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7日下午3点,沈阳鼓风机集团办公楼102室,几家媒体的录音笔、闪光灯、话筒,聚焦到国家一级作家商国华身上。只见他郑重地从董事长戴继双手里接过证书和赠品——安全帽和一套天蓝色工装,并颇为自豪地当场穿戴整齐。那神情,远胜于穿上一套限量版皮尔·卡丹。
在波浪般此起彼伏的掌声中,商国华动情地站起来:“从事文学创作三四十年、我得过无数次奖,从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到三次荣登辽宁文学奖。但在我心里,今天得到沈阳鼓风机集团‘荣誉职工’,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这时,坐在他身边的戴继双、苏永强等所有沈鼓英模们,望着他有些湿润的眼神,都齐刷刷地站起来,为抒写沈鼓成立以来唯一的一部发展史《锻造“中国芯”》作者,送上了他们最诚挚的拥抱和掌声。
谈到今后的写作计划,商国华恢复了磁性的音色,掷地有声地表示:“我在吉林46军138师有8年军旅磨炼,虽然复员已经40余年,可部队对我人生‘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信念的树立,却从未忘记。我还将发挥我的军人本色,继续为东北工业立传。就像我发表在沈阳日报上处女诗《老与不老》结尾中说过的那样——只要心不老,就永远和太阳一道去吹起床号。”
说起这部报告文学《锻造“中国芯”》,他这位唯物论者,却相信了缘分。
2017年,身为铁西区文联主席的他,带着演职人员去沈鼓慰问演出,却意外发现了被中外科技人员围观的庞然大物“十万空分压缩机”。望着各种肤色的老外一边变换姿势调整镜头,一边不时发出的“ok!ok!”惊叹,中方电视台人员忙碌地录像、采访。“这是个什么东西?这么多高管都围着它转?”商国华好奇地问身边接待他们演出的沈鼓工会主席刘胜民。对方告诉他:“这就是我们沈鼓集团科研团队,用6年时间自主研发,挑战世界工业顶级强国——德国的新产品‘十万空分压缩机’,这个大家伙全长30米,重量超过了470吨。目前全世界只有两台,这是国内唯一的一台。” “它的作用?”“可以将地下大量的煤变成滚滚石油。”
噢,从小就在沈鼓围墙外玩耍长大的他,真没想到居然在自己身边,还有这么厉害的“重武器”?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在他的内心涌动。这份冲动的原动力就是铁西情结,多年来早已渗透到他的骨髓,只要有一点点的诱因就会迅速发酵。所以,这些年,商国华已出版的13部作品,每一部都贴着“铁西工业”的标签。
就在这次《锻造“中国芯”》研讨会之后,与会评论家们的发言,铺天盖地地覆盖了网络。8月29日的“学习强国”平台,以“《锻造“中国芯”》提升辽宁工业形象的佳作”为标题,做了特别报道。并强调这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辽沈作家唯一一部以报告文学形式,赞美辽宁沈阳大工业振兴的文学作品。这部新作的问世,是对“新时代辽宁精神”的诠释。
为沈阳工业文学布道
参加研讨会的记者问:您在采访过程中,有什么让您难忘的情形吗?
商国华回答:有一个细节特别想跟大家分享,2018年8月下旬,《锻造“中国芯”》初稿完成了,按照撰写报告文学的要求,我将初稿同时发给了我在作品中重点描写的苏永强、戴继双、姜妍、汪创华、原国家能源局的黄鹂司长、原机械部的隋永滨总工程师,让我没想到的是,在征求意见的时间里,他们每个人都对作品提出了修改意见, 10万空分的总设计师汪创华,逐字逐句地看完了全部章节,在200多页的文字稿中,凡是涉及10万空分的技术词汇,他都一一做了修改补正。这些让我感慨万千,这样一支在技术研发制造领域如此认真的队伍,在认证事实上也能如此慎重,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出来呢?!
记者问:您为什么一直从事工业题材写作?都知道写报告文学很辛苦,您这个年龄了,为什么对它情有独钟?
