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过年包饺子是北方人家的民俗之一。

我父亲的籍贯是黑龙江人,从我记事以后就知道生长在北方的父亲,在大年三十晚上,他只要没有公务一定会和全家人一起包饺子的往事,这个习俗一直在我的家庭延续。一家人围在桌子边,包饺子说说笑笑欢乐的情景,就像有时央视春节联欢晚节目中闪现包饺子,煮饺子的画面。

今年,除夕夜,我家也包饺子。我看到上小学二年级的孙女在面板上认真擀饺子皮的动作不太熟练那可爱的样子特招人喜欢。“每逢佳节倍思亲”啊,我就联想到父亲在世时,年三十除夕夜,他就去荣军医院食堂为革命伤残荣誉军人包饺子的往事了。

1976年5月,我父亲从部队转业到黑龙江省革命残废军人疗养院工作,归属省民政厅下属的事业单位。现在这个的单位名称是:黑龙江省荣军医院,归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下属的事业单位。虽然,单位的名称多有变化,单位从建国后,就是黑龙江省唯一专门负责接收和治疗革命伤残荣誉军人的医疗单位。疗养院的休养员们都是因战、因工负伤致残的一等和特等荣誉伤残军人,其中有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老红军(有东北抗联的老战士),还有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因战、因工致伤致残从部队退役来的荣誉军人,他们享有国家有关伤残军人的优抚政策,在荣院长期治疗和休养,他们是人民共和国最可爱的人。根据国家优抚政策荣军医院又陆续接收了在乡的老伤残荣誉军人。他们在这里疗养不用家人陪护,每天都是医护人员为他们服务。

在历任的院长和主要负责人中,有从部队任红军团职干部转业双目失明的刘世联,有参加抗日战争的老八路刘洪瑞,有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周万仁,裴挺军等人。院领导和革命伤残荣誉军人有着共同的虽然不在同一个部队,参加不同战斗的生活经历,但他们之间有着特殊的经过战争考验的老战友深厚感情。在工作中,院领导始终以为革命伤残荣誉军人服务为建院的宗旨。特别关心革命伤残荣誉军人在院的医疗和生活情况,为了伤残荣誉军人能经常吃上水饺,1982年,专门派人去哈尔滨购进包饺子机。更让人感动和难忘的事,也是荣院的优良传统之一,那就是在每年的年三十除夕夜,院领导带领各科室的负责人和医护人员和家属来到院里为伤残荣誉军人包饺子,陪伤残荣誉军人一起过年。

在食堂的大屋里,棚顶上,那几盏不算太亮的白炽灯下的大餐桌上,摆放着食堂工作人员早已揉好的饺子面,放大面盆里醒面呢,就等着院里来人来为伤残荣誉军人包饺子。

院领导走进食堂后,医护和工勤人员也陆陆续续来了,他们还有带小孩来玩的。这时,休养员也闻风而动愉快地手摇着三轮轮椅车赶来凑热闹,他们一手握着轮椅车的摇把,抬起另一只手和来包饺子的人们互相问候或击掌打招呼凑到一起唠嗑。来包饺子的人们也不管先来后到的顺序了,进屋后,在食堂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先走到水池边,挽起衣袖子、弯腰、伸手拧开水龙头放着小溜水,再拿起池边肥皂盒里的肥皂,双手伸到细水溜下来回搓几下沾上了肥皂后,把滑几溜的肥皂小心翼翼地放进肥皂盒里,双手十指叉开和手掌来回再搓洗一番,只见双手泛起了白色的肥皂沫,再看看双手和自我感觉手已搓洗干净,伸手在自来水下冲洗掉肥皂沫,把双手洗干净了,伸手接过食堂工作人员递过来的干净毛巾擦拭几下后,径直走到大桌边,开始进入除夕之夜的主题之一———包饺子啦。

