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5月11日,对延安来说,是一个不能忘却的大日子。

这一天,延安下了一场大暴雨。暴雨带来了山洪暴发,瞬间使多少人卷入其中,最令人惋惜的是李渠高家沟知青沈永兰不幸遇难。

这一天,延河水暴涨,解放军班长吴伯荣落入水中,李渠周家湾主任陈巨发等人在漆黑的夜里,跳入洪流,救出吴伯荣,此事上了《解放军报》,成为令延安人津津乐道的民拥军的佳话。

知青遇难一事经周秉和、何立群向周总理汇报后,引起他的震惊和中央对延安状况的重视,启动了大规模建设延安的方案,使延安现代化建设提前了近十年。

一场大暴雨,夺取了人宝贵的生命,让人扼腕叹息;有人奋力救出解放军,让人钦佩不已;中央的大力支援,更是促进延安发展、成为改变延安面貌的一个重要节点。

作为正在延安县李渠公社周家湾插队的北京知青,我目睹了汹涌的山洪暴发,也见证了乡亲们响应号召,不顾身危,半夜毅然下水,营救落水解放军的动人场面和英雄事迹。


天降暴雨

5月11日,天空阴沉。我们在队长的带领下,到离村里约六七里远的后沟锄地。中午大家吃完饭,小队长刘孙福招呼大家,天阴了脸,就不再歇晌了,这块地早干完,早点回去。

下午2-3点钟时,下起了小雨。对农民来说,这种雨乃寻常小事,不会收工的。不料阴云迅速密布,雨越下越密,毫无停下的意思。往常热闹嬉耍的后生、女子们失去了愉悦的心情,都闷声不响,只是埋头劳作。地里只听到锄头松土的“嚓嚓”声。

“黑云压城城欲摧”,铺天盖地翻卷过来的乌云遮住了天,天色昏暗下来,如进入夜间。瞬间,不时有闪电照亮大地,接着,闷雷在头顶炸响,铜钱大的雨点劈头盖脸地砸将下来。

狂风骤起,雨点横飞,砸到脸上生疼。刘队长意识到情况不妙,赶快招呼:则回刻(立刻回去)。但为时已晚,离村六七里的山路一片泥泞,难于行走,只能暂时就近避雨了。

大家分散开来,各寻避处。我跟着几个老乡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山上跑,黄土高坡经雨水冲刷,变得土粘泥滑,一脚下去,泥土把鞋子粘住,难以拔出。老乡们毕竟有经验,说遇到暴雨,躲在山顶才安全。山洪暴发后,洪水从山上飞泄下来,一下子聚集在沟底,在沟里停留很危险。我们四五个人找了一处崖畔,它是拦羊人的躲避处。大家躲进来,其实浑身衣服早已淋了个透心凉。

又过了数十分钟,只听“轰”的一声,似《西游记》中花果山水帘洞般,崖畔上方洪水夹带黄泥飞泄而下,山洪暴发了。一个老乡说不要在此停留了。他担心暴雨不停歇,黄土浸泡,此处也会坍塌的。众人听罢,不顾雨势大小,都出来相跟着,沿着山梁,跌跌撞撞往村里迅跑。

陕北走山路有个六字口诀:紧走泥,缓走坡。意指走泥路要身体重心快速移动,一只脚没等粘上泥,另一脚就迈向已下一步了,而上坡是剧烈体力活动,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时把气力用完。

雨势渐渐减弱,等到村口时,雨已完全停了。后沟的洪水已流到村口,奔向延河。大家眼光寻找着,看哪个人没有下山。

女生和乡亲都来了,就缺了胡同学。过了一会只见他从沟里出来了,雨水黄泥把他早上出工的蓝色衣裤变成了土黄色,满头满脸都是黄泥,一时难以辨认。原来他到沟畔避雨去了。好在一个都不缺,悬着的心落下了。


洪水肆虐

平时延河似温柔贤淑的小姑娘,静静流淌。河水不深,仅到小腿,,河面不太宽,水很清澈。到对岸田里劳动,挽起裤腿就趟过去了。乡亲说延河今儿个必定发山洪,只是水头还没过来。

