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刘备集团中仅次于“五虎大将”的一个重要人物。

  魏延原来是荆州刘表麾下的一员将官。刘表死后,其次子刘琮继任荆州刺史。时刘表年少,由其舅父蔡瑁专权,准备投降曹操。当时,刘备正被曹军追赶,火烧新野,弃樊城,率十万之众前往襄阳避难。刘琮听从舅父之言,不允刘备进城。魏延就是在这个时候,以拥护刘备的身份首次露面的。魏延挺身而出,大开城门迎接刘备入城。而刘备为了避免惊扰百姓,决定不进城。由于当时受到曹将文聘的缠斗,魏延未能如愿,与刘备失之交臂。之后,投奔长沙太守韩玄去了。魏延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匆匆忙忙的露面,又匆匆忙忙的消失了。

  《三国演义》中写道,魏延,字文长,义阳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这个相貌的描述,与关羽很相似。要是在戏曲舞台上,大概跟关羽一样,应当由“红生”去应工。而实际上,魏延是由“花脸”应工的。

  赤壁之战之后,刘备采纳诸葛亮之计,没费一兵一卒,首先夺取了南郡,而后以兵符诈调荆州、襄阳两处兵马,占领了荆州,夺得了襄阳。之后,又相继夺取了零陵、桂阳和武陵。下一个目标就是计划中的长沙了。魏延就是在夺取长沙的过程中再次登场的,而且他还在这其中做了一件很关键、很重要的事情。

  镇守荆州的关羽闻得张飞、赵云已取得零陵等三郡,自己亦不甘落后,便主动请缨,去攻取长沙。关羽兵临城下,老将黄忠出城迎敌。二马相交,大战一百余合,未分胜负,各自收兵。次日,黄忠再次出战。相斗五六十合后,关羽诈败,拨马而回,准备施用拖刀计取胜。岂料,黄忠在追赶的中途,因马失前蹄而落马。关羽回马,双手举刀大喝曰:“我且饶你性命!快换马来厮杀!”黄忠回至城中,太守韩玄闻其故,将自己所乘之马赠予,并问道:“汝箭百发百中,何不射之?”次日,二人战不到三十合,黄忠诈败,关羽赶来。黄忠暗想昨日不杀之恩,不忍以箭射之,便虚拽弓弦,关羽躲闪,并不见箭来;关羽又赶,黄忠再次虚发,关羽躲之,又无箭;关羽以为黄忠不会真的放箭了,便放心追赶下去。及至吊桥时,黄忠搭箭张弓,弦响箭到,正射在关羽的盔缨根上。关羽大惊,方知黄忠确有“百步穿杨”之能。黄忠回城,韩玄说他二人“外通内连”,喝令将黄忠绑下城门外斩首。刀斧手刚欲举刀,忽至一将,杀死刀斧手,救起黄忠,并率众杀死韩玄,投拜关羽。

  这个救了黄忠、杀了韩玄,又投奔刘备的,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魏延。如果说魏延第一次登场是匆匆忙忙的,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印象,那么,这段故事则为他以后道路的取向和人生的结局作了很关键的铺垫。也就是说,他以后的结局与此时之举,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他这一次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是极为深刻的。

  关羽得了长沙,刘备亲往黄忠家中相请,黄忠归降。关羽引魏延来见,诸葛亮当即下令将魏延推出斩首。刘备不解,问道,他是有功无罪之人,为什么要斩杀呢?诸葛亮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刘备说:“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之。”

  魏延为什么要救下黄忠、杀死韩玄,投靠刘备呢?一方面魏延得不到韩玄的重用而积怨,另一方面激于义愤,便率众杀掉韩玄,投降了关羽。这在书中是有交代的,魏延当时大叫曰:“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愿随我者便来!”这些情节的描写,都是为小说“拥刘反曹”这个主题服务的。

  诸葛亮说魏延“有反骨”是事出有因的,在襄阳,你魏延反对刘琮,造反叛逃;在长沙,你杀掉上司韩玄,投入敌人阵营。这以后,说不上又会杀掉哪个主人呢?谁不重用你,你就会造反。所以,诸葛亮说他“久后必反”也是有道理的。魏延第一次与诸葛亮照面,就落下了这么个印象,往后该当如何呢?

  魏延这一次虽然侥幸逃过一劫,但诸葛亮对他“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的定论是不会改变的。一个下属被统帅圈定为“久后必反”之人,统帅对这个下属会是什么态度,这个下属的前途又会是个什么样子,也就不言而喻了。

  魏延对诸葛亮的断言,心中肯定是不满的。但他相信刘备,也相信刘备的事业是正义的。从另一个角度讲,他也不能因为诸葛亮的断言而改投他人。如果那样的话,就又背叛了一个主子,也更增加了新主子对他不信任的概率。新主子同样会说他“久后必反”。那又何必呢?还不如暂且栖身,相机行事呢!

  此后刘备率军入川,魏延也确实立下不少功劳。刘备与刘璋相会于涪城,刘璋宴请刘备。庞统洞悉刘璋部下心思,让魏延扮演项庄的角色,乘机刺杀刘璋。双方多人拔剑起舞,被刘备叱退。刘备进兵雒城,黄忠、魏延争功,都想打头阵。魏延陷入围困且因马失前蹄落马,幸得黄忠引军到来,射杀邓贤,救了魏延。马超进攻葭萌关,魏延出战击败马岱,却被马岱放箭射伤左臂。瓦口关之战中,魏延奉命援助张飞。汉中之战中,魏延箭射曹操,但被庞德杀退。战后被封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刘备去世后,魏延随诸葛亮南征,在“七擒孟获”中冲锋陷阵。诸葛亮北伐,多以魏延为前部。他还曾进献“子午谷奇谋”之策:“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安长。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诸葛亮以“此非万全之计”未予采纳,魏延“怏怏不悦”。诸葛亮屯兵五丈原,病入膏肓之时,采用祈骧之法以图增寿。不料,因魏延进帐报告军情,慌忙中不慎扑灭主灯,导致诸葛亮的祈祷功亏一篑。姜维怒欲杀之,由诸葛亮劝阻。诸葛亮临终前,唤马岱入帐,授以密计。又对杨仪说,“我死,魏延必反”,可如此如此……定会有人斩杀魏延。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对其生前遗命杨仪统兵不满,与马岱一同率军反攻杨仪。杨仪拆开诸葛亮留下的锦囊视之,依计而行。手指魏延而笑曰:“丞相在日,知汝久后必反,教我提备,今果应其言。汝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献汉中城池与汝。”魏延大笑曰:“杨仪匹夫听着!若孔明在日,吾尚惧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于是他大叫一声“谁敢杀我?”话音刚落,身后一人厉声答道:“吾敢杀汝!”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众人骇然。斩魏延者,乃马岱也。此处,罗贯中写下四句诗,算是一个小结:

  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

  从诸葛亮一见面就断定魏延“久后必反”,要将其斩首,到今日果然被斩,其结局不是必然的吗?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