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将军”走了!

  “边植树边与癌症抗争13年”的铁骨硬汉走了!

  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老共产党员走了!

  3月10日,河北省军区原少将副司令员张连印因肺癌医治无效驾鹤西去,飞往绿色的天堂,享年80岁。

  作为新华社驻原北京军区军事记者,我与张连印将军相识30余年,看着手头将军卸甲后义务植树造福家乡的一幅幅感人照片,潸然泪下,将军生前20多年如一日植树造林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

  张连印,山西左云县张家场村人,1945年1月出生,1964年入伍,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退休后回到家乡,绿化荒山、防风治沙,改善生态、造福村民。我与张连印将军第一次见面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曾在原北京军区63集团军主力师任师长,这个师曾经参加了大名鼎鼎的抗美援朝战争铁原阻击战,大败美军“开国元勋师”——骑兵第一师,张连印身患癌症坚持植树造林的顽强毅力可与铁原阻击战志愿军的拼命精神相媲美。

  在雁门关外左云县的荒山上,人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位黑红脸庞、头顶草帽、肩抗铁锹、身着作训服的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上不停地栽树,就像传说中的老愚公岁岁月月挖山不止,从不动摇。


  将军立下“军令状”

  “植树造林、防风治沙,是咱们国家的一项战略工程,作为一个退休的老兵,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退休后的最后一个战场,也算为乡亲们做些好事,为北京奥运会尽些微薄之力吧。我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这就是张连印当年向左云县张家场村村委会,也是向河北省军区党委立下的“义务植树、绿化荒山”的军令状。

  2003年5月,服役38年的张连印从领导岗位上退休,这一年他58岁。

  “是在省会将军小院里安度晚年?还是发挥余热为国家干点事?”是张连印退休后思考的问题。当年张连印带老伴王秀兰回到了阔别38年的故乡张家场村,使他明确了自己该选择什么。

  “荒山秃岭和尚头,有河四季无水流”,这就是家乡的真实写照。张家场村位于全国林业六大工程之一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区,是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风起沙扬,沙尘暴肆虐。全村共有土地17754亩,耕地只有6346亩,其余11000多亩都是荒山野坡。 

  站在家乡的荒山上,张连印浮想联翩,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起自己童年在风沙迷漫中的艰苦生活、想起乡亲们当年对他的照顾:张连印4岁时父亲病故,6岁时母亲改嫁,他和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的时候,尽管乡亲们生活都不宽裕,但还是拿出家中的馍馍、沙枣和一些衣物来接济他,使他吃着百家饭、穿着百家衣长大成人。

  张连印记得1964年3月入伍的那天,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出动,把张连印扶上高头大马,佩戴鲜艳的大红花,一直送到公社。乡亲们拉着张连印的手,有的细心叮咛,有的殷切嘱托,炒好的瓜子、煮熟的鸡蛋塞满了他的口袋……此情此景让他终生难忘,他当时暗下决心,在部队上学好本事,将来回到村里,让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

  在部队上张连印是个好兵,几十年来他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干出了突出成绩,38岁就担任了副师长,后来又当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被授予少将军衔。因工作成绩突出,曾两次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

  (张连印(右二)任作战师长时指挥军事演习)

  “没有当年乡亲们的关照,就没有我张连印的今天。当年在部队报效国家,如今退休了总算有机会报答家乡父老了。”

  回乡几天来,许多老人拉着他的手说:“连印,咱村里吃风沙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呀!你不能想点法子,带领大家把风沙治住!”张连印从村干部那儿得知,当地政府在生态建设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张家场村地处京津风沙源口,风大、雨少、植树种草成活率低,改变生态环境任重道远。

  望着一片片光秃秃的荒山,听着“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堵风门”的古老歌谣,看着乡亲们祈盼的眼神,吃百家饭长大的张连印,明确了自己退休后的奋斗目标:“带头把荒山开出来,植树造林、治理风沙,改变生态环境,给乡亲们作个示范,以回报家乡父老、报答部队的培养。”

  张连印决心确定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妻子王秀兰和子女们进行了沟通和说服工作,取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于是,他递上了那份卸甲老兵的“军令状”。

  听说,张连印向村里递了改造荒山的“军令状”,有些好心人前来劝他:“都这把年纪了,开荒造林是劳民伤财、费力不讨好的事。树木十年不成材,不如挖煤赚钱快,真想干点事,就投资搞煤矿,指手画脚就能赚大钱。”张连印家乡有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许多人办矿发了大财,冲着将军的招牌,有的公司老总高薪聘请,有的煤矿老板的软泡硬磨,他都不为所动。张将军说:“组织上给我的退休金够花了,我回家乡不是为了图钱,而是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干点实事!” 