炎热的夏季,多发雷阵雨,也是山洪暴发的季节。上游下暴雨,洪水会汇流向延河。这期间,咆哮吼叫的巨大响声在我们住的窑洞里都听得到,往常不宽的河面陡然间宽度增加了数倍,灌满河床。甚至还会冲出河床,流向河畔的田间。巨大的水头,如大海的滔天巨浪,劈头盖脸般滚滚而来,激起的浪花形成一道白色的墙。洪水在河道中浩浩荡荡地奔流,如同一条有头无尾的巨龙,昂着头奔向远方的黄河。

山洪暴发,将山间树棵连根拔起,将山里来不及归圈的牛羊,以及地面的柴草木材等等统统卷入洪流中。


救人壮举

晚上9点钟,人们准备入睡时,窑里的有线广播喇叭突然响起,延安县广播站播送了紧急通知。大意是延安遭遇特大洪水,王家坪革命纪念堂工地有20多名民工和解放军战士被洪水冲走,请延河沿岸各公社组织人员,河边打捞!另外,李家渠公社高家沟大队一名女知青被洪水冲走,也请注意打捞。

从王家坪建设工地上,被洪水冲下来的民工战士们经过延河大桥的桥洞时,桥上的人听到下面在水中漂浮战士们高呼“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口号,瞬间冲过了桥洞。落水者随着洪水一路向东,经过桥儿沟、二十里铺、高峁湾,九曲十八弯,最后冲到我们周家湾。

延河蜿蜒曲折,在周家湾的几个弯里,洪水迟缓了水势。

周家湾有国家粮站建在延河边,听到广播,粮站李主任立刻起身,带上长筒手电筒,奔向河边。穿过漆黑的夜幕,李站长手中的手电筒的白光掠过河面,反复巡视,唯恐落下什么。

这时,周家湾大队陈巨发主任身先士卒,带着社员也赶了过来。他走在前面,一手拿手电筒照前方,另一手牵着后面的人。

上游方向出现了一个庞大的物体,慢慢漂浮过来。好像是一棵树,再仔细看,有人惊呼“是人!“

大家一个人牵另一个人的手,随着水流,从岸边向落水者靠近,河底杂石驳杂,一不小心就会跌倒。落水人从急流被推向浅水区域时,恰好乡亲们赶到。人们把落水者救起,发现他已失去知觉,众人赶紧将他架起,有人打着手电照路,大家小心翼翼的将他抬上岸。虽然他浑身被黄泥覆盖,但头上顶着一顶帽子,帽子上的红色五角星并未被黄泥遮住,在手电灯光的照耀下,反射着熠熠的红光。“是个解放军”大家惊呼。陈巨发主任伸手摸摸鼻孔,似乎还有微弱的气息。只是经过三十多里河水的浸泡,身体已冰凉。

赶紧救助解放军,“到我家窑里去”,小队长朱玉贵大声喊。确实,全村住户就属他家离延河最近,两孔窑洞在公路的大下坡处。平时经常走的小路,被沟里下来的河水淹没。在烂泥滩上走路,是平时体力消耗的数倍。在众人帮助下,朱玉贵背着解放军战士绕路到了自家的窑,赶紧脱下军装,用热水洗净身上的污泥,盖上自家的厚被。陈主任赶往公社,一方面通过公社向县里汇报,一方面到卫生院找值班医生前来医治。

次日,军队派车来,接走了解放军战士。

《解放军报》于当年6月18日发表了题为:“延安精神放光芒,军民团结新篇章”的长篇文章,报道了山洪暴发时,延河沿岸民众抢救落水解放军战士的事迹。

文中写道:“李家渠公社周家湾大队革委会主任陈巨发、周家湾生产队小队长朱玉贵、周家湾粮站革委会副主任李胜海和两个社员。在洪水里追了二里多路,把九连班长吴伯荣抢救上岸。吴伯荣已冻得失去知觉,朱玉贵背着他一口气跑了五里地。到了自己家里,给吴伯荣换上新衣服,盖上新被子,作热敷。”

党中央曾在延安十三年,延安人民一直有着拥军爱民的情结。那首《正月里来是新春》的民歌就是当年延安人民拥护八路军的写照:“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那猪羊出呀了门。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咱英勇的八呀路军”。军拥民,民拥军的传统,是在延安形成制度的,应该也是延安精神的一个内容。好的传统不能丢。

过去,我们听到、看到的都是解放军救老百姓的故事,老百姓救解放军的事迹鲜有听说。延安早在50多年前,就发生过乡民冒险救解放军的光辉事迹,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军民鱼水情。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