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安,一生未安

李清照,后人称千古第一才女,中国文坛婉约派词人。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然而,命运的造化,她的一生却是易安不多,几乎居无定所,唯有一支笔写尽所经所遇的命运沧桑,为后人留下不朽的诗词,犹如一面千古铜镜,映出了国势动乱,人生境遇的悲苦。读着她的诗词,先是品味到她暂短的快乐,爱恋满怀,情洒天地;后是夫亡国破,南渡逃亡,她那忧国忧民及对生存的深沉眷恋的人生所写的诗词,读着泪目,却敬重,虽恸慨,却悲悯同情。

我,每年冬来海南,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有时掩卷,望窗外汪洋,涛涌奔腾,沧浪来去;有时把酒临风,回忆起大学时导师张锦池先生指导下研究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唐诗宋词的四年寒窗。

我把张先生授课笔记装订成册,一直随身携带,每每读来,如同走进先生的课堂,导师三尺讲台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

婉约派宋词旗手李清照的词,张先生作为一个单元,大约讲了一周时间,给我们的印象,在张先生的眼里,一直认为李清照诗词有别于其他婉约诗词作者,风格特立,不步旧尘,词里寓于个人感情尤为浓厚。就我而言,读她的早期词作,随之同喜,感怀愉悦;晚期的词,却是读着惜戚交加!词里那家国情怀,个人悲苦每阙都在倾诉,故而难忘。

又蛰居涯州,重阅先生笔记,带着回忆和思绪,览阅易安诗词,满怀释译,感慨万千,似乎跟着她的足迹,走进这位才女的人生,伴随着她词里留给我们的欢乐、痛苦、悲怆、惨陨,写下这篇文字,以纪念这位诗词哲人及不朽的诗文。

 

才女,小荷露出尖尖角

李清照,1084 年3月23日生,原籍山东济南章丘区人,父亲李格非北宋时官至礼部员外郎,家居京城汴梁,此人经书史略,诗词琴瑟,样样皆通,是苏轼后四学士之一,并得到苏轼器重。清照生母系名士王珪之女,唯是皁亡,继母为王安石远族后人,为人善良,熟识诗文,视清照如己出,钟爱有加,故此,李清照幼年在这样家庭中受到良好熏陶和教育。清照抓髻聪颖,深知自律,后人评论说,“天赋过人”,秉性自由,不羁一格,痴爱诗律,擅于词韵,画有道子之风,琴瑟呈天籁之音。

清照至菡萏透蕊,少女长成,父母欣悦,暇时常令运笔试字,而她自己更是寄物抒思,触景生情,往往一阙小令便惊四坐。

父亲李格非平时应酬较多,同事交谊,朋亲小聚,刘伶兴致,百态逸趣,清照看在眼里,她截取达官贵人酒酣神态生活片段,填一首小令《如梦令》献给酒后的父亲,父亲看后,顿时酒意全无,只见清照笔下写到: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格非惊讶的看着自己的女儿,觉得这首《如梦令》正是自己的画像,也是那些朝廷官宦们的生活写照,他在暗中赞叹之余,便求好友晁补之指教自己女儿,晁补之更觉惊讶,他说,这首小令却看出大文采的神韵,三十三个字勾勒出极有情趣的酒酣生活画面,那神来之笔,居然出自还是个少女之手,这个孩子绝不可小觑!他向清照索句,李清照借韵又填一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格非和晁补之看罢,目瞪口呆!六句话,展现出一幕真真切切的生活场景:风雨交加,酣睡不醒,清晨卷帘,告知海棠依旧!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两阙小令《如梦令》,在北宋汴梁轰动京城,引起轩然大波,诗家词人传颂点播,评论如潮,赞赏云起,特别她的老师,远亲晁补之评论道:这首小令是“酒兴夜归”图,吴道子当应歙墨稠绢,绘一幅不朽画卷,永世留存:你看,溪亭酒酣,竟忘了回家的路!摇着小舟,误闯荷塘,惊起了夜栖鸥鹭!词的写作,语句鲜明,几个动词,活化了画面,满满的神情,跃然纸上!