  于是,2003年7月,张连印办完退休手续,10月初就带着妻子离开石家庄,义无反顾地回到老家,住进堂弟家中的土炕上,开始了他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新战斗。


  将军永吹“冲锋号”

  “张将军绿化荒山、植树造林20多年来,遇到天大的困难,也只吹冲锋号,从来不打退堂鼓。”这是村里乡亲们对张连印的评价。

  事实也正是这样。张将军先后遇到了资金匮乏、不懂技术、成活率低等一系列的难题,但他凭着军人特有的刚毅、勇气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迎难而上,把一个又一个困难踏在了脚下。

  改变生态环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容易,它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张将军带兵是内行,干这玩意儿却是外行。但他不懂就学,拜专家为师,不耻下问。经过现地调查后,他20多次奔赴县、市、省林业部门,咨询专家,学习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知识和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办法,并请省林业勘测设计院的有关专家,现地勘查设计,制定出《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目标是以人工造林、种草、封山育林为手段,绿化11000多亩的荒山荒地,以生态建设为主体,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使全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村容得到改观,经济得到发展,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规划的难题解决后,张将军又遇到了资金不足的难题。从2004年春季开始,他就着手修路、通电、打井、修渠、平整土地、育苗,为大规模植树做准备,启动资金,很快就花光了张将军多年来的30多万元积蓄。他只好向儿女们求援,大女儿一家将刚买的一套新房作抵押,贷款20万元送到父亲手中;儿子一家拿出10万元支持爸爸;小女儿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一起拿给了父母。他又不辞辛劳,走访部队的老战友,跑有关单位和金融部门,多方面寻求支持帮助,总算解决了资金问题。

  接下来,就是上山植树了。张将军雇了几名民工,在荒山上盖起了平房小院,安了家,他和妻子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这里。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张将军身先士卒,早出晚归,带头苦干,不管是数九隆冬,还是炎夏酷暑,他经常与民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村民们说:“张将军虽说是个将军,可他干起活来还是俺农民的本色。”

  遗憾的是辛勤的汗水,并没有换来应有的成果。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这时,堂弟张连茂等不少亲戚朋友都来劝说:“大哥,村里种了几十年树,都没活几棵,咱们还是别费心思了。”

  张将军却说:“军人的价值在战场,防风治沙、植树造林就是我现在的战场,死了几棵树,就撒手不干,这和在战场上当逃兵没有两样,我绝不当逃兵!”

  在亲戚朋友面前,张将军嘴很硬,但心里却很痛苦。他在成片枯死的树苗前一坐就是半天,进行认真地反思:自己离开家乡快40年了,还是采用传统的方法,直接挖坑浇水掩埋,这在雨水充沛的地区自然可行,可脚下是年降水量少得可怜的高原风沙源地,吸水速度快,水分保持能力差,植树成活率自然也就不高。

  痛定思痛。张将军购买了几十本林业栽培方面的书籍,订阅了《林业技术》《苗木栽培与灌溉》《农民科技报》等6种期刊和报纸,并虚心拜县林业局的技术人员为师,悉心请教在沙化土地严重的地区如何植树造林,请省林业厅植树专家当顾问,逐步摸索出适合家乡气候的树种和植树方法。

  张将军对植下的每一棵小树都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如同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地栽培,从整地、挖坑、植树、围圈、浇水、掩埋,每一道关口都科学把关,服务周到,终于使树的成活率上升到85%以上。

  张将军还没来得及高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2004年下半年,由于没有专人看护,几万株树苗两天之内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全。看着被啃食的小树苗,张将军眼里含着泪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事后,张将军没有照有人劝说的那样在林地里撒毒药,也没有向羊倌、牛倌要赔偿,而是找到村长、书记,把这些牛倌、羊倌召集起来,张将军的话催人泪下:“我也是农民出身,知道乡亲们生活不容易,党和部队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我回来种些小树只想回报组织和众乡亲。我不要地权,不要林权,种的树就是为了防风治沙,构建绿色屏障,为首都奥运做点贡献,希望大家能帮一把。”会后,张将军从有限的资金里为羊倌、牛倌每人买了一双胶鞋。

  张将军以德报怨的人格力量感动了羊倌、牛倌们,他们逢人就夸:“张将军真是好样的!我们不能再辜负了他,绝不让牲口再毁林。”此后,张将军种下的小树基本杜绝了牛羊的破坏。

