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古称都梁、临淮,隶泗州。自秦置“盱台”以来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盱眙大地上孕育了众多女才人,如徐少季、唐氏女、汪藕裳等。但由于古代封建统治中广大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众多才女不仅留存下来的文字难找,就连其真实姓名史书中记载更是微乎其微。本文从相关书藉中搜集部分盱眙才女诗词,供大家欣赏。


  题邮亭壁

  作者:周仲美

  爱妾不爱子,为问此何理?

  弃官更弃妻,人情宁可已。

  永诀泗之滨,遗言空在耳。

  三载无朝昏,孤帏泪如洗。

  妇人义从夫,一节誓生死。

  江乡感残春,肠断晚烟起。

  西望太华峰,不知几千里。

  周仲美,虽不是盱眙人,但其曾在泗州生活一段时期,故列为盱眙才女。周仲美,生活年代或唐或宋尚难确定,自称世居京师,其父游宦于成都,将其嫁与李氏为妻。夫在金陵为官府幕僚,周仲美则随侍在泗州为官的公婆。后因其夫弃官携妾远遁华山隐居,周仲美屡次求夫归家而不得,遂携子投奔在合肥的外公家,独守空帏三年。适逢其公婆调任长沙,接周仲美母子一同南归,周仲美在所经邮亭壁上写下此诗以示与夫诀别。正如《诗话总龟》载叙:(此去)云水茫茫,去国益远,形影相吊,洒涕何言,因书所怀于壁云云。该诗为五言古风,既是对夫情的遣怀之作,也是古代妇女悲苦命运的真实写照。


  减字木兰花

  作者:淮上女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淮上女,淮水边良家女子,姓名不详。南宋嘉定年间,金人再次南侵,宋朝许多臣民遭受杀戮掳掠,淮上女只是其中之一。此事见元好问撰写的《续夷坚志》卷四《泗州题壁》:“兴定末,四都尉南征,军士掠淮上良家女北归。有题《木兰花》词逆旅间云……”这是一首愁恨之词,上片写故乡的山水,盱山绵延,淮水浩渺,淮上女在与故乡永别之际,仍依恋不舍家乡的山山水水,但这山山水水充满了恨和愁;下片抒发对故乡的恋情,旅途漫长,千山万水,遮断了行人的双眼,但她仍不断地回顾故乡。面对暮春的晚景,无限的旧恨新仇,一齐涌上了心头。整首词抒情哀婉真挚,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人民的苦难。


  好事近

  作者:郑意娘

  往事与谁论?无语暗弹清血。何处最堪肠断,是黄昏时节。  倚楼凝望又徘徊,谁解此情切?何计可同归雁,趁江南春色。

  郑意娘,亦作郑义娘,韩思厚妻,北宋亡于金人时,元将撒八太尉自盱眙掠去,不屈而死。事见宋洪迈《夷坚志》和晚明冯梦龙《喻世明言∙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此词押仄声韵,以五六言为主,声情急促。上片作者叙述被金人掳去后与亲人别离的心事无法对别人诉说,只在心中滴血,堪断愁肠;下片作者叙述渴望南宋打回来,表达自己南归故里的心情。词中既表达了对金人的恨意,又表现出了对南宋朝廷妥协的无奈之情。


  题壁

  作者:盱眙女子

  短袖笼春去,低鬟明月中。

  逢人惟有泪,不敢说辽东。

  盱眙女子(傅瑛《明清安徽妇女文学著作述辑考》中标为某氏,有些书中标为盱眙女郎),盱眙人,明代在世。这是一首五言绝句。“短袖”代指丈夫,“笼春去”指丈夫离开了,美好的时光也不复存在。“低鬟明月中”写明月之夜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在别人在面前,“盱眙女子”不敢诉说内心的痛苦,怕人提到辽东,常常以泪洗面。动荡的明末乱世,满族人大举攻占明朝领土,明王朝岌岌可危,丈夫被迫离开家乡,远离自己。“盱眙女子”独守空房,日夜思念丈夫,倍感孤独、寂寞与凄凉。此诗塑造了一个愁肠百结的思妇形象。


  哭父诗

  作者:盱眙女子

  一夜思亲泪,天明又复收。

  恐伤慈母意,暗向枕边流。

  这首诗是清咸丰兵燹时,盱眙逃难女子所作。光绪《盱眙县志稿》和1962年《盱眙县志》中均有记载。头二句说,整整一夜的哭泣,到了天亮才强忍住眼泪,不让思亲的泪水留在脸上。后二句说,只是为了不让母亲伤心,瞒着父亲已经遇难的消息,只有暗自饮泣,夜间流泪,哭湿了枕头。作者通过对失去亲人的无限思念表达了对兵乱的无比愤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