另一首,意新、景深、字少,量大,几多层次,仅景物、背景、切换,给读者以人物形象、动作神态和互问互答的对话之感,小令寄“奇”“神”“妙”于六句话之中,把人、事、物写的栩栩如生。

关于这两首词,多年之后,我们听张锦池先生讲:李清照少女之作,深受历来词论家称颂,而在京都汴梁轶事频多,就连婚事皆起于这两首词。据说,当朝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找到父亲,誓言此生认定李清照非她不娶,然而,事实是赵挺之竟和李清照父亲李格非虽同朝,且是冤家对头,他俩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赵挺之问儿子,只是两阙小令就非她不娶吗?赵明诚说,他在大相国寺还听过李清照演讲,知识渊博,真乃奇女子!赵挺之只好硬着头皮去拜见李格非,结果,一对青年男女一见倾心。

——先生说,历史往事也许有戏言,但,李清照确实嫁给了赵明诚。

 

情爱,琴瑟和弦词意绵

关于赵明诚,张先生说,历史留下的史料有时各有说法,后人要辨证的看,去伪存真,取其经得住史实验证的史料。

赵明诚,(1081 ——1129 )赵挺之三子,后人认定为诗人、金石古玩收藏家。这在今天,经李清照整理的并流传下来的《金石录》可得到佐证。

历史资料记载: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大文豪苏轼去世,这一年,礼部员外郎李格非女儿李清照和宰相赵挺之儿子赵明诚结婚。时,李清照十八岁,赵明诚二十一岁。1103年,赵明诚入仕,任鴻胪少卿,1107年正月,赵挺之离世,蔡京复相,借元祜党争,赵家丢官,“存诚、思诚、明城随母亲郭氏遣山东青州”。虽想,李清照赵明诚却因祸得福,二人在青州有13年时间,钻心研究金石书画、写诗填词,琴瑟和弦,相亲相爱,正是婉约词作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留下的诗词,充分显示出李清照个向自由、秉性不羁、展现个人天赋,即触景生情入诗,又是即兴填词,多用白描的手法,严遵词律,自辟傒径,写出了被后人称“别具一家”的婉约经典词作。你看: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晚露痕。

怕郎猜透。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再如:

薄雾浓云愁永昼,端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离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据传,这是在青州时,两人得闲,尚不问世事,金石书画过后,调侃情尤,显现一对情投意合夫妻的惬意生活。

然而,他的母亲郭氏却不甘此境遇,几次上奏朝廷,力争赵家复职。1118年,赵明诚接到任命,去外地做官,按宋朝法律,可带眷属,但赵明诚却把李清照一人留在青州。当时,李清照没多想,留下的诗词多是思念外地做官的丈夫,那种思念、愁绪、离别、辗转反侧的感情跃然纸上,至今让人读后也为之伤感落泪,表现出一个纯情的妻子那种深深的爱恋情怀,千百年来奉为珍品,读之不衰。

张先生讲到赵明诚刚离家不久,为我们引用了两首词,一首是后人备受传颂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箪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写在赵明诚离家,作为新婚妻子思念心情,他把感情寄托在船、楼、思念、愁绪上,多侧面的写出思念丈夫的感情。一直以来,人们常常引用这首词用来表达妻子思念在外的丈夫。

还有一首《闺情》即《凤凰台上忆吹箫》,当时张先生让我们自己理解,只是那时我们这群未婚男女怎么也体会不到李清照那种已婚的闺情!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记得,张先生讲完,我们读这首《闺情》,找遍了《阳关》,武陵人的典故,也看了温飞卿的《梦江南》,这首别愁离苦之作,那种闺阁柔思,情意绵绵,相隔苦楚,还是理解不深。直到今天,几十年风雨春秋,已作为人妇人母的我,情爱失去和再得,才看到了900多年前一个生活多变,曲曲波折,蜗居乡里,婚后不久又分开的恩爱夫妻,痴立楼头,呆呆远望,凝眸不舍,唯见楼前流水,悠悠远去,带走思念愁苦,让人泪目痴情、痴念、痴想的画面,切切戚戚,动人心扉。

关于这首词的古人评介,张先生在黑板上写下一段话:亦是林下风,亦是闺中秀,才一斛,愁千斛。虽六斛明珠,何以易之。

——这几句话,我们几个同学在大学图书馆里终于查到他的出处,是明代学者,戏曲家卓人月在《古今词统》对这首词的精彩点评。

然而,历史资料记载,赵明诚辜负了李清照对他的真爱,他离开青州后的第三年授任莱州知府,李清照去看他,他却把李清照丢在旅店,气得作一首:《感怀》: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这首诗作于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辛丑(农历八月初十),诗里还只是对赵明诚忙于世面上的应酬表示不满,虽有闺怨,却很大度,用微讽的语气表示自己的不悦,用“燕寝”的典故说明自己对丈夫的渴盼。

——(燕寝:古代帝王休息的地方,妃子希望莅临)

然而,此时的赵明诚不但冷落了李清照,据传还有小妾在其左右。但,李清照一直是很大度,虽有埋怨还是很相信自己的丈夫。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金太宗吴乞买以宋朝未遵守宣和五年之盟,分东西两路攻打宋朝,两年后的十二月,开封失守,宋徽钦二帝被貶为庶人,连同皇亲国戚,宫娥妃子,国之财务等等被掠,这就是靖康之变!

