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写作不光要靠成熟的语言文字的积累和锤炼,更要靠丰富的生活积淀。写作的本质不是生活享受,更是生活的二度创作。是灵与肉的历练。写作者接受生活的深入程度,是写作者生活信息的基础。一个写作者对生活元素的选材是个人经验的结果,个人经验对写作的意义,是使作品思想特立鲜活,高手常常不放过日常细小的事件,甚至阳光、空气、流泉、飞瀑、花鸟虫鱼。人类只有用一种对细小生命的敬畏和虔诚,才能抵达心往神之的境界。

       细小的东西是要靠捕捉的,我们的写作经常缺少这些细致入微的触角,作者的生活信息恰恰是写手写作的基本元素。一般的写手把生活的矿石提炼成铁,高级写手会再处理,使之成为钢,不然就会流于空泛和苍白,对于细微的关注,在思考和写作中是十分珍贵的。散文的轻不单指份量,更是轻灵、轻瘦、飘逸。平常的事,不平常的感受,只有个体的疼痛对于散文才是刻骨铭心的。人间真实、朴素情怀、镌刻于心的记忆,皆可让人顿生美好。愿年轻的朋友们认真生活,关注细微,写出佳作!

  听说我开了博客。有朋友就说,博客是什么?他们不关心全人类,不关心社会,他们只关心自己!我认为:此话有些片面,博客是一种个人人际交流方式,又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出版。也可以说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过滤和知识梳理。博客也是媒体。博客就是生活。或者就是像百合静静开那样美好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做博客的理由和目的,就是表现自己,表现自己的生活。象雨落田野那样把自己的多才多艺展现出来,让大家共享。有多少人阅读自己的博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与自己相关的人形成深度交流沟通。现在社会上流行各种秀,博客本质上就是老百姓自己的真人秀,不是舞台和电视上的秀,而是无数普通老百姓朴素的真人秀。表达内心,分享自己,最好的文章,最好的话题,最好的图片都可以拿出来展现。更加生活化,大众化,娱乐化。愿博友们博得开心,共享生活的乐趣。自己的博客,就是自己的原创。

  从某一个角度来讲,散文是小的,作者常常忽视了它的小,刻意去描写和捕捉大的,并且妄想去传达一个设计好的槪念或者主观意思,把它们放大和神话,这些都是徒劳的。刻意的技巧和修辞,莫名其妙的抒情和娇情,都会赶走阅读者。

  散文的小,小至细节,体裁,语言,情思,思想,内心。它是发自生命深处的小,小到我们甚至于能听到它细微的呼吸声。这种小,实际上是一种境界。

  今天,我在阅读原创文学的散文,我在阅览中体味着快乐与忧伤。“父亲,你在天堂还好吗?”让我潸然泪下,那是真感情的流淌。百合的散文对自我的关注,解剖和分析,通体透亮,纯静至美,一览无余。应如是的文章有别于其他,那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气息,仿佛从30年代的里弄里悠悠然的飘出。写默默酒吧里黑色的精灵,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扑朔迷离,声东击西,能把散文虚虚实实的写,写到细处见他,写到大处无我,这是一种才气。虽是小处着笔,但显见功夫。我对作者了解不多,但我想,一个作者的文风常常与其的阅历和生活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文学不是荣誉,散文不是名利场,大淡然才有大境界。建议各位去读读应如是的文章,那里可以让人安静下来。

  还有小豌豆,她的散文是有形和空心的,每一段,甚至一个小帖子,都见小,干净而透明。

  可能是网上写作的原因,来不及精心思考,原创版的文章,下笔有力,胆大心细的少了些,至于那种沙里藏金泥石惧下的,能够折射粗砺锋芒的东西,更是鲜见,我期待着这样写手的出现。

