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脑海里,有一个主题展,无论时间过去多久,那布展的情景,总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那主题展的第一件重要文物,单独占了足有一个教室大的偌大空间,而且文物的命名同样用上了“第一”冠之,格外引人注目!

  2006年10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伟大壮举 光辉历程》主题展在首都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展出。主题雕塑之后的一个巨大空间,陈展这一条小木船,这件文物被命名为“长征第一渡船”。这船,有着很不一般的来历,有着很不一样的“来法”!

  这条木船,是于都河上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使用过的船,曾经承担过渡送红军过于都河出发长征的光荣使命!到了2006年,仅存两条!其中一条已经陈展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这另一条,被负责在全国征集文物的军博的同志毫无悬念地“相中”了!


  “姑娘”出嫁“千叮万嘱”

  记得2006年9月下旬,正值军博主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基本准备就绪时,央视《焦点访谈》记者采访了负责文物征集工作的牛劲主任,他回忆起“长征第一渡船”从于都河畔起运进京的情景,感叹地对记者说,“于都人民像嫁姑娘似的!”

  是的,这“姑娘”没有静悄悄地告别于都河。因为,于都人民,在“姑娘”身上有太多的牵挂!当年,于都人民倾其所有,将800多条渔船、渡船全部捐献出来,为红军渡河搭建浮桥、渡送红军!1934年10月中旬的那四个夜晚,中央红军主力夜渡滔滔于都河,开始了改变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远征。70多年过去了,见证着红军长征渡河出发历史的小船,实属罕见!70多年来,于都河畔的她们,却又在默默见证着长征起点红色圣地的沧桑巨变!

  如今,她要带着于都河畔的牵挂奔赴北京,在首都向世人诉说那波澜壮阔的往事,同时也想告慰革命先辈、革命先烈,于都河畔与华夏大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盛世,如你所愿!”

  对待这“姑娘”的远嫁,当然,也就有了于都人民不一样的送行!我至今还记得,那是2006年8 月29 日,中央红军长征出发于都县城东门渡口那深情的一幕幕。我记得,那一天,少先队员代表捧着鲜花来了,老船工后代带着家里年代已久的船篙来了,驻地军人穿着礼服来了,老红军拄着手杖来了,各界代表从四面八方赶来了……来了,一起来了,就为了能一起“簇拥”着于都河这好“姑娘”出嫁!

  我一直记得,那一天,在于都河畔“长征第一渡”标志前,《十送红军》的唢呐声特别深情;我一直记得,那一天,曾参与摆渡送红军过于都河的老船工李声仁的后代,将父亲使用过的船篙郑重地交到军博文物处张处长手中,那眼里透露着的不舍与嘱托,我们都能读懂;我一直记得,那一天,“欢送长征起点于都河渡船进京仪式”在这里举行,现场高高飘扬的两条横幅格外醒目“见证红军长征历史”、“开启革命胜利航程”;我一直记得,那一天,“姑娘”披红带彩的模样——船头带着一朵大红花,船舷两侧鲜红的缎带上分别写着“牢记长征历史 弘扬长征精神”、“长征出发地于都人民与全国人民心连心”!就这样,于都“姑娘”在各界代表的簇拥下,从于都河畔登上了赴京的征程。


  赴京探亲情深意长

  2006年10月16日,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伟大壮举,光辉历程”主题展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开展,主流媒体聚焦报道,一时火爆的参观者反响热烈。于都人民从媒体中,自豪地看到那位“姑娘”频频亮相。欣喜之余,牵挂之情顿生,不断有红军后代向相关部门建议,“我们很想去看看,探望一下这位远嫁的‘姑娘’,去北京看看这个于都与首都紧紧相连的‘信物’。我们派代表去吧!”于是,10月24日,一个红军后代代表团的“探亲之旅”,长征出发地于都“情系长征第一渡船”参观团,就这样从于都河畔出发了。他们带去了于都人民的情和意,在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卢旗英、县委常委王京的带领下,25位各界代表肩负着老红军的嘱托、捎上于都河的河水、代表着于都人民的心愿奔赴首都北京。

  10月26日,参观团在于都籍老红军、开国少将杨思禄的带领下,参观团一行向主题雕塑敬献了花篮,全程参观了展览。特别深情的一幕,就在那于都“姑娘”身边:杨思禄将军看着那小船,情不自禁地向在场的参观者,深情回忆了红军夜渡于都河、于都人民倾其所有支援红军出发长征的情景;生活在于都当地的老红军钟明嘱托参观团带去的一瓶于都河水,由老船工的后代虔诚地放置在了船头;不知是谁,忍不住悄悄地、深情地、轻轻地唱起了《十送红军》,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跟着唱了起来!

  这位寄托着长征出发地百万于都人民深情的“姑娘”,在首都北京“安家落户”多年了,她所见证的历史被人们永远铭记。我们也慢慢深深地懂了——正是许许多多像“于都姑娘”一样的船,南湖的红船和于都河、湘江、金沙江、乌江、大渡河的船,还有长江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船……她们所承载的史诗,已经铸就的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号”巨轮,正乘风破浪!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