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年去哪了……

  从1968年12月至1972年,我丢失了四年工龄,我这四年去哪了……还要从头说起。

  1968年秋我从莱阳九中初中毕业,刚满16周岁。不久就接到查体通知,准备就业。到了11月下旬,有两个工人找到我,他们说是莱阳铸锅厂的(王姓、张姓各一人),受厂里委托先与我见见面。可能他们知道厂里工作环境差,于是他们把厂里的工作环境先说了一下,问我能不能去那个厂子工作。那个年代我能说啥呢,首先有个大前提就是:服从。

  (注:莱阳铸锅厂的位置,就在莱阳动力机械厂办公区的南边,后来被莱阳动力机械厂兼并了,变成了375柴油机分厂。)

  12月初我就到铸锅厂报到上班了,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一切都是计划供应,而铸锅厂的工人:粮食最低42斤/每月(一般都是三十斤左右) 肥皂一条半/每月(每月供应半条)翻皮鞋、手套、帽子、工作服各种福利在当地都是最高的,工作条件也是最艰苦的。硬模铸造,每天被高温、铁水炙烤,冬天在大车间里穿单衣干活,随时有被铁水烫伤的危险。炼铁的高炉一旦开火就不能停下来,制作铁锅是半流水线操作,我的学徒工作是把每次浇灌铁水后的锅模刷一遍,双手提着几十斤重的水桶、耐火材料桶在车间里来回奔波劳作,年龄太小 难以胜任这份工作,一天下来感到特别的疲劳不堪。下班后必须洗澡,一开始不会洗,把眼眉都搓掉了。学徒要全方位的学,包括洗澡。

  每周工作六天,下班后每晚要参加雷打不动的政治学习,基本没有什么文化娱乐生活。因太累,曾向厂里提出过调换工种,被拒绝。曾向父母提出困难,被拒绝。无奈之下,在1969年的春天,4月份的某一天我选择自行离开了该厂。再去劳动局找工作,被告知:知青下乡。再后来就无人过问了,我只能在家待业了。每天在家读书(到处淘来各种书籍如:小说、课本等),买菜,做饭,做家务。十分难过,十分难熬。

  就这样日复一日的熬到9月的一天,莱阳建筑工程队的一位姓薛的领导找到我,问我如果同意的话,明天到他那里上班(是招的学生工、临时工)。上班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到莱阳印刷厂工地、到莱阳动力机械厂工地当小工,劳动强度不小于在铸锅厂,优点是露天作业。20天后评工资,每天1.25元,按月计发工资。评完工资后没有几天即通知我到钢筋班报到上班。那时每天能够回家吃饭休息。

  (注:莱阳建筑工程队后来改成莱阳县建筑公司,即莱阳建业建筑集团的前身。)

  在1969年的深秋季节,莱阳建筑工程队接到了一项工程,即莱阳发电厂一座三层宿舍楼。11月初我们就去了发电厂工地,当天很暖和,因为离家远了,我们就自带铺盖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到了第二天晚上突然刮起了大风,临时宿舍尚未盖好,气温接着降到了零度以下。后来住进了四面透风的临时宿舍,感觉比住帐篷好多了。

  由于马上进入冬季,工期短,钢筋工少,任务重。晚上就再加班4小时,工资加半,我那时还兼着记工员,唯恐给师傅们少算了加班费。虽然一天才多出几角钱,但也马虎不得,既要对得起单位领导,更要对得起工人师傅。到了12月中旬,工地停工了,我们就被暂时遣散回家了,因为是个临时工,明年是否能回来,还是个未知数呢。

  刚回家就有消息说糕点厂招临时工,我又赶到糕点厂。那时招人手续很简单,只要肯出力、能干活就行。就这样我又在糕点厂干了一个多月,准备1970年供应每户的点心。待加工桃酥、饼干的任务完成了的那天。就是我们再次回家待业之时。那时是计划经济,只要完成计划就行了。

  立春了,1970年的春天来了,我又回到了莱阳建筑工程队继续干钢筋工(临时工),先是在城里干去年的工程没彻底完成的那些活。很快就接到了大工程。莱阳水泥厂的六个大料仓,一次完成三个(连在一起的)。加上地基高近30米,每个直径10多米,整个儿就是钢筋混凝土的结构 ,全年用钢材200多吨,这在当时的莱阳可谓是“大工程了”。而且无论白天晚上刮风、下雨、暑热、严寒,24小时三班倒不能停歇,连续浇注混凝土。钢筋工也上架子一起跟进。在这期间,有一次我掉进了安全网,所幸有惊无险,捡回了一条命。

  这一年出力最多,吃苦最多,同时也锻炼了体魄,18周岁了,基本长成了“男子汉”的样子。也就是这一年的冬天,工地冬季放工晚了几天,糕点厂已经招满了临时工,我又失业了。先准备过年,做好准备1971年开春再说吧。

  1971年初春我到莱阳建筑工程队问了一下,得到的答复是:明天来上班吧。这一年主要是在莱阳缸套厂工地,整个新建了一座工厂(即后来的飞龙花园小区)。1972年也是如此,只要莱阳哪个单位有建筑工程,我们就去哪里。只要有用钢筋混凝土的地方,就有钢筋工,就有我。包括:精神病院的锅炉房;莱阳动力机械厂车间;莱阳拖拉机厂车间;莱阳被服一厂的大车间;被服二厂车间;绣花厂车间;糕点厂车间;龙旺庄窑厂大烟囱的底座、上帽;县窑厂大烟囱的底座、上帽;莱阳卫校的水塔;坦克旅的水塔;145医院药厂、病房;莱阳浴池;长途汽车站饭店楼;饮食服务公司大楼;还有肉联厂、水泥厂、化肥厂、皮革厂等等与钢筋有关的工作。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和汗水。

  1971年评工资,我被评为二级工,每天1.48元。一直到1972年12月离开莱阳建筑工程队时再没调整过工资。那时尽管是说每天多少钱,但它是按月计算的,每月按25.5天计发。发的是月工资。一年365天,扣除52个星期天和7天法定假再除以12,即每月工资计发时间是25.5天(25.5乘以12等于306天,加上59天假期即365天。)

  在这三年多,有刚开始在工地上的领工人粘师傅主持评工资,学生工我最多,还有每天1元的、0.8元的不等。后来学做钢筋工先后有吕师傅、林师傅(援蒙归来)、贾师傅(原北海舰队军工)、王师傅(从牟平调来),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做事,手把手的教我学会了钢筋的加工制作技术。受益一生,终生难忘。师傅们有的退休了颐养天年;有的已经作古了,驾鹤西去了。

  四年就这样过去了,有得也有失。得到的是终身难忘的师傅、工友们的那份友谊、情谊;学会了一门终身难忘的技术,一段终身难忘的人生经历。失去的是:四年的工龄不算数啦。

  1972年12月,终于等来了重新再就业的机会。通知书上写的是:轻工机械厂(莱阳家电总厂的前身),报到后该厂刘书记找我协商,在得到我的同意后,换到了烟台地区精神病防治院,从此走上了学习心理学,成了真正的心理卫生工作者。


  二〇二四年二月二十二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