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吐鲁番——鄯善——哈密

    2013年9月11日

    早上9点30分出发,导航先定位葡萄沟,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市区北偏东,距我们驻地约10公里,系火焰山西侧的一个山谷,吐鲁番种植葡萄历史悠久,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史记·大宛列使》和《汉书·西域史》都有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就发现这里种植葡萄,并将其引入内地。

    不到10点我们来到葡萄沟,进沟后首先经过一条葡萄走廊下的饮食一条街,这是一个葡萄的天下,街道、院落、餐馆甚至餐桌都在葡萄架下,许多餐馆都具有浓郁的维族风情,搭建了许多“炕台”,“炕台”上铺着毛毯摆着炕桌,吃饭时脱鞋上炕,围着小炕桌盘腿而坐,桌上摆着手工做的各色铜制器皿和餐具。满街都是免费停车的牌子,因为是早上还没什么人吃饭,我们就随便把车停在一处宽敞不碍行人的角落,顺着葡萄架廊子向大门走去,通往大门的路侧基本上都是卖葡萄干的的,各种形状、各种颜、大大小小的葡萄干摆满了路边的货架子。到大门买票才知道,每人60元,是绑定的通票,共有6个景点,平均每个景点10元,我们将要进去是葡萄沟的“葡萄沟”景点。

葡萄沟的路标.JPG

   进葡萄沟后,顿时感到神清气爽,这里和沟外的环境截然不同,沟内流水潺潺, 气候湿润,植被茂盛,满沟都是层层叠叠的葡萄园,和沟外的戈壁完全是两个世界。一条宽敞明亮的葡萄走廊引导着游客走向一个舞台,看样子这里还有一些歌舞表演,只可惜我们进来的太早,没有这个眼福。在葡萄走廊的入口处有一个刻有“葡萄沟”的石碑,看着很熟悉,仔细想了想,原来老爸也有一张在这个石碑前的留影,那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了,这么多年这块石碑一直保留着,也算是一处“古迹”了。

葡萄沟合影.jpg

    葡萄沟实际上是吐鲁番戈壁上的一条的峡谷,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0.6-2公里,沟内狭长平缓,沟谷东岸是一面悬崖,犹如屏障,因沟内有高山融雪的布依鲁克河流过,给这里留下了一个个水质清澈而平静的水湾,葡萄沟这几个条件,造成葡萄沟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一是南北走向,沟又比较宽,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见到阳光;二是因为在峡谷里背风气温度高;三是有丰富的水源。

    葡萄沟以生产优质的葡萄闻名中外,这里主要种植我们在北京常见的无核白葡萄,还有马奶子、红葡萄、喀什哈尔、日加干、琐琐等13个品种。其果实呈圆形、卵形、椭圆形等多种形状。我们常见的无核白葡萄,皮薄、肉嫩、多汁、味美、营养丰富,素有“珍珠”美称,含糖量达20-24%,超过了美国加利福尼亚的葡萄,居世界之冠。用无核白葡萄晒成的葡萄干,含糖量达60%,被人视为葡萄中的珍品。葡萄沟现有葡萄园400公顷,年产鲜葡萄6000吨,葡萄干300吨。

    出了葡萄园我们准备向北边再看看,不想从原来的路回去,我去取车遇到了麻烦,一个小伙子怎么也不让我走,我指了指免费停车的牌子,他用不太熟的汉话说了好几遍我才明白,那就是吃了他家的饭才免费停车,我实在是哭笑不得,给他10元钱把车开走了,看来在葡萄沟也不是世外桃源,原本中午还想回到这个街上吃饭,现在看来,还是不麻烦他们为好。

葡萄沟小饭店200年的桑树.JPG

    根据通票标志的的位置,我们找到了王洛宾纪念馆的停车场。纪念馆和停车场之间是一片葡萄园,从西边的小路一路下坡进入葡萄园,这里没有什么游人,完全是一片没有装饰的原生态的葡萄海洋,没有葡萄走廊那种装饰的感觉,一串串熟透的葡萄压满枝头,红的像玛瑙,绿的像翡翠,黄的像玉髓,在坡地一层层葡萄架上,色彩斑斓,时隐时现,触手可得。远远见到一位穿着民族服饰的姑娘,在葡萄园里摆摊卖葡萄干,姑娘老远笑着向我们打着招呼,我猛然想起那句歌词:“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汗的心儿醉了……。”那熟悉的旋律仿佛就在耳边。姑娘的葡萄干有那么多的品种,一样一样地给我们介绍,让我们大开眼界,姑娘一直笑着请我们品尝,热情的实在让我们不好意思,因为我们要参观王洛宾纪念馆,说准备回来再买,姑娘一点也不在意,仍然笑着为我们指路。

