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每年的1月16日是我们这个特殊的群体铭记心中的日子,这一天是我们从青岛市走向农村的日子,是我们从一个城市青年变成农民的日子,是我们走向社会、诠释人生的日子。

2024年1月16日,是纪念我们上山下乡五十五周年的日子。回想五十五年前的那些日子,记忆犹新,铭记在心。

1968年12月20日,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发出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收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全国各地闻风而动,父母所在单位、街道办事处都在统计每个家庭有多少子女符合上山下乡的条件,动员工作落实到户、到人。

记得那时我家所在街道干部、“大妈”,天天上门动员,到家以后坐在炕头上一坐就是一天,不厌其烦地反复做工作,逐一落实,不漏一户。看着卧病在床的母亲陪着街道办事处派来做工作的“大妈”,想想比我小几岁的弟弟、妹妹们,我不下乡谁下乡,我不种地谁种地。

我将家里的户口本偷出来,主动地到街道办事处报上名:我要上山下乡。待母亲得知这一消息时,已经没有商量的余地啦。尽管父母觉得我年龄还小,又是一个女孩子,确实舍不得。但转念一想,家里还有三个子女正在读书、待业,总得一个一个得服从安排吧。先解决一个再说吧,总比在家吃闲饭强。

随即就是办理户口转移,领取国家按政策给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配给的生活必须品。集体乘车到达我们走向社会的第一站:山东莱阳县羊郡公社滩港大队,从那一天我就成了一名真正的农村户口的村民了,开始了我的新开端。

一切都是新的,新地方(滩港村)、新面孔(村民们)、新的居住环境(知青小院,小屋)、新的劳动方式(种地)、一切从零开始,靠自己去打开新的生活局面,面对新的未来。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向农民学习农活技术、技能。进村半年后,村领导又安排我去村卫生室向村医(王新书,一位很值得尊敬的退伍老兵,他是我从事卫生工作的第一位老师)学习基本卫生知识,做一些社会卫生工作,白天上山种地,晚饭后则与王老师到农户家中送医送药、宣传卫生防疫知识。

我生活的地方虽然离青岛市里只有100多里路,但交通不便,乘坐长途汽车,下车后还要步行10余里路,方能到村。回家看望父母也只能是在梦里啦。记得有一次父亲去看望我就是骑着自行车往返的,看到父亲疲累的的样子,既心疼,又高兴,总算看到家人了。那时通讯不方便,只能靠书信向父母及家人报平安,一封信在路上也要走好几天。那时只有一个信念:好好干,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村知识青年。就这样在滩港村一直干到1971年秋天。

在1971年9月的一天,我接到了一份通知,让我到莱阳县卫生局报到,接到通知后,交接了部分工作(村卫生室),告别了滩港村的父老乡亲,告别了当初一起进村的青岛姐妹们。我持大队办公室出具的证明到羊郡公社办理户口迁移手续,进城到卫生局报到。

在卫生局办完手续后,安排我到祿格庄公社卫生院报到,我又从一名农民变成了非农业户口的医务工作者。那时卫生院离公路还有五里地,公社领导看着我一个人带着行李不方便,便派了一辆小型拖拉机把我送到了新的工作单位:莱阳县祿格庄卫生院。

具体的安排是:妇幼保健。那时只有这个科室,没有带教老师。记得我的第一个带教老师是当地驻军医院(解放军第一四五医院)下乡支援基层卫生工作的马军医。在她的悉心指导教导下,亲自无私的带教中,我逐渐学得了基层卫生机构妇幼保健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经过培训、学习,自学实践,逐步胜任本职工作,下乡送医送药为贫下中农服务,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卫生院只有办公地点,无住宿地方,那时我们都是住在医院租赁的民房中,受到了房东大娘无微不至的关怀,也因此与房东家几代人结下了深厚友谊,不解的情缘,至今仍像亲人一样联系着,走动着 。后来,医院搬到了新院址:即现在的吕格庄卫生院。

从1971年9月到1987年1月,我一直在吕格庄卫生院从事妇幼保健工作,成长为一名妇产科医生,能够独立诊断治疗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妇科接生、计划生育等等工作都要做,在基层卫生院就是这样,不像大医院分工那么细致。

1987年1月,我调动工作到河洛公社卫生院,夫妻俩工作单位不在一起,两头跑了8年多。虽说调动后我们两个单位仍相距十几里路,总算到了县城周边了。那时,交通不便,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不管是下乡工作、培训学习、开会,自行车就是我们的“宝马”。

从那时开始,我经历了卫生院的行政管理权限下放,自收自支,创收自养,它同时也锻炼了我在工作上的,组织能力、业务行政管理能力。提升了境界,开拓了视野,把工作做好、做实。实现了从下乡开始的一个梦想,光荣的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职务晋升为副院长,职称晋升为主治医生。

我从一个扎着小辫子到农村落户的知识青年历经几十年,变成了一位能够为社会服务,为人民解除病痛的医生。从一个海边城市人变成了一个县级市的永久市民,把这里当做第二故乡,一路走来,遇到了很多贵人相助,虽经坎坷,但幸福感更是满满的。

昨天的聚会,我油然生情、有感而发。突然感到当年我们意气风发的离开父母独自闯天下,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虽已白发鬓鬓,但仍精神焕发的活着;虽经疫情的考验,但仍能健康的展示着当年知青的风采;同学们虽然不能常相见,但依然心心相印、 牵挂着、 彼此关心着;我们相约2029年1月16日这一天,我们上山下乡60年,

我们再相见。我们相约开心的活到100年。

岁月留痕,青春无悔。这就是知识青年的胸怀、情怀。


知青 薛玉芬  整理 刘茂泉

二〇二四年一月十七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