食堂内的场景,那就是一个简单朴实无华的小型春节联欢晚会。三斗的办公桌上的几个大茶盘有毛嗑(炒熟的葵花籽),炒熟带壳的花生,炒熟的窝瓜籽,各种颜色包装纸的糖果,那是今晚小朋友们关注和最爱的。人们欢聚一堂,边包饺子边唠嗑,手摇轮椅车的休养员在人群中寻找他的朋友慢慢地移动前往;好动的小学生和小朋友嬉闹中笑声不断散发着喜庆的气氛;还有几位小学生自觉地围在轮椅旁边聚精会神地听荣誉军人跟他(她)讲当年的战斗故事的革命传统教育,每当讲到故事的精彩情节时,小学生们瞬间就爆发出欢乐的笑声;食堂的工作人员那就是场内的“巡逻兵”,他们一旦发现情况,立刻解决,比如:揉好的面不够用了,他就立刻从面盆里揪出一团面送到面板上,摆饺子的盖连子不够用了,随时递上等等小活。

来包饺子的人们如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人人在家都是干家务活的“高手”:有揉面的“柔道高手”,只见他把团面用力揉一会儿后双手的食指和拇指在面团中穿透,然后双手呈空握拳状捏着面上下转动不一会就把面捏呈圆形了,适合揪面几子的面条后,果断地断揪断,放在面板上撒一把干面粉,双手擀均匀后,递给揪几子的“能手”,只见她左手握着揉好的面几子粗细的面条,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合力一揪,一个标准的面几子掉落在面板上,然后,握着面条左手把面头在面板上轻沾一点干面粉,再揪几子面头时就不沾手指和擀面杖;抢不上包饺子的人只好去无奈的当摁面几子的“大手”,当他看到揪下来的面几子凑够十几个了,伸出右手,在面板上抓起一小把干面粉,轻撒在面几子上后,再用手把面几子来回滚动几下,整个面几子都沾上点干面粉就不沾手和擀面杖和包饺子的手了,如果,在面几子上撒多了干面粉那就“里外发烧”,虽然,摁面几子不沾手了,但面几子里水分会很快就被干面粉吸干,擀出来的饺子皮里外发烧呈细细纹路的龟裂状,包饺子时由于干面太多,饺子两边捏不牢靠,煮出来的饺子“张嘴”了,那就是一锅片汤或馄饨汤;擀饺子皮的“快手”,摸到面几子只用十来下就擀出一个中间带小“鼓芯”的标准包饺子皮,并把擀好的饺子皮斜码在一起,随时为包饺子的人取饺子皮提供快捷方式;会包饺子的还会包出很多花样饺子的“巧手”,能包出像麦穗,花边,三道褶和家常大众式水饺......小学生和小朋友那都是往盖连子(用高粱杆制作的圆形原生态摆饺子的厨房用具)上摆饺子的“小手”;接过盖连子上饺子的是食堂工作人员他们都是煮饺子的“老手”,在大锅开水还没有翻花的时候一盖连子饺子入锅,用小铁锹似的锅铲顺时针轻轻搅动,不让饺子洼锅底,弯腰拿起小煤锹戳好煤块填入炉膛,顺手推上鼓风机刀闸开关,随之而来的是轰鸣的震耳声,待饺子煮的浮上水面,伸手取来漏勺,捞出一个水饺用手指摁在饺子鼓起的肚皮上,摁下立刻鼓起,这就是饺子熟了的标志,然后再把水饺嗑入水瓢里稍微冷却后,用手指捏着送到嘴边来上一口,尝尝,皮熟,馅熟,确认后,立刻再捞一个水饺送给院领导尝尝,待院领导尝后,说出一句:“这饺子好香啊!”这时,炊事员就操起大漏勺轻轻地把锅里的水饺捞出来,摆好盘,招呼来人立刻稳稳地给来不了的休养员送到床前的床头柜上,早已捣好的蒜泥和调料香油,酱油,香醋,芥末随之而来任由休养员选择。

食堂管理员陪着老红军,老八路,拿来政府特供给老红军,老八路休养员的好酒好烟分给各位荣誉军人休养员斟上一小杯分享,共同举杯欢度节日。

除夕夜,休养员吃上了美味的水饺。后来,电视节目中有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休养员就可以边看电视边吃饺子,丰富了除夕多彩的文化生活之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