北宋即灭,灾难甫至,李清照赵明诚夫妇也开始南渡逃难。此时,康王赵构在外,躲过一劫,即后来传说“泥马渡康王”,在杭城建南宋,改年号建炎,赵明诚被钦点为江宁知府,转年又升任建康府知府。1127年至1129年,李清照和赵明诚,在建康曾有一段稳定生活,作为一位诗词大家,一时诗兴陡起,信手填了一首《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创雾阁常扃。柳梢梅蕚渐分明。

春归禾睐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这首词,可见漂泊虽始,暂时安逸,却不知未来!

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赵明诚改任湖州知府,仲夏,炎热,明城驱车押运家什、文物、金石、画卷上任,途中明城中暑,抢救无效,撒手人寰,年仅48岁,清照更为年轻,46岁成了寡妇。

 

颠沛,词家弱妇尽坎坷

赵明诚的死,还有其他资料,我们同意张先生给我们引用的死因所据,我至今认为合情合理。

李清照出生北宋大家,他的亲朋故友遍布商贾官宦,当朝蔡京、王安石后人、苏轼学生、包括她的老师晁补之、赵家亲属,乃至南宋秦桧等等都和赵李两家沾亲带故。靖康之后,她从此成为孤身一人,肩忍负命,押运金石书画、文史资料,在南逃的颠沛流离队伍当中,不惜操劳,时刻警惕,舍命日月,尽心尽力,先后辗转浙江各地,这些亲戚友人都躲得远远的,生怕找上门来。

此时的李清照,人虽漂泊,笔未停耕,留下墨宝,令人凄厉!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哪里?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子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落日熔金》

这首词,张先生讲的时候,说是李清照江南漂泊无助时期,写于元宵佳节。人在何处?是漂泊的渺茫,是离家愁苦的诘问。张先生说,据考证,这首词是在临安(康王偏安之地)写的,却想到“中州”(即开封汴梁)是何等的思家心情!先生说,没有国破家亡的经历是写不出这样的词的。

烽火战事,一个弱女子,何等凄哀!那些金石玩偶、文才墨宝,是她和赵明诚的心血、生命,须臾不可离身!可是谁保证她的安全?坚强的心理意志不能代替柔弱的女子身体,她需要一个港湾,以停泊波浪飘摇的小舟。

在大学的课堂上,张先生讲述这段历史时声情并茂。是啊,我们都期待李清照有个好的归宿,然而,历史的现实,确实更加残酷,更加恶劣。

她在临安避难时,张汝舟出现了,这个人当时是个管军队粮草的小官,他看中了李清照金石书画,诗文宝墨,看到了李清照身心疲惫,身无着落,大献殷勤,百般谄媚,居然获得了李清照的好感。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嫁给了张汝舟。

然而,张汝舟对李清照不但能骗色,还想霸占金石文物,结婚不长时间就露出本来面目,当然遭到李清照的断然拒绝,于是张汝舟就对李清照拳脚相加,残忍家暴,李清照自己说: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怜刘伶之肋,难貹石勒之拳!

至此,李清照不干受辱,提出离婚,但根据南宋法律,女人提出离婚不管什么原因要服两年劳役,李清照决心已定,毅然服劳役也要解除婚约。

李清照是一位“文章落纸,人争传之”的朝野名士,她的遭遇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同情,《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是李清照的一个远亲,他找到了当时的翰林院士綦崇礼,老先生极力斡旋,高宗开赐,九天就离开了牢狱。九天,她写下了四首词:

其一: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葉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蔍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浣溪沙·咏桂花》

其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张先生说,有人认定是词人狱中之作,无确切考究,但是晚年所作无疑,词技压群芳,不朽名篇,古今称奇。看内容,就知道抒发词人南逃之后饱经忧患,孤独无助悲惨的愁绪。作者落笔连用14个叠字无重复之感,却入心扉,把诗人自己的悲哀痛苦、心神无主表现得淋漓尽致。读之后,她境遇艰险,苦楚多舛,寄托时日、孤雁梧桐、浊酒雨风,集中在一个愁续上,令人落泪。

其三:

风住沉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我的笔记上清楚的记着,这首词,张先生不认为写于狱中,他说有资料记载,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词人52岁,避难金华,提到双溪为金华一景,确是晚年之作,但非杭城狱中。

从1127年逃难开始,李清照已是经历十几个年头,丧夫、亡国、流离、颠簸,兵燹匪患、痛苦的短婚、九天的牢狱之灾,而蜗居金华,是出狱之后。这时的她,举目无亲、历艰疾苦,追思往事,睹物思人,却是物是人非,那种苦楚的“愁”,小船是载不动的!

