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老家,年前年后,除了陪陪老娘,应付饭局,回到我的窝里就做了三件事:一是弹琴,复习琴曲准备考级,二是把87版【红楼梦】重新看了一遍,弹琴之外电视机就开着【红楼梦】,算是一种陪伴,三就是由窗外的雪景引发了几首小诗。

  电视剧硬伤太多了,开头部分把女蜗补天及青埂峰下一僧一道的解说再及情僧刻录【石头记】等等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不加演绎一带而过,整个一忽略不计,太可惜了!直等于把【红楼梦】的魂砍掉一大块!

  一部小说,开头部分一般都是精心设计关乎全局,更何况【红楼梦】这部“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曹公心血的惊世之作!整部小说的结构布局何其精致严谨,开头便是隐喻之笔,画龙点睛。

  更甚者,结尾处黛玉之死完全违背了曹雪芹原创之意,把个一身佛性情志高洁的林黛玉改编成一个怨妇,在宝玉与宝钗的婚礼声中含恨而死,太荒谬了!使整部【红楼梦】的思想高度艺术高度大打折扣。相对于原著来说,87版红楼电视剧可谓硬伤累累,其所谓成功之处,就是广大看热闹的俗众都接受了。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曹雪芹在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时判词里设定的结局,按原著安排,贾母死后,大厦倾倒之时,宝玉不知去向,黛玉就该三尺白绫结束生命,“质本洁来还洁去”。

  林黛玉是整部【红楼梦】中独自清醒的一个,精神上独居一隅,行动上独来独往,虽食人间烟火却又天天吃药,吃的什么药?这药一定是相悖于人间烟火的,就如神瑛侍者在灵河岸上天天给绛珠仙草浇灌的仙水。原非俗世之物,身在世俗之中,心却在俗流之外,即便扎堆,她的见解她的诗也是游离世俗的。“葬花吟”写的十分明白:“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还有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不能不佩服曹雪芹的出色设计:各色人物那么多,却只黛玉有一张琴,懂琴谱,至于弹琴细节则大片留白。这一张独抒情怀的瑶琴自古以来岂是寻常之物!

  所谓清醒,根本上是看透生死,黛玉早把生死看得明明白白,她的死一定是很平静的。如一缕云烟飘向虚空,魂归来处。

  只好这么说,曹雪芹原著是写给不俗的人看的,所以多数人看不懂。改编的电视剧是演给俗人看的,俗人醉心的是血肉之躯,所以完全两回事。

  【红楼梦】大量笔墨表面描写世俗,且写的细致入微,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烈火烹油般的世俗欲望,而世俗命运的升降沉浮,欲望大厦的瞬间倾覆,背后都透视出一个“空”字,尘世间一切都是幻像,浮云过眼而已。多数人沉迷于幻像醉生梦死,即便明白后边有个“空”字等着,也装作看不见,直到“空”字临头,满眼满心都是恐惧,最后含恨含悲结束生命。

  【红楼梦】把尘世的一切都摆出来拆开了给人看,皇亲贵胄奴才俗夫底层平民,高洁的污浊的耍横的道貌岸然的,柳湘莲说宁国府那句“除了大门口两个石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实在是振聋发聩!可手法又十分的隐晦,可以说极尽隐晦曲折之妙,让人从千回百转中领悟华丽外表下覆盖的肮脏血腥,香车宝马高堂红烛,温柔乡里人如玉,红绡帐底卧鸳鸯,极尽奢华的生活背后并不光鲜。然而并不劝人醒悟,醒不醒悟各人所属,正如佛不渡人,惟人自渡。醒不醒悟最后都得毁灭,只是毁灭的心理感受不同而已。

  写到此,不禁想起【三国演义】里卧龙先生睡醒了吟的几句诗:“大梦谁先觉,唯有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半醒半迷之中,光阴倏忽又过了一年,窗外的爆竹密集如雨,到底在庆贺什么?

  甲辰年初二

  2024.2.11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