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人生若只如初见”,短短七个字,道尽了多少人间冷暖,悲欢离合,印象中能说出这种话的人一定是历经了许多世间沧桑的智者,真的很难以想象,这句话是出自一位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贵公子之口。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原名纳兰成德,公历1655年(顺治十一年)出生于京师。他的父亲是大学士明珠,满族正黄旗,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纳兰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在他 21 岁的时候,皇子保成被立为太子。因为与东官太子名讳相重,为了避嫌,便将成德改为了性德。纳兰从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后18岁参加了顺天府的乡试,考中举人,19岁又准备参加会试,本来是信心满满、十拿九稳的事情,但却因突然犯病,身体不适而无法上场考试作罢。容若的悲剧命运也似乎是与他的天生富贵一起注定了的。上天总是公平的,他给予你一样东西,必然也会收回一样。容若拥有令全天下男子都艳羡的财富与门第,但却有着一个孱弱的身体。他自幼身患寒疾,这难以根治的疾病总是会时不时爆发,折磨容若。所以,容若性情中忧郁淡漠、伤感悲情的一面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这些都无法遮掩容若在清朝词坛的光芒。清朝初年的词坛景象较为不景气,好的词作并不多,词坛一片寂寂无声之景象,容若犹如一颗新星,在清初词坛掀起轩然大波。作为一个满族人,纳兰对汉文化的学习不遗余力,他早年就勤读诗书,并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容若的文化功力日渐深厚,在拜师的这几年期间里,他还主持编撰了一部1792卷的儒学汇编《通志堂讲解》,受到了皇帝的赏识。不但如此,纳兰还熟读经史子集,并且还把读书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可见容若有着相当广博的学识,爱好也十分广泛。

纳兰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并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这次的成绩让他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赞赏和青睐,康熙皇帝后来授予其三等侍卫的官取,之后不久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纳兰得以常伴帝王身边,而他当了御前侍卫后更是经常随着康熙一起南巡北狩,游历四方,遍访大江南北,走访塞外山河要塞。时常与康熙皇帝一同参与童要的战略侦察,或者陪同皇帝唱和诗词,详制著述,这样的生活简直是羡煞旁人了。可是容若并不满足,他虽然有着奇才,却不留恋官场,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是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的。他无心功名利禄,只想获得自由,过饮酒作诗、无拘无束的生活。可惜世事难两全,多次受到恩赏的纳兰难逃圣恩,纵使他有归隐之心。家族也难以成全他的心愿,为了自己家族的荣耀和发展,他也只有做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留在自己并不愿意留的地方。所幸的是,上天还是眷顾纳兰的,在他20岁的时候,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美满的婚后生活给容若的人生多少带来一些安慰。他在此期间的词作也大多风格明亮,偏于柔美温情。可惜好景不长,婚后三年卢氏死于难产,爱妻的离去,给纳兰精神上造成了巨大的伤痛。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无法从卢氏的死亡阴影中挣扎出来,这段时间纳兰写下了大量的悼亡词祭奠他们之间的情感。这一腔的愁绪,容若无处可诉,只有倾诉于诗词之中,高产的词作还有高质量的诗词,让容若闻名于世,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来因参透世事又改名为饮水集,他的词作非常多,后人在他原有词作的基础上,进行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高度评价。近代著名的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可见容若词作的影响力之大。不过,后人虽然热捧纳兰词,但却未必能够真懂纳兰词中的真含义。纳兰的好友曹寅在《题楝亭夜话图》中就哀叹道:“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