吐鲁番葡萄沟的葡萄走廊.JPG

    顺着小路再往前走,路边有一棵两个人才能合抱的古桑树,盘根错节,老态龙钟却又生机勃勃,下坡后便就是一池碧水,咏诗为证:“小桥流水涓涓,廊亭倚在水边。蒲苇长满湖岸,戈壁世外桃源”。活生生的一副江南水乡景象。沿着池塘边的甬道左转就是王洛宾纪念馆的木门。我曾在2011年去过青海湖北岸金银滩的王洛宾音乐艺术馆,王洛宾在金银滩创作的最著名的歌曲就是《在那遥远的地方》,那里有700多张珍贵的照片、手稿、实物以及200多首不同时期创作的歌曲和歌剧手稿,印证了历史对这位中国民族艺术家的尊重和缅怀。这次我又一次走进葡萄沟的王洛宾纪念馆,和这位我敬仰的艺术家再次相会。

    一条绿色的走廊和一段曲折的廊桥,把我们带到一座天蓝色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前,这就是王洛宾纪念馆,纪念馆前是一池碧水,蒲棒、芦苇随风摇弋,左侧是常青藤的走廊,其余被参天的大树所环抱,扬音器里播放着着王若宾创作的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此景此声,如痴如画,动人心弦。纪念馆的大门前有老先生铜塑半身像,头戴礼帽饱经风霜,双眼烁烁凝视远方,可以看出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对民族音乐艺术的执着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铜像的下方雕刻着:“人民音乐家——王洛宾·1913——1996”。

王若宾音乐艺术馆.JPG

    王洛宾的纪念馆的面积不大,更说不上富丽堂皇,正如这位民歌音乐家朴实无华一生的写照,馆室四周的墙壁上,以图文并茂连环画的形式,详细展示了王洛宾热爱艺术、执着追求、坚韧不拔的人生轨迹。王洛宾早年为追求民族音乐艺术,考进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为民间音乐所痴迷,不等毕业便放弃城市舒适的生活,奔赴大西北,走遍高山大川沙漠戈壁,深入各民族劳苦大众的生活,边采风边创作。当年王洛宾创作歌曲时住过的那些低矮昏暗的小屋,极其简陋的陈设,让人几乎无法想象,这位艺术大师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了汉族民歌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挖掘,也正是这些艰苦生活的磨练,才产生了这1000多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世之作,造就出世界级的伟大艺术家,王洛宾的作品被联合国授予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王洛宾的艺术陈列馆里,我看到了台湾作家三毛写给王洛宾书信的复印件,谈起三毛当年与荷西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过的日子,以及三毛在荷西遇难后的痛苦,我理解这位才女,理解他对王洛宾的一段痴情,也佩服这位老人婉言拒绝三毛求爱的理智思考,当时正值动荡时期,王洛宾一生的苦难和冤屈太多太多了,他不想将自己的苦难连累到他所爱的人。

纪念馆前王洛宾的铜像.JPG

    展览陈列室有上世纪80年代初,王洛宾出狱平反的复印件,老先生因何入狱,为什么到80年代才得到平反,陈列室没有说明,我只能凭自己的理解去思考。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对王洛宾的许多歌曲再熟悉不过了,在若干年前,我从没想到过那些耳熟能详的西部民歌,都是出自这样一位命运坎坷的老人之手,王洛宾把他的一生奉献给祖国的西部,奉献给西北的各族民众。大西北的人民没有忘记他,广大的音乐爱好者也没忘记他,王洛宾的人格魅力和品行,正像有些人给老先生描述的那样:“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澄怀观道,德行随缘。”

葡萄沟只会笑的卖葡萄干的姑娘.jpg

    王洛宾的展室是不准照相的,讲解员看到我们几个都是王洛宾的“老粉丝”,特意破例允许我们在展室内拍照,临行前我们在展室的小卖部,选了一些王洛宾的书籍和歌曲的光盘,以示纪念。

    出了王洛宾音乐艺术纪念馆,我们按原路返回,又遇到了那位只会笑的卖葡萄干的姑娘,我们终于没顶住姑娘微笑的攻势,从几十元一公斤到上百元一公斤的,四个人一共买了十几公斤葡萄干,当然也没顶住姑娘让我们品尝的诱惑,每个人都几乎快吃饱了(包括葡萄架子上的鲜葡萄),如果这时候测血糖我们肯定无疑都会大大超标的。