商国华回答:对于我生活中的铁西区,这里的机鸣、炉火,包括过去污染的烟尘,早已构成滋养我精神躯体器官的血液。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发展中渺小的一朵浪花,但我会尽我所能,来讴歌我的家乡,给养育我的沈阳老工业基地留下一点有价值的痕迹。写这部报告文学《锻造“中国芯”》,耗费了我极大心血,也常常累得心烦气躁发牢骚。这部报告文学收笔那天,我曾经给自己下了一条指令:今后再也不写报告文学了。可沉下心来,还是特别喜欢这种题材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真实性,我认为只有真实、真情,最能打动人。
说到商国华写报告文学的“较真”,估计很多人都不会相信。单单拿他采访这件事来说,就可见一斑。
沈鼓总工程师汪创华,是一位每天恨不得工作48小时的科技“舵手”,永远都有一项项技术难关等待他做最后定夺。自从2018年2月12日谋面后,想进一步约谈就没有了机会,往往电话定好了时间,可过去时,汪总已被临时研讨会“调”走了。商国华无数次去他的总工程师办公室、研究所、组装现场都扑空。直到两个月后的2018年4月30日上午,才在他从营口回办公楼的门口“抓住他”。
他曾约访一位退休返聘的副总,对方告诉他:“您别过来了,我准备出差,回来联络。”商国华哪里等得及,急忙找来司机,三九天,车就停在这位副总家的楼下,他饿着肚子从晚上5:30,一直等到晚9点也不见副总踪影。最后,这位被感动的副总,通过手机信息,为他大庆部分的写作内容给予了确认。
沈鼓集团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姜妍,是“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四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她不仅负责技术,同时还负责销售,一次次约访这位永远在路上的“穆桂英”,是商国华这部报告文学被采访的“重量级嘉宾”。然而,满怀期待的一次次约访,又一次次过山车似的失约,商国华终于火了,对着沈鼓宣传部长爆发:“你们究竟什么意思?懂得尊重人吗?”知情的宣传部长无奈地说:“抱歉,抱歉,姜总实在是分身无术呀。请您一定放心,只要有她回来的消息,我立马告知您。”就这样,在此之后姜妍出差回来的第一天,商国华就得知情报,早早就静候在她的办公室门前,两位各为事业执着的惺惺相惜者,终于在小会议室有了一次畅谈。
为了一段过往印记——沈鼓启蒙功臣、第一任独臂厂长贺祝三在成功生产出第一台压缩机时并不高兴,他认为不光图纸是进口的,就连机器上每一颗螺丝钉都是苏联的,我们只是组装而已,没有自己的技术,高兴什么呢?商国华咨询了好几位老人,可毕竟年代久远,有些当事人和贺厂长一样已经过世了。为此,他三次走访贺祝三的儿子、儿媳,当听说有一位当年的党办主任了解这段情况时,商国华就把这段报告文学的片段草稿打印好,交给贺祝三的儿子,请他帮忙找这位已经80多岁,据说天天去新华公园遛弯的当事人来确认。可是,两个多月过去了,贺祝三的儿子也没有等到这位老人,商国华无法落笔。来年开春,功夫不负有心人,贺祝三的儿子终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找到了这位老人,结果,一提起当年的贺厂长,这位重感情的老人就哭得不能自已,无法确认商国华的问题。没办法,商国华只好忍痛割爱,删掉了这段资料。
为了写这部报告文学,每每遇到小小的疑惑,商国华也绝不放过,赶紧打电话确认,每月的电话费都超过300多元。就连多年养成周六白天看望90岁老母亲的习惯,也改成了每周六晚5点以后。
商国华为了写作的真实、准确,把沈鼓从1948年至今的厂报都要翻烂了,又抱回来两大本《沈阳鼓风机》大事记。对自己作品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背景,逐条、逐项进行比对,力求严谨,无一丝差错。
其中,仅为求证沈鼓集团在国产化过程中的一段准确事实,商国华就两次去北京,并将这件事情叙述的草稿发给国家能源局的领导时,黄鹂司长还是觉得有一句话不那么准确,为了严谨还原当时的现场气氛,商国华只好又一次登上了去北京的列车,找到国家能源局和机械部的隋总,进行确认核实。
用生命拼出来的《锻造“中国芯”》
就在大功即将告成之际,2018年4月的一天,他照例熬到了下半夜1点多,这几天不时心慌、气短,商国华打算抓紧写完后,赶紧休息两天。他刚要洗漱准备睡觉,突然,后背一紧,“刷”地冒出了一身冷汗,左侧胸口一阵剧痛……
当他醒来时,环顾病房银色的空间,妻子、儿子,儿媳和孙女都围在四周,一下子全明白了。小孙女一句:“爷爷,你睡醒了吗?”大人们极度紧张后的泪水,终于放开了闸门。
躺在病床上的商国华,虚弱得连话都不想说,可脑际却一刻也没有停止思考:沈鼓对待研发是下了“狠”功夫的,每年拿出收入的5%来搞压缩机前沿科技,而且告诉研究人员,研究出成果功劳是你们的,研究失败了后果企业承担,使科技人员无顾虑。过去沈鼓跟在外国技术后面走,发展到与外国并肩走,而如今,沈鼓挺起腰板,领着国外的技术走。在写作进入尾声的节骨眼上,自己可得挺起来呀!
