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秩人生的快乐歌吟

  2023年这个夏天,天气特别炎热。紧接着这几天受台风影响,很多人不出门了,在家里躲着红色预警里暴雨来临,可能造成山洪爆发,无事不要出门的足不出户的提示。

  这天,燕赵老年报张兰荣编辑给我打电话,说她在安老师家中探望,随后她把电话给了安老师,安老师语气微弱的说近期还要再出一本儿歌集,请老弟作序。我觉得他刚刚出院,应该谨遵医嘱,好好休息才是。

  安老师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动脉血管置了七个支架,住了六次医院,竟顽强活过了九十岁!千首儿歌加这本《九秩望百诗稿》几乎都是在医院病榻上呕心沥血写的。

  如此境况,他坦言之“诗呼诗吸全是命”并没夸张。算计起来,我已经为安老师写过五篇序了。这一篇应当是第六篇。当晚张兰荣编辑给我送来新书的样稿。这一册又收进了他最近创作的儿歌童谣200多首。

  样书摆在我的面前。我随便翻着看着。感受到安老师在病榻中,始终坚持写作,为孩子们创作儿歌。那种热情,那种干劲。又一次感动鼓舞了我。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 旅夜书怀)。当然,安老师始终认为自己是“官应老病休”的高龄退休老人,是“白衣天使”医护人员才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一次次地把他从死神手中营救出来。故本集里除批判诗“斥假专家”外,多有感恩之作,感恩党和国家,感恩时代,感恩和平幸福安定的社会生活。

  200首涉及国际国内歌颂党和人民以及节令儿歌等呼吸之作,多是发自肺腑之言。

  且看九秩人生无怨悔,是最能反映他晚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歌吟。

  九秩人生无怨悔,

  望百就得除暗鬼。

  你我他错千般错,

  过去全是別个对。

  来世咱再谈教训,

  闻过则喜润心肺。

  真诚修炼欢乐佛,

  养生排在第一位。


  作为一个高龄老人,他看到身边老年人安乐幸福的晚年生活,信笔写下

  并蒂瓜

  一一敬赠一对老夫妻

  少时痴恋并蒂花,

  老来独爱并蒂瓜。

  风吹日晒雷雨打,

  经霜变成蜜旮瘩。


  反腐倡廉浪潮中,听到又有贪官被查的好消息,他不由得感叹:

  贪官落马好消息

  贪官落马好消息

  人民反腐大胜利

  衷心感谢党中央

  选贤荐能立规矩

  杀一儆百跪百姓

  惩前毖后告天地

  人民江山不可辱

  正大光明照四极

  百代清廉阳光晒

  万世良吏大海滤


  病榻上的安老,对待疾病的态度总是非常乐观,既来之,则安之,近年多次住院,全然不为病魔所恐慌,乐观畅达的活好每一天。

  清晨一醒说再见

  清晨一醒说再见

  先让死神靠边站

  太阳神前报个到

  小跑听命百花坛

  先给牡丹浇上水

  再给芍药摆盛筵

  月季开花报个喜

  大丽花开格外艳

  墙外开的秫秸花

  狗尾花也低头见

  百花齐放都平等

  太阳面前我承担


  在他的儿歌篇章中,不乏对身边普通劳动者的赞扬:

  美女清洁工

  美女甘当清洁工,

  平安医院出英雄!

  巾帼从不让须眉,

  建设祖国争头功。

  须眉若只赏美女,

  落后千年倒栽葱,

  若超巾帼大飞跃。

  必登天堂造神灯!


  安老师,一位隐藏在我们身边的儿歌作家,或许是寂寞而孤独的。他是河北师大文学院退休老教授。他是民俗文化研究学者,并担任过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他一生都致力于诗歌、民歌、儿歌、童谣、作曲、地方戏曲的教学、创作和研究,晚年毕生愿望是让儿歌厚植在儿童心中,并开花结果。在学界或许可称为是发扬和探讨传承儿歌教育的卓越学者和传承人。

  安老师总是在身边发现那些人格高尚心灵美好的普通劳动者,并为他们歌之吟之:即便在病房,当这些闪光的因子,一旦出现,他就会用诗意的语言描摹下来:


  致某护工

  五十一岁,护工妈妈,

  平安医院,以院为家。

  护理病人,像活菩萨。

  大爱如泉,滋润心花。

  结出仙果,传遍天下。


  致某护士

  您的白衣如盔甲,

  天兵天将扫渣臜。

  冲锋陷阵灭病魔,

  人间宇宙被净化。

  您的双脚似旋风,

  病人呼唤如爹妈。

  脏累危险全不顾,

  只怕病魔不秒杀!