  散文是业余的文学,也是一种自由主义的文体。它要求随心,自然,不苛不饰,有时越是能冲破俗套、多一些旁逸斜出的东西,就越能显出散文的神韵。泰戈尔说,散文像涨大的潮水,淹没了沼泽两岸,一片散漫。可见,散文的写作是可以从容任意地挥洒的。它的话语门槛很低,写作人口也很庞大,这在导致散文的文体边界越来越模糊的同时,也使散文成了一种没有难度的写作。一些人以散文抒情,而致矫情、滥情;一些人在散文中堆砌知识,发空洞的感叹;更有人把散文变成了工整的艺术,看起来篇篇精美,可惟独缺少散文本应有的内心造诣。尤其是那些专以散文写作为业的人,文体经营的痕迹越重,散文中至为重要的生命感受就可能越淡,因此,一些专业散文家往往把散文写得太规矩,太紧张,太像散文了,有一种压抑不住的陈旧之气。

  没有了散文本应有的松弛、自在、赤诚的品质,把散文变成了一种做作的文体,这大概是当下散文界一直徘徊不前的症结之一。散文最大的敌人就是虚伪和作态。如果散文没有了自然、真心、散漫和松弛的话语风度,那么,散文的精髓便已不在了。随心自然、不苛不饰,这是散文的常态。本质上说,散文是向往兴致所至,它应是业余的文学。如何使散文更好的成为业余文学,或许这才是散文的出路和正宗。散文进入制作时,就到了穷途末路了。

  文学的力量,也许是渺小、轻逸的,但它关乎心灵的自我援助,也关乎一种更高的人生实现。有些感受,我们没有的,文学里有;有些梦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在文学里实现了。在文学中与别人的人生、他者的心灵相遇,并由此享受一种优雅汉语之美,这是极为美妙的人生记忆。这样的记忆,每个人都理应拥有,也都应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这些年来,中国小说正在失去面对基本现实、重大问题的能力。私人经验的泛滥,使小说叙事日益小事化、琐细化;消费文化的崛起,使小说热衷于讲述身体和欲望的故事,并臣服于它。那些尖锐、屈辱的生存真实、心灵苦难,已经很难引起作家的注意;文学正在从精神领域退场,正在丧失面向社会发声的自觉。从过去那种政治化的文学,过渡到今天这种私密化的文学,尽管面貌各异,但从精神的底子上看,其实都是一种无声的文学,因为这种文学,如索尔仁尼琴所说,“绝口不谈主要的真实,而这种真实,即使没有文学,人们也早已洞若观火。”

  什么是“主要的真实”?活着的意义、生命的自由、生之喜悦与死之悲哀,这些肯定是,但除此以外,三聚氰胺、贩卖智障人士、暴力拆迁也肯定是——只是,这些和民众密切相关的事件,没有几个作家会认为它们具有文学书写的价值。文学固然是人心的呢喃,但它也是现实的写照,如果缺了与现实短兵相接、直接较量的能力,文学就可能成为纯粹的游戏和梦呓,陷于死寂的状态。

  需要重新召唤一种发声的文学。它说出真相,洞察社会,也关怀人类内心的希冀和梦想,从而让一个时代“主要的真实”被审视,让卑微者被书写,助无力者前行。现实如此喧嚣,假若文学却一直处于无声和失语的状态,这是一种悲哀。所以,比起那些叙事看起来精致、文字气质却萎靡不堪的作品,这种现实环境下,我更愿意去阅读记者的深度报道,或者一些有真材实料的社会调查,它们至少告诉我,除了私人的经验,还有别人的生活,除了个体的悲欢,还有他者的痛苦。

  这些声音或许是微弱的,渺小的,但它一旦被众人所倾听,这个声音就可能改变世界。小声音去到天上就能成为大声音。写作是一个隐秘的内心历程。一边是清理自己;一边是自我援助。在写作中,发现比想象更加困难。发现生活的基地,发掘入笔的矿藏,挑选可心的细节,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做好了这些事,基本就离成功不远了。每一次写作,都是朝向故乡的扎根。关注当下,书写现实。保持一份情怀良知和风骨,拒绝在喧嚣中沉沦!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