2018年5月12日,也就是手术后的第12天,商国华拖着4个支架的病体,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在沈鼓张义勇、摄影师王玉光陪同下,毅然登上了飞往银川的飞机,继续了他用“笔”战斗的冲刺!
到了宁夏,他依旧是遵循第一线的实地采访原则,看到机台上的十万空分压缩机瞬间,不亚于看到自己远嫁的孩子,冲动、感慨交织着,当听到银川宁东化工基地孟总说“沈鼓的这台设备,至今已出满勤,干满点一周年,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时,商国华发出了爽朗的膛音回荡的“商式”笑声。在他幽默夹带着手势的采访中,谁也想不到他是一个身体发动机刚刚出现故障的患者。
回宾馆的路上,商国华情难自禁地给原国家能源局科技装备司的副司长黄鹂发了一条微信。
黄司长:
我刚刚从宁东的化工基地采访回来,您一定会想到,我看见谁了。就在一个小时之前,我看见沈鼓的十万空分压缩机了,你能想到我见到十万空分压缩机之后,是一种什么心情吗?我想,你懂的,那会儿,我好像看见了分别多少天的孩子,掏心窝的说,我掉泪了。
黄司长,我们一行三人,从千里之外跑到银川来,就是为了看孩子来的,这绝不是一种虚妄的夸诞,不了解沈鼓的人是无法理解的,陪同我来宁东的摄影师王玉光,你还记得吧?王玉光对十万空分压缩机的拍照,几乎是全方位的,无论他是从最高处的300吨天吊向下的俯视,还是趴在地上一次次仰角拍摄,那种感觉好像是一个长辈在从头到脚打量很久没见过的孩子,而他每一次快门的“咔咔”作响,似乎都是在与眼前的孩子对话,那声音就好像在说,孩子,你在他乡还好吗?孩子,宁东人说了,你为咱们沈鼓、为中国争脸了!
黄司长,你懂得,我说不下去了。
当天晚上,商国华收到了黄鹂司长回复的微信。
非常理解你和沈鼓的同志见到十万空分的感受。在你们之前,我与隋总也到过十万空分的现场,与你们的感受一样,看到十万空分压缩机的正常运转,我也掉泪了。而且我看到70岁的隋总,也在不住地擦着自己的眼角。为什么如此?一句话,不就是为了我们的国产化,为了我们的核心技术吗?这是我们储藏在心里多少年的话了。不客气地说,我们这方面的感悟,会比你们作家更深的。一句话,没核心技术,腰杆子总是挺不起来的,谢谢你的采访。 祝好!
黄鹂
2018年5月12日 22时26 分
收到黄鹂的微信,商国华彻夜未眠。
过度的兴奋、刺激、补充写作、失眠、劳累,他的心脏再次亮起红灯,并发出强烈“警鸣”,就在即将忙完白天采访、晚上准备回到距离800多米远的宾馆时,商国华突然一阵剧烈心颤,一步也挪不动了,就连招呼当地黄包车的手都无法举起来。他一屁股坐在马路牙子上,从随身的药包里一把抓出急救药含在嘴里,微微闭上眼睛,缓和自己的心率。
春季的宁夏微风送暖,枸杞已春心萌动,在这块西北高地,人们在缅怀800多年前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位英雄时,无法想到眼前这位来自东北的作家,为了抒写新时代的工业英雄们,正在一边擦着冷汗一边自救中。缓过神来的商国华,谁也没告诉,为了这部报告文学《锻造中国芯》,一直靠药物挺到回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做了第五个支架。
从此,商国华的办公室和家里添了“两大件”——制氧机。每当写到呼吸不畅时,都能及时给高速运转的大脑“充电”,这也成了沈阳市铁西区文联主席办公室一件特殊的办公用品。
传统写作打造一只焦糊状胳膊肘
有人说:辉煌的背后,不是沧桑就是肮脏。
炮兵出身的商国华,本来挺喜欢运动的,可自从迷上写作,身子也不由自主地“沉”了下来,两只胳膊一触电脑桌就是一天。写报告文学《锻造中国芯》的最后4个月,周六、周日加起来一共有32个写作日,商国华几乎成了有思想的机器人,每天都带着一盒方便面,一片面包,一包香烟,坚持写到天黑。中间偶尔给自己加点小灶:一壶茶或一杯咖啡,那是自己的专用提神剂,让疲倦的双眼亮起来。脑筋转速下降,就推过来制氧机这位“写作助理”,帮忙充电。