    第三个景点是维族民俗园,除了展示的维族民居、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民俗民风之外,达瓦孜表演是这里的重点节目,不巧的每天只在下午3点到4点表演一次,看来我们没这个眼福了。我曾在北京的民族园看过达瓦孜的表演,达瓦孜是流传于新疆一种走钢丝的杂技,古称“走索”“踏软绳”,达瓦孜于汉代就为中原人所知,东汉张衡在《西京赋》曾记载“临回望之广场,呈角抵之妙戏……,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之相逢。”所记为西汉元封3年时,汉武帝召集各族艺人表演之事。新疆的达瓦孜传人阿迪力被誉为中国的“高空王”,我在电视曾多次看过阿迪力在全国各地的精彩表演,达瓦孜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阿凡提民俗园101岁的阿凡提.jpg

    我们之后又游览了葡萄沟的葡萄晾晒房和库尔班民俗园,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很是一般,若不是入园门票捆绑在一块,恐怕很少有人光顾,尤其是库尔班民俗园,安排了一个据说是101岁的“库尔班”照相合影,老爷爷不会说汉话,唯一能交流的就是人民币,只要你递上10元钱,“库尔班大叔”就会摆出卖萌的造型 ,这对维族老人有大不敬之嫌。

   最后还有个坎儿井博物馆,据说比我们昨天看的还要好,也是在60元通票之内,看来昨天我们去坎儿井乐园是失策了,多花了40元的冤枉钱,为了赶时间 我们就不看葡萄沟的坎儿井,继续赶路了,目的地是哈密。

葡萄沟休闲的人们.JPG    

    1点30分,我们沿着两边长满窜天杨的葡萄沟公路上了312国道,也就是连霍高速,走了10公里左右就到了火焰山。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连霍高速的北侧,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唐代开始以其灼热称为“火山”,火焰山长约100余公里,最宽处有10公里,海拔500米左右。我们下高速抵近观看,因正值中午,烈日当空,赤褐色火苗状垂直褶皱的山体在阳光的直射下,砂岩烁烁闪光,灼热的气流翻滚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燎天,难怪称之为火焰山。

高速公路边的火焰山1.JPG

    唐玄奘到印度取经经受阻于火焰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又把铁扇公主的民间传说写进了《西游记》,把火焰山与唐三藏、孙悟空、牛魔王、铁扇公主联系在一起,使火焰山蒙上典故的色彩。公路北侧的火焰山开辟出一处旅游景点,有栅栏与公路相隔,站在栅栏外对景点也能一目了然,景点内有一些与《西游记》相关的雕塑,一个高达十余米的“金箍棒”这根“金箍棒”实际上还是一个特大号的温度计,据说在夏季正午时分 气温可达70度。景点内还有些骑马,骑骆驼的体验项目,里面的几个凉棚是游客们的最爱,而最醒目的是沙地上的两架超轻型固定翼飞机。在火辣辣的太阳下等待着它的客人。火焰山果然名不虚传,不一会儿就把我们晒得头上像是冒火,身体的水分正在急速的蒸发,感觉我们几个就像巨大微波炉中的几颗豆芽菜,赶紧照了几张相逃回到车上,启动车后空调一开,这才找到世间的感觉,最不可想象每天在火焰山景点工作的人员,用什么妙招才能让他们每天都忍受这样的高温呢。

距兰州还有整整2000公里.jpg

    打开导航,得知到距哈密392公里,先是上坡,约10公里后又开始下坡,我们知道,这是出了吐鲁番盆地又进了哈密盆地了。路上的视野极好,道路笔直,北边是连绵不断赤色的山峦,前面是蓝色的天空,南边是大片土黄的戈壁,头顶是白色的云团,太阳透过一朵朵白云的间隙,将阳光不均匀地洒在山坡、戈壁和公路上,造成明暗深浅不同的反差,形成红、赫、黄、黑、灰不同冷暖的色彩,一路上变化万千,还是应了那句“风景在路上”的名言。