  您的大爱似珍珠,

  珍珠开花美无瑕。

  三界病毒自绝灭,

  人间变成极乐塔。


  守一门艺术,倾一生心血

  在他的作品中窥见何为歌谣的“灵魂”?那便是要在你的作品中融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创作主体的心血。

  寻一方领地,扎一份深根;守一门艺术,倾一生心血。这是安老师今生的写照,但是那些勤勤恳恳传承儿歌教育却不一定被世俗所看好,如此“儿歌王”成为“小儿科”的真实写照。


  稀有的儿歌创作“燃灯人”

  通过翻阅安老师一千多首儿歌,进一步了解他的创作历程,探寻创作过程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个九旬老人,每日争分夺秒,一方面与病魔做殊死搏斗,一方面与时间赛跑,分分秒秒让大脑永无休止的构思创作,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境界?

  他让我们品味了儿歌之美,而更为重要的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他发现了儿歌童谣创新的更多必然性,为守护和繁荣少儿启蒙教育注入了文学的力量。

  儿歌中蕴含着灿若星辰的文化和自然瑰宝,在历史烟云里铭刻着辉煌的过往,在世代传承下见证着精彩的当下,更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着中国儿歌美好的未来。

  他是省会“学雷锋赠鲜花”活动的获赠者,他用自己的退休养老金,加上女儿的资金支持,自费编印出版包括本集在内共六集的儿歌集数千册,无偿赠阅给学校、幼儿园教师、家长和孩子们。

  他是稀有的儿歌创作“燃灯人”,更是千千万万少儿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歌谣老爷爷”!

  安老师抱病在身,每日仍躬身实践着教育下一代重任,他不曾一刻掉队,义无反顾,始终奔跑在为孩子们创作的心灵之路上,


  诗翁奋笔写童谣,放浪吟哦声自高

  九旬老教授安栋梁千首儿歌集出版,成为省会文化界一道亮丽彩虹。九旬尊师著述丰,“儿歌诗翁”誉满城。 还是当年教书匠,放浪吟哦又相逢。安栋梁老教授当年赠送孩子们的“六一”儿童节礼物——自己的儿歌集,省会诗人曾写诗祝贺 致耄耋老教授“儿歌王 ”

  立身原不赖岁长,诗心全凭童心狂。

  信有育儿藏傲骨,无惧老迈秀韵肠。

  日思童谣莺声软,夜写儿歌手生香。 

  总盼米寿再登台,聆听幼儿朗朗腔。

  转眼又是一年春草绿,“儿歌大王”安教授已是九旬长者,心脏下了七个支架。就是这样一个长者,仍像年轻人那样辛勤耕耘,不辍儿歌创作。依旧像中年人那样痴迷创作,而且是为孩子们创作,或许创作是一种追求,是一种人生态度,创作使其返老还童,创作使其生命延长,且不同寻常的熠熠生辉。 

  为什么年已九旬的老教授要创作儿歌,并用朗读儿歌的方法来夯实孩子的文明之基。近些年来人们对国人的不读书,儿童没有好儿歌有着切肤之痛:我们很多成年人对书籍没有兴趣,对精神生活没有追求。

  他说,我在每年寒暑假调查发现,很多孩子受家庭和社会影响,在假期中除了完成作业就几乎与书籍、儿歌绝缘了。 

  当我们走进一些家庭就不难发现,家中高档电器琳琅满目,唯独没有几本可供孩子阅读的课外书,家中更没有那种读书朗诵的氛围。中小学生玩智能手机,上网聊天打游戏,一个个玩成了“小眼镜”“低头族”。 玩微信、刷微博、打游戏,当成年人享受智能手机带来的娱乐生活体验时,也悄悄影响到了中小学生身上。