他写作还有一个怪习惯,就是一定要用笔写在铁西区文联自行印制的稿纸背面。面对被现代写作人冷落的书写原材料,商国华却心心念念、情有独钟,就是这些被淘汰的稿纸,曾陪着他发表了第一篇处女作《老了》,陪他连续三届荣登辽宁文学奖,共同品尝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戏剧奖。时间已让这些沉默的稿纸,成为了他心灵上独一无二的朋友。他的心事,他的无奈,他的兴奋,近水楼台的它们享用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稿纸正面的方字格,约束了他放飞的思想,索性翻过来,让浪漫的思绪在背面无限地蓄根、生长、蔓延、繁殖、结果。
为了写《锻造“中国芯”》,商国华曾对65人进行现场采访。面对大量的访谈资料,商国华找到现任教育局长,加上他原来的铁杆粉丝们,请他们帮忙把录音笔里的声音,用电脑转换成文字,再捋顺打印出来。这样,商国华在写作中取舍起这些第一手资料就便捷多了。商国华对这些朋友充满了感激。自己何德何能,在商海大潮洪波涌起的当今社会,让这些人边照顾孙辈、父母,边熬夜为自己服务?
当他带着这些询问感谢他们的时候,他们却借机说出了心里话:我们基本上都是生活在铁西区半辈子的人,过去是何等的荣耀?就连谈恋爱,都比其他地区分数高。可前30年的辉煌,反倒折射了中间10多年的落差,大批下岗浪潮,让一个个家族,整个铁西区域,甚至整个东北,犹如盛夏时节毫无预兆地遭遇了寒霜。沈阳鼓风集团能有今天,是民族的骄傲,您把这些身边的英雄写出来,给社会树立了榜样。我们不仅是帮您,更是帮社会做点事。争取看到铁西成为中国的鲁尔、硅谷。商国华听着听着,背过脸去。他不知该怎样回答。
也就在这时候,一位老师冷不防,一把举起了商国华的左胳膊肘,他来不及躲闪,周围人一下子看蒙了。谁也没有想到,这只看着结结实实的胳膊,胳膊肘却是猩红色焦糊状。这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由于过度激动,说的有些断断续续:“就凭这只,这只胳膊肘。”
原来,几十年的写作,几百万字一笔一笔的手书,且不含修改、删掉的文字。左臂常拄桌面的胳膊肘,磨破了一层又一层皮,往往还没等破损的新肉长好,第二天再拄10多个小时,冒着血渍的胳膊常常把写字台染红了一片,有时甚至蹭到写作的稿纸上。家人发现偶尔会给他贴上两片创可贴,有时创可贴面积不够大,就找来风湿膏替代。可经不住他每天蹭来蹭去的磨,没几天就又伤痕累累。因熬夜写作血糖高,血液循环缓慢,周而复始就结成了这暗红色写作遗痕——焦糊状胳膊肘。
商国华就是用这样的胳膊,利用晚间或休息日的夹缝时间,创作出了诗集《飞虹》《失衡》,小说《师道弯弯》《我们走在大路上》,剧本《大路上》,报告文学《钢铁作证》《锻造中国芯》等13部力作。
文学辽军中的老将黄忠
研讨会后,商国华陀螺般地转到下一部剧本的桥段,这是一部描写他所在部队在吉林省延吉、安图地区,与当地朝鲜族老百姓人情、民情鱼水交融的故事。今年是他入伍50周年,弹指间半个世纪已经滑过,当年一群南腔北调战友的声音,频率越来越高地敲击即将跨入古稀之年的他的耳鼓,房东阿玛尼与她的小女儿,雪夜里抱着柴草为战士烧炕的画面,越来越清晰地走入他的梦境,有时清晨醒来,枕巾都是湿的。他要写一部剧本,献给2022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
商国华为人刚强、硬汉、甚至有些霸气的表面,背后的情感却是极其柔弱的。当他看到一个下岗老人,夜晚在漫天大雪中蹲在路边,用冻裂的双手维修电动车时,在医院碰到一位耄耋劳模,因病痛只能用眼神与他交流时,回想军旅生涯结束时战友们难舍难分的情景时,都会让他在知心朋友面前泪眼模糊。朋友们不仅被他的纯真打动,被他拼出来的一部部作品主人公打动,更为他这份丝丝体恤普通百姓的情怀而感动。
