良苦用心:

苏轼的我心安处即吾乡;元好问的《雁丘词》;文徵明60年苦练书画;刘禹锡的《陋室铭》;贾岛的推与敲,这哪里是文人轶事啊!明明是先生在我们离校前谆谆告诫:走向社会如何做人!

也许当我们离开城市,到边疆、到大漠、或者是乡村、或者去一个没有见过,没有经过的艰苦、恶劣环境,歌女柔奴淡淡的一句话“我心安处即吾乡。”这句话如一副良药,会治愈、鼓舞他乡打拼的游子不安的信念,只是先生没有明说,让我们去悟,去想。

而问情为何物?不是浪漫诗句,它饱含爱情的忠贞、百年好合的执守。当代的大学生谁会越逾这一人生年华岁月?

人生非尽然,成事在恒心,文徵明不慕仕途,笔墨习古,自成一格,是几十年的坚持不辍而得,先生用文徵明的故事告诉我们欲要攀上顶峰,跬步之始,如一不舍,才会成功。

刘禹锡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又是一番境界:人生天地间,广厦万间,唯三尺卧榻,貂裘百带,唯一身需遮羞御寒服装,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们当牢记,时时勉戒!

贾岛的推与敲既是名言,又含至理。千百年来,何止是字句的推敲?为人处世要推敲,励志创业也要推敲,唯识以利于国,惠于家,堂堂正正做人,清清廉廉做事。

先生和我们座谈时,没有打断我们的发言。请先生讲话时,他为我们背诵了《礼记·大学》里的一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先生说,这就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朽格言,诗的原意是写给当时的上层贵族的,经过几千年历史沉淀,人们认识的提高,这句话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经成为奋斗者鞭策自己的座右铭,她激励无数有识之士成功了辉煌的伟业。这句话也成了青年一代修身之本,那就是我讲给你们的古人圣贤轶事,为你们增长足够的才华和美德:一是治理好自己的家,二是全心全意报效祖国,三是心怀天下。

这就是我留给你们的毕业赠言。   

我记得,大教室里的同学静静地听着,先生话音一落,全体起立,掌声雷动。先生也有些动情,他挥着手里韩愈的《师说》,等着掌声停下来:古之学者必有师。我们师范大学主要是培训师者——你们今后的担当。

先生不看书本,为我们抑扬顿挫背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终不解矣。

 《师说》全文,我们都能背诵,牢记在心,一直到走向后来的工作岗位,它,同毕业季先生的文学讲座课,随着岁月的沉淀,从业的感悟,日月年华,每当静下心来,或同学间书信往来,诗词互赠,相会时茶醺酒酣,带给我们的都是满满的回忆与终身的感激,我们这一生有一位难忘的恩师——张锦池先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