沉重的精神打击使得纳兰在悼亡词中一再流露出哀婉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后来容若又续娶官氏,此前又有侧室颜氏,都与她们感情平和,虽然没有太多的深情,倒也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关于容若的爱情,值得一提的还有两个人,一人是容若从小定情、青梅竹马的表妹。二人成婚之前,表妹被选入宫,成为皇妃,这段初恋的夭折, 也令容若一度萎靡不振,伤心欲绝,不过这段历史在史书中并无太多记载,更多还是出现在野史上,所以,难以断定真伪,仅能作为一个参考。还有一个是江南才女沈宛,相传纳兰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结识江南才女沈宛。此女美丽聪楚,知书达理,更重要的是她与容若有着惺惺相惜之情感,容若对她十分珍爱。不过美好的爱情总是不能长久。容若是满族贵胄,而沈宛只是一个民间普通汉女,门第的悬殊令二人无法最终结合。沈宛随同纳兰在京城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后,纳兰迫于家庭压力,一直不能将沈宛接入家中,而沈宛也因为懂得纳兰的难处,便忍痛离去,回归江南。二人之间这段有始无终的爱情故事,成为千古绝唱,令人哀婉。

除了对爱情执著外,纳兰对友情也是十分执著。纳兰的朋友不论门第,不论出身,也不论功名,只要是有才气的有志之士,志同道合之人,都被纳兰视为好友,看做今生知己对待。他的许多朋友都是不肯落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其中与顾贞观的相识、相知,更是传为当时佳话。康熙十年,顾贞观因为受到排挤,辞职归乡,五年之后,由于好友吴兆骞被人诬告,流放发配边疆后寄信给顾求助:“塞外寒苦,四时冰雪,鸣镝呼风,哀笳带血~~~”此时顾才知道好友在那冰天雪地之中过的有多么辛苦,便马不停蹄的赶往京城,四处奔走,设法营救,不过以顾的能力,确实单薄了些,这时在徐乾学、严绳孙等友人的介绍下,顾在渌水亭与纳兰相识了,可以说,是为了营救吴兆骞,顾才选择与纳兰相识的,但是当两人见了面,面对纳兰那张纯真的、带着敬仰的面孔,顾却未把吴兆骞之事说出口,在那天,他们只是谈论着诗词,谈论着文学,相见恨晚,互为知音。甚至别离后,年少的纳兰按捺不住自己的兴奋与激情,写下了一首颇有豪气的《金缕曲》赠与顾贞观,也就因为这首词,纳兰正式的在清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他的位置。并且在知道了顾的心事后,又回了顾一首《金缕曲》:“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明确的表示了如今营救吴兆骞就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其他都是闲事!在纳兰的多方努力下,吴兆骞终于被营救从宁古塔安全的回到了中原。据历史记载,纳兰容若虽然是权相明珠的长子,却向来与政事无缘,即便后来成为康熙身边的御前侍卫身为康熙信任,他也谨言慎行,不干涉政事,只有这一次,为了营救吴兆骞,他破例了。不问世事的纳兰,从与顾贞观相识之初,可能便会预感到吴兆骞的事要着落在自己身上了,但在这多事之秋,危难之际,纳兰不惜违背了自己的原则,仍然、毅然、决然的伸出了援助之手,这一切,都证明了以前严绳孙对顾贞观说过的话:“纳兰有着一颗真真正正的侠骨丹心。”,每一次看到这段的时候,总是气血汹涌,不能自己:“有友至此,夫复何憾!!”

纳兰的一生,无不是后人关注与研究的。他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都与他出身豪门、从小锦衣玉食、功名利禄轻而易举得到手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些男子苦苦追寻的东西,容若嗤之以鼻。而寻常男子毫不在乎,或者说是稀松平常的自由与感情,却是他求之不得之物,世间之事就是如此奇妙,想要的不会给你,不想要的却无法逃避。这样的情形,构成了纳兰内心一种让常人无法体察的矛盾感受。丧妻之痛,好友的过世与远离,还有对侍卫生涯的厌恶,都开始一点一点侵蚀着纳兰的生命,终于,在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与梁佩兰、顾贞观、江宸英等人的聚会中,纳兰尽兴的饮酒高歌,结果旧病复发,寒疾击倒了这位年轻的天才词人,纳兰至此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盍然而逝。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可能完美的纳兰就是因为太完美了,所以才过早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有时身处那短暂的快乐时光时却不曾在意,待到再次回忆时:却已经“当时只道是寻常”!!!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