就在《锻造“中国芯”》研讨会当天,沈阳军旅之声艺术团的记者问他:“您即将跨入古稀之年,好多同龄作家已进入休闲写作模式,那么您打算写到什么时候收笔?”商国华一脸激情:“我27岁复员脱下军装时就告诫自己,军装可以脱,军人本色永远不能丢,军旅生涯给予我的教育就是:踏踏实实把每一件事做好。所以,我依然是一名拿笔的战士,这支笔托着我人生精神的信念,只要信念在,手中的这支笔就将冲锋不止。”
正如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滕贞甫评价的那样:“商国华的写作是紧密贴近时代,感受时代脉搏的具体体现。商国华还是文学辽军中的老将黄忠,近年来可谓老当益壮,斩获颇丰。从《我们走在大路上》《师道弯弯》,到这部《锻造“中国芯”》,商国华用一部部厚重扎实的著作,显示了自己的实力,丰富了文学辽军的成果,为年轻一代作家做出了表率。”
在《锻造“中国芯”》结尾处,商国华写到:如果我们把中国大工业,比作一架托起轻重工业的天平,沈鼓无疑就是天平上一枚重重的砝码了。面对我采访的著名作家商国华,我同样想:如果把中国工业报告文学,比作一架托起轻重文学的天平,那么这部《锻造“中国芯”》,也可以称得为天平上一枚重重的砝码。
2022年仲夏,这位被辽宁作协滕贞甫主席称为谱写东北工业文学的“老将黄忠”,再次披挂上阵,不虚神箭手之誉,推出了又一部精准反映沈鼓集团的长篇报告文学《国家砝码》。因作品反映强烈,被评为2023年第十一届辽宁文学奖。并被称为为新时期的“草明”。商国华来不及享受这份盛誉带来的幸福,快马加鞭,2024年2月记述沈阳70多年为共和国工业奠基的报告文学《奠基路上》将由沈阳出版社出版。谁能想到如此多产质优,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东北工业写作的苦行僧,是一位因常年写作而心脏支架的古稀老人呢?
面对商国华近年来以沈阳鼓风机集团为创作基地,连续出版长篇报告文学《锻造中国芯》《国家砝码》和即将问世的《奠基路上》,迎来掌声和鲜花的背后,难免有人背后犯嘀咕:古稀之年的老商,为了写沈鼓心脏都支架了,拼到劲头上氧气瓶上阵,这么玩命是不是有什么利益在支撑?面对揣测商国华把手里的烟头往大号烟灰缸里一拧,笑着说:“还真让他们这些推理人才揣对了,沈鼓的宣传部门看我这老头一个人、一个事、一段历史去采访、查证,深一脚浅一脚地实在太辛苦,还真提议过给我点补助。”他直直腰,双手抱胸:“我说:“打住。好意心领了,补助绝对不会收一分钱。我写沈鼓集团,更是写沈阳的工业在东北振兴中敢啃硬骨头,攻克自我核心技术,勇于攀登世界压缩机高峰的气魄。你们涌现出这么多先进事迹,给我提供这么好的素材,是我写作的富矿。我应该感谢你们还来不及呢。”说完,仰起头,商式膛音的大笑让写字台上的底稿都舞动起来。
就在我这篇传记即将收尾的时候,传来新的喜讯:中国作家协会2024年1月4日在沈阳召开开年盛会,每个省只能选出一名代表参会,鉴于商国华多年来对辽宁文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突出贡献,享受了这份殊荣。这无疑是电影界奥斯卡的终身成就奖。
2024年的春节即将来临,商国华在龙抬头的喜庆气氛里,将迎来自己的心血之作《奠基路上》,它是对自己多年专注工业文学创作的一份超重量级别的答卷。被专业媒体人认定为一部沈阳70多年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史奠基里程碑的文字纪录片。
商国华写工业文学的笔已驶入“复兴号”轨道,期待这位文学辽军的老将黄忠以“雄声如虎吼,骏马似龙飞”般威武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