    按我们原来的计划,是在鄯善县一个叫红胡子坎儿东约5公里的地方,向北下国道走土道,经七角井镇在萨尔乔克上303、203省道,从北边绕道到哈密。这条路肯定不那么好走,但沿途能经过七角井新石器遗址、尖山泪泉、巴里坤湖、大河唐代古城遗址、鸣沙山、白石头风景区、三道岭魔鬼城等景点,尤其是巴里坤湖和三道岭魔鬼城,是很值得一去的地方。巴里坤湖古称“蒲类海”,是个高原湖泊,海拔1585米,湖水面积112平方公里,四周山峦起伏水草丰美,独具“迷离蜃市罩山峦”的奇观,每当盛夏时节,牧民游牧湖畔,毡房座座,牛羊成群,牧歌悠扬,是个避暑旅游的好地方。巴里坤湖是咸水湖,芒硝和盐储量丰富,湖边有传统的盐场,尽管湖面有100多公里,湖水最深仅有1.1米,在晴天时,湖水会呈现纯净的蓝色。另一个著名景点就是三道岭的魔鬼城,我曾看过《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12年11期,单之蔷撰写的“用9张照片看新疆”的文章,摄影家李翔用20多年的时间,飞遍了新疆的各个角落,拍下了数十万航拍片,该编辑部从这些照片中选出最能代表新疆的9张照,其中一张就是三道岭的魔鬼城;在一片遥远寂静的戈壁中,在一条干涸寂寞的古河道旁,一座座高大雄伟的雅丹地貌石柱群,酷似一幢幢造型完美的欧洲中世纪“城堡”,在晨曦中沐浴着初升的太阳,这些城堡好像不甘世间对自己的冷漠,用自己高大而不失华丽的身躯证明自己往日的辉煌。整个画面构图严谨,冷暖分明,气势磅礴,意寓深远,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原来计划以巴里坤湖三道岭魔鬼城为重点,其余景点根据时间和缘分即兴而定,现在看来,为了赶时间,这些计划只能忍痛放弃了。

哈密盆地的彩虹2.JPG

    巴里坤湖在巴里坤县境内,属哈密地区,不但是风景如画牧场,也是是一座赫赫有名的丝路要塞,东出伊吾峡谷通往哈密及内地,;西往乌鲁木齐(旧称迪化)和伊犁,环山易守难攻,的确是“枕山带海,险扼全疆”的重镇。历史上除了大月氏、匈奴、乌孙对这里的争夺,一代代名将也这样走进巴里坤(古称镇西),班超、任尚、裴岺大战蒲类海,清代岳钟琪屯西路大军于镇西,左宗棠收复新疆以此为大本营……。清代进疆有南北两道,镇西属北道,这里沿途道路平坦,因驻军多无盗贼之苦,商队尤多,巴里坤也成为天山北路商贸中心和重要的粮食集散地,与伊犁、迪化并为新疆三大商都。据地方志记载,那时的巴里坤“城中起钟楼,四面穿行,为四大街,均有铺石站房”,“当铺、钱庄、百货商无不争先恐后”。商号100多家,驼商60余家,用于运输的骆驼达1200余峰。商业和物流的发展和大量的驻军很快使巴里坤成为一个移民城市,大量富裕起来的移民在经营和生活中因缺少血缘的纽带,于是以地缘为纽带的同乡组织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以行业发展特色的行会代替了帮派团体,为求得发展与平安而集资兴建了各种庙宇,最多时有五大类达上百座,成为新疆名符其实的庙宇之都。

    从葡萄沟到哈密约415公里,约有近350公里的高速,一共收过四次高速费,分别是5元、4元、8元、5元,共计22元,收费不高,可因为是四个收费站,会大大增加收费成本,如果能联网或内部核算,对过往的车辆进行一次性收费,肯定会大大降低收费成本,提高营运速度,这样的道理谁都清楚,只是做起来会很难,任何一项改革哪怕是一项小小变革,都会影响一部人的既得利益,这可能就是现在改革的难度,也是与30多年前改革的本质区别所在,以小见大都是如此。

拥堵的吐鲁番到哈密的高速公路.jpg

    下连霍高速后,有一段到哈密城区的引路,公路很新且宽,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路面沉降起伏严重,限速在60公里,大多数车都能按规矩行驶,唯独出租车横冲直闯,甚至逆行超车,像是有违章的豁免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连汽车违章群体都各有不同。

    哈密城区规模不小,新城区还在建设中,建设工地一个接着一个,城区的道路上尘土飞扬标识不全,从一条主干道进城,走了好长一段路,直到铁路边才看到禁行标志,只得调头绕行。市里的老城区繁华热闹次序井然,我们边走便找旅馆,最后在建国北路东侧的一条街上找到一个旅馆,条件很一般,140元一间,不能开发票。上厕所时,看到马桶圈是裂开的,坐上就会被夹着,马上向服务员反映希望能换个好的,哪知道服务员却警告我们别弄坏了已经裂开的马桶圈,否则要扣押金赔偿。面对这些不懂规矩的孩子们,我们真是哭笑不得,他们考虑的不是客人的安全 而是他们的破马桶圈,服务理念完全颠倒了,不过我们也没算是白说,若是第二天早上再让我们赔早就坏了的马桶圈,那可就难为我们了。

    晚饭在不远处街边的大排档吃的,明天就离开新疆了,十几天来新疆最好吃的,印象最深的还是烤羊肉,我和老郝要的是烤羊排,老马和老董点的是烤鱼 味道都不错,还点了几个家常菜,价格也算公道,在旁边的商店还买了一瓶白酒,算是为我们离开新疆做个饯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