其四:

看到资料说是《采桑子·暮春》,我现有的手头史料,没有查到。翻看笔记,当年张先生也没有提到这首词。资料上所引用的词句,也不符合《采桑子》词律。说是表达词人忧伤无助苦闷孤独,这一点确实也是李清照当时的心情。

 

历史,清照诗词耀文坛

李清照,光鲜千古,婉约翘楚,诗词悅世,不逊两宋诗词大家,前苏轼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陈怀道等人,也可以堪比其父李格非等后四学士,但,她的一生,几乎没有他人如此凄惨!

易安一生未易安!

李清照南渡之前,鲜花一片,所写的诗词,细品、细读,多是闺思春眷,婚爱悯夫,把个“愁”写活,把个“思”字揉动,把表现她对爱的纯真洁挚,读她的词,觉得是一弯清澈的碧水,是山间林隙的小溪,静谧叮铃,悦曲入耳,动人心扉。

靖康之变,一下打破了宁静,陷入危劣的峡谷。颠簸之中,不幸环生,灾难频临,笔下诗词,风残凄辱,但,李清照不是一般的眉头紧锁,只是愁情满腹的弱不禁风的女人,灾难的磨练,颠沛的经历,幽居独处的煎熬,她把柔情变成坚毅,放飞思想。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吾归何处。

我报路长磋日暮,学诗謾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

张先生讲这首词时,说,词里天上人间,鲲鹏大山,星河蓬舟,这丰富的想象意在期望有一个美好的世界,然而,这时的李清照却经历了惨淡的人生,流离失所。她,没有屈服,还希望不幸命运的转折。

李清照从不消沉,敢于抗争,还表现在路经垓下写的一首绝句《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气势磅礴,壮心不已,一扫低沉,扶摇凌云!千百年来励志不衰。

赵构偏安杭城,也未得安,金兵大举南侵,韩世忠寡不敌众,又一次兵拥匪至,赵构也弃城保命,李清照不得不再度寻找安身之处,她最后蛰居金华时已是身心疲惫,贫困交加,精神憔悴,但她仍不甘潦倒,家国情怀在心头,她登上金华婺江边上的元畅楼,看到前人咏唱石碑,也作一绝句《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张先生给我们讲,柔女豪情,志壮山河,身窝溃境,也在抒发感慨,借八咏楼历史留存,倾诉呼号不幸命运,国遭侵凌的抗争,表现词人对个人前途,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词人的爱国爱家的现实主义精神跃然纸上。

浙江金华是李清照的人生最后一站,她在这里拖着虚弱的身体投进在赵明诚的《金石录》整理修订之中,还为这部珍贵的史料写了《序》和《跋》是这部资料得以保存。

曾经,有一位伟人说了这样一句话: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又说: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

李清照的词,前期婉约浓重,广为流传是她的词里在风雨如磐的封建社会里铸就一股清流,写实很强,接近生活,不管是情愁思虑,爱恋怀春,脍炙人口,读之咏叹——真的“不废婉约”;后期南渡,融家愁国恨,忧国忧民,仇敌愤慨,歌唱英雄,鼓励斗志,更是豪放震感,耀示文坛。

千百年来,李清照的诗词经历了历史的验证,成为穿越历史时空的文化精品,首先是作品的艺术精华,词人的人生品格和他对社会的认知,对自己的遭遇,对社会的观察洞识,都留给后人无限的思考。

李清照的作品和人生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现状、人性、道德的描述,给人启发,深思熟虑后也适于今天的读者为人处世和文学写作的参考。

李清照诗词著作散失很多,现存不足百首,基本都收在后人整理的《漱玉集》中,现人编辑的《李清照文集》,还收进了她的论文《诗论》。

公元1155年,一代才娟李清照,香陨粉殁在金华!据说是一个陈姓的人为她殓埋尸骨,只是至今丘冢何处无人得知!但李清照纪念堂多有供居,最为有名的是在济南趵突泉和章丘的潄玉泉旁的李清照纪念堂,由郭沫若题写的碑文,另在扬州也有这位千古词人纪念场所。

感谢此生遇到恩师张锦池先生,把我领进了古典诗文圣地,使我同文学结下难解之缘,在这文艺百花的殿堂里,我顶礼膜拜像李清照这样的先人。他们给我知识,认识今古社会,走出自己的人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