  孩子喜欢新奇和刺激、追星、看视频、摇一摇找朋友、更加不爱看书了,这就很值得我们深思了。一个民族不读书,儿童不吟歌谣,或者没有健康向上的歌谣可读,可朗诵,这个民族的文明进步就丧失了延续性、传承性。

  孩子不读书就会不明事理,任性、自私、野蛮、缺乏爱心和责任感,很难塑造好人格,很多优秀的文明精神和文明成果难以传承。 

  在孩子刚刚懂事的时候,父母总是喋喋不休的告诉孩子好好读书,书中有很多智慧,远胜任何金银财宝,是任何人也抢不走的。要从小培养孩子爱好读书,不仅是一种育人方式,更是一种文明素质和美德传承。

  安教授在他儿歌集后记中写道:“一个人的成长史也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孩子今天为什么不读书?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当前是一个重视物质的时代,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成人们普遍的浮躁,急功近利,影响到孩子自然难以静下心来读书。

  二是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匮乏。作家既不易创作出思想深刻、文质兼美的作品,也在阅读时让小读者难以产生豁然开朗、悠然心会的美妙感觉,孩子们难以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 

  三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缺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阅读习惯和理智的好奇心。应试教育的泛滥,使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变得十分狭小,甚至误导学生只读教辅资料的功利取向。 

  四是当前文化传统非常缺乏对于纯粹精神的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因为读书可以做官,可以成为‘劳心者治人’的‘人上人’,读书功利的取向变得赤裸裸的。”


  抱病创作,愿为童谣“燃灯人”

  我去探望病重的安教授,他疾呼,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一定是一个智慧的孩子,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孩子,一个必定有着光明前途的孩子。孩子的心灵,高尚的东西不去占领,低下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是不会具有智慧和力量的,更不会具有崇高。 

  这让我想起一幅对联:“为善最乐,读书更佳”,为善之乐在于“予”,读书之佳在于“取”。让孩子懂得读书,是一种可以忘乎所以悠然自得的享受,只要一卷在手,便可以拥有许多许多,让孩子从小就有喜欢读书的感觉。

  安老师在病榻的话语,至今萦绕耳边:成长有两种东西能让人的心灵永葆青春:真爱与好书。为了让孩子的内心不再脆弱,让他们的心灵拥有力量,我们要反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多看书,少看电视,不玩手机,善用网络”将成为幸福人生起航的劝诫秘诀。 

  他还指出,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爱书的孩子其人格特征是温柔、善良、开朗、快乐、幽默、自信、有责任、有同情心,语汇丰富,人际关系良好,在学业上的表现也比较突出。所以父母要循循善诱,引导孩子从小亲近书籍,崇尚科学,尽早养成阅读习惯。 

  我们学校教育中要着力培养学生阅读的内在需要。学校要努力营造书香校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一点尘”(明·于谦)。

  当孩子能够认识到读书可以使精神充实,可以使人远离蒙昧和低俗,可以提升文明的素质,使人觉悟到人之为人的根本,那么他们就会终身与书籍为伴。 

  安教授特别强调对于幼儿,读儿歌,唱儿歌也是不可或缺。在社会、家庭、幼儿园和学校都要注意儿歌教育,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和地点使孩子走进儿歌,亲近儿歌。更要创作出版具有时代精神的高品质的儿歌读物。作家多出儿歌出好儿歌,对于唤起孩子阅读的冲动和提升他们的阅读品位,更是功不可没。

  童谣要从幼儿园抓起,用正能量的歌谣夯实孩子的文明之基,社会、学校、家长一起努力,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决不可掉以轻心。 

  安老师始终认为,儿歌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河北师大中文系老教授,他深刻认为,儿歌要始终坚持为儿童创作的大方向,要以独特的句式、节奏、音韵塑造出物体形象,把儿童读者带到一个特有的意境中,使儿童与歌谣产生共鸣。因此儿歌对低龄段儿童的语言、人格塑造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由此想到,儿歌创作要求节奏明快、浅显易懂、富有童趣,把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现象表现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机,读起来优美动听,韵味十足。朗读无疑是教学儿歌的最佳策略。在教学中,老师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儿歌之美,享受读儿歌之乐。 