  2011年,张连印被检查出患有肺癌,张连印只说了句:“冷静面对,科学治疗”。手术前,他把种树这些年欠下亲朋的钱全部还清,甚至去照相馆拍好了遗照,却仍在第二年开春坚持回到荒山造林的一线,一干又是两年多。

  2014年,张连印的肺癌出现骨转移,在住院一个月后他又一次以顽强的毅力回乡种树。在他和乡亲们的努力下,左云县林木覆盖率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2021年的45.03%,在昔日的不毛之地播下乔、灌、草科学配置的绿色屏障,让绝大部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使之成为荒漠化防治的典范。


  将军麾下“百万兵”

  有人戏称,卸了甲的“绿化司令”是光杆司令了。张连印却幽默地说:“我的麾下有着百万兵呢,你们看那满山的樟子松、云杉,油松、胡杨、侧柏、沙棘,一行行,一列列,漫山遍野,不都是我的兵吗?”

  张连印从2003年10月志愿义务回乡植树开始到2010年植树已达3000多亩。2011年他不幸被查出肺癌,右部肺叶被切除。刚从鬼门关门口绕了一圈,张连印就立下誓言:“我必须回去种树,我当初承诺要种5000亩地,现在还差500多亩没种完。咱当兵的,不能说话不算话!”

  于是,他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反对又回到张家场村,白天扛着铁锹艰难地上山挖坑植树,晚上回到屋里的土炕上输液治疗,到2014年5月终于完成5000亩的承诺。

  “一个人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张连印明白这样的道理,当初他回乡植树造林,就是为了带动大家共同来绿化荒山。

  怎么带动呢?张连印除率先垂范外,还干了三件有口皆碑的事:

  第一件事:从2003年至今,张连印先后筹措资数十万元,在家乡的荒山、荒岭上打了8眼机井,修了3500多米的水泥路,挖了3400多米长的灌溉渠,为村里绿化荒山打下了基础。

  第二件事:在荒废的河滩上建成了300多亩的苗木繁育基地,将自己摸索出的适合家乡自然环境的20多个树种,育成树苗近200万株,提供给全村、全县绿化荒山,共植树1.8万余亩,20多个品种,205万多株。

  第三件事:将自己绿化荒山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使张家场村形成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种苗繁育基地、农业科技苑、村庄改造”的经验在全县进行了推广。张家场村植树经验的推广,使荒山绿化队伍形成了百万之众,县绿化工程、乡绿化工程、村绿化工程、集体绿化工程、个人绿化工程,在塞外高原星罗棋布,方兴未艾。

  张连印含辛茹苦,用生命代价的付出,自己植树并带动全村绿化,使张家场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改观,树绿了,天蓝了,水清了,黄鹂招来了,杜鹃也招来了,狼和黄羊也出现在山里。2007年7月,张家场村被验收为“山西省生态园林示范村”。2018年7月,张连印建起了“清风林党性教育基地”,开辟了党史国史教育园、国防知识教育园、生态建设教育园和法制教育园。“清风林党性教育基地”2023年2月被大同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大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9年以来,张连印先后为省市机关、党校、干部学院、国有企业、中小学校义务作报告300多场,受教育者达到30000人次。他还担任了市县关工委“五老”报告员、中小学校外辅导员、右玉干部学院特聘教授,2023年,张连印被中宣部评为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成为山西省唯一获此荣誉的个人。

  一棵树就是一个哨兵,它在荒山的哨位上阻挡着风沙向北京、天津的侵袭,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张连印生前站在昔日的荒山坡上,举目四望,上百万棵树木迎风而立,一片生机。将军像观看阅兵式上的士兵一样,心里充满自豪。

  将军创业不辞苦,迎来盛誉满乡里。2006年12月,张连印将军被大同市评为 “绿洲杯”十大新闻人物;还被大同电视台评为DTTV“新健康杯”感动2006获奖人物;河北省军区作出了向他学习的决定;张家场村的乡亲们自发捐款,在张连印植树的一个山包最高处,建起了凉亭,取名“将军台”,以感激他对家乡人民的贡献。

  2021年6月,被授予“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1年10月18日,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2022年11月19日,被授予“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称号;2024年1月,刚刚被列入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预备人选。还先后被表彰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

  张连印将军的最后遗言是:“我即便是死了,也要把骨灰埋到我植的那片树里头。”张连印将军晚年为了祖国的绿化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全国人民心中树立了一座“绿色的丰碑”。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