  安教授提出要童谣要反复读,读新颖。一首好的儿歌就是一支悠扬动听的歌,一首感人至深的诗,一幅精美绝伦的画,只有反复让儿童朗读,才能体会其中的诗情画意及音韵之美。


  有爱心,创作技巧不可少

  关于儿歌技巧,安教授提倡要反复朗读,不是简单的重复朗读,而是形式多样地读,使少儿越读越有趣,越读越带劲,越读越过瘾。 

  安教授十分注意创作完成后,首先要自己示范性的朗读,为儿童阅读者定音定调。看看是否具有合辙押韵、音调和谐、朗朗上口、疏密相间、缓急交替的音乐美,通过自己示范,让儿童能初步感受到该儿歌的节奏、韵律、情感,便于模仿。   

  安老师在近几年儿歌创作中,注重围绕建党一百年、抗击新冠疫情、民族复兴、中国梦、家国情怀等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一批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和新歌谣。他提笔创作了《抗日英雄王二小》“英雄献身刚十三,热血染红家乡山。悲壮事迹传千秋,万代敬仰美少年!” 

  接着创作《黄继光》,“大英雄,黄继光,敢用胸膛堵机抢。夺取高地得胜利,吓破敌胆凯歌扬。中朝人民敬仰您,世世代代永不忘。” 

  安老师告诉孩子大英雄《董存瑞》:“董存瑞,炸碉堡,英雄舍身正年少。挺胸手托炸药包,为了新中国前进—— 震天动地一声吼,灰飞烟灭蒋王朝。” 

  安老师深知儿歌的创作内涵十分丰富,创作中要使之充满画面感,不论是对生活场景的描摹,还是对习俗的描绘,抑或是对自然世界、四季更迭的理解。孩子朗读这些儿歌,不但可以了解我们经历过的生活,还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瑰丽。在教学时不需要过多讲解,只要在朗读中引导儿童充分想象,脑海中再现儿歌里的人、事、物、景,孩子自然就进入情境。

  安老师说,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情感熔铸到孩子们感知的事物中去,化“彼时彼景”“彼人彼事”为“此时此景”“我事我情”,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审美感受。 

  安老师提倡,创作中要引导孩子展开想象,我们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想象:譬如春季走进农家,孩子们看到了什么?田野——花丛——草堆——树林……引导孩子想开去,想到画面以外的很多很多场景,直到春天田园美景历历在目,孩子陶醉其中,才能把农村春季的美读得有滋有味。 

  儿歌创作要调动孩子的感官,使其身临其境。要把儿歌所描绘的形象鲜活地展现在眼前,可以充分调动孩子参与到想象中来。如看一看沉甸甸的稻穗——粒粒金黄;伸出小手摸一摸成熟的稻谷——颗粒饱满;凑近闻一闻稻米——香气扑鼻;尝一尝白花花的米饭——甜香软糯……儿歌中描绘的一切仿佛摸得着,看得见,尝得到,嗅得出。“谷像黄金粒粒香”读起来更令人陶醉。

  安老师时时把握儿歌来源于生活,蕴含着生活中的一些小知识。引导孩子美读儿歌、趣读儿歌,伴随着审美的愉悦,他们的思维在美的天地中自由翱翔。作者和幼教老师要抓住这个最佳时机,充分发挥少儿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尝试编儿歌,善创造、有智慧的学习者。 

  安老师牢记着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编儿歌也是这样。低年级学生语言积累少,进行仿写训练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感知儿歌、诗歌的形式,降低难度,形成兴趣,积极投入到创作中来。

  2023年12月的一天,重病缠身的安老师悄悄走了,闻知惊愕而悲痛。让我们共同怀念河北师大文学院老教授安老师,他是我市文明办命名的“身边雷锋”,是河北孩子们爱戴的“儿歌老爷爷”。

  噩耗传来夜未眠,匆匆检点旧遗篇。慈声软语犹萦耳,音容笑貌现眼前。

  谨以此文遥寄天堂里的安老师!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