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悠悠,沧海桑田。我们的城市或许容颜已改,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如繁花四季,生生不息。山川之变迁、草木之枯荣,在他们口中吟咏传诵,代代相沿。他们缔造并留下的传说,是一方水土的真切画像,又因融入百姓情感、纯朴道德和民众信仰,而生动多姿、历久弥新。

  扬州自古河山灵秀,风物繁华。相伴而生的民间传说也茂如春草,繁若星辰。它们是扬州历史的有力补充,是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远古的力量

  扬州不是一个多山的城市。其东南部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是长江冲积平原。只在西北部有丘峦起伏,即为蜀冈。它是江淮丘陵的余脉,西去一直伸入安徽,连接大别山,东行沿仪征青山、胥浦、曹山,到邗江七里甸、司徒庙、扬州平山堂、观音山,再到江都仙女庙、马桥、砖桥,直至南通海安逐渐消失。

  在这逶迤延伸的丘峦上,诞生了许多传说。仪征市刘集镇境内的盘古山,相传在天地未开的远古时代,世界浑浊得像一个大鸡蛋。盘古在这个“鸡蛋”中酣睡18000年后醒来,发现周围一团黑暗,勃然大怒,拔下一颗牙齿,变成威力巨大的神斧,劈向四方,“鸡蛋”分为两半,上为天,下为地。为了不使天地重新合并,盘古继续施展法力,其身体长高一尺,天空就随之增高一尺。又经18000年,盘古变成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变得厚实无比。当初他斧头上的一块泥巴掉落在扬州西边,形成一座不大不小的山包,此即盘古山。山上还曾有盘古冢、盘古庙。

  其实,今天的人们都知道,盘古只是个虚构人物,在中国其他地方也有许多关于盘古的传说和遗迹。扬州先民是以这种方式,表达对伟大自然的尊重,以及对远古力量的崇敬。

 (捺山 网络图片)1.jpeg

  仪征谢集乡境内的捺山系苏中地区第二高峰。相传,愚公矢志不渝,移山不止,被感动的玉帝指派一个名叫夸娥雁的大力士,去替愚公把太行、王屋二山搬走。其间,挑山的担子摇摆晃动,畚箕里的小山掉到地上,便成捺山。山体两边高,中间凹,即为夸娥雁的儿子所捺。

  位于扬州东北、高邮湖西的神居山,被称为“淮南众山之母”“淮南第一山”,由1200万年前爆发的火山熔岩堆积而成。传说中华始祖尧出生在这里,其依据是古籍中称尧出生于“斗维之野”“三阿之南”“观于三河”“生于丹陵”。“斗维之野”是指天上二十八星宿中斗宿区划所对应的地面区域,即今天的吴地,包括扬州、高邮、宝应一带。“三阿”是指高邮西北,“三阿之南”即指现今高邮湖西菱塘至神居山一带。古代“三阿”地区确有一条古河道叫“三河”,经安徽入境注入高邮湖。“丹陵”可以理解为红色的丘陵地,而神居山由富含铁的玄武岩组成,底层土壤为红棕色。

  此外,民间还传说东晋宰相谢安在遭人排挤后,曾在神居山炼丹求仙。南齐亘公也曾在此山结庵修道,炼丹种药,并在服丹后得道成仙,“神居山”因此得名。他们用过的石臼、石井以及消遣的围棋棋盘至今保存。众多文士吟咏过此山的神韵,如清代顾宗泰在《神山爽气》一诗中写道:“清气朝来一何爽,神居之山足眺赏;层峦岂必蒿华高,境幽尽许扪萝上;青瑶古局说飞仙,丹成跨鹤升九天;何事楸枰遗片石,仙人一首也争先。”

  神居山因其神奇和美丽,被人们列为古“秦邮八景”之一。其他七景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文游古迹”在文游台,据传为北宋苏东坡与孙觉、秦观、王巩等诗酒唱和之地;“鹿女丹泉”在南石桥,相传白鹿在此生下鹿女,后驾鹤升天;“甓社珠光”谓高邮湖上曾有明珠,出没湖中十余年,居民行人常见之;“露筋晓月”在今江都露筋乡,传有烈女与嫂行经高邮郭外,天暮暑雨,蚊虫甚厉,嫂投宿于农舍,女坚不就,竟被蚊吮至筋露,死于舍外;“珠湖雪浪”指高邮湖波涛犹如堆雪;“邗沟烟柳”谓隋炀帝龙舟锦帆下江南故事;“耿庙神灯”说宋仁宗时通判耿德裕,弃官后隐于高邮,平日吃斋礼佛,禅座前灯明彻夜,成为湖上渔人的灯塔。

  秦始皇也曾到过神居山,相传,他在建立大秦帝国之后,仍想扩大疆土,便挥舞鞭子将那些不中用的大山统统赶下大海,把海填平,成为新的领地。当他途经神居山时,见这里山水秀丽,风光迷人,高兴得手舞足蹈。舞动的鞭子把神居山的山顶削成了好几块,其中七块落到扬州府西北三十五里处,便成了一座高二十余丈、方圆二里、七峰列如北斗的山。它与天上的北斗七星遥相呼应,显现出“天地合一”的奇观。山上树木葱茏,山顶有一井,水质甘甜,长年不竭,故名“甘泉井”,此山亦得名“甘泉山”。


  风云的回响

  自古以来,扬州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而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必争之地,许多重大事件在这里上演,历史风云在这里激荡。

  扼江、淮之襟要的仪征,境内水网纵横,其中的胥浦河相传由春秋时期伍子胥而得名。当时,楚国太傅伍奢遭人陷害,与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次子伍子胥为躲避追捕,离家向东逃跑。至仪征境内,却被一条大河挡住去路,幸获浣纱女和渔丈人帮助,得以渡江投奔吴国,并助吴王阖闾打败楚国,为父兄报仇雪恨。后人为纪念他们,便把这条河叫做胥浦河,该地叫做胥浦,并建了子胥祠和浣纱女、渔丈人庙。

  仪征南临长江,相传公元1134年,金兵欲由此渡江南下,宋将韩世忠带兵坚守于仪征灵萱。当时,金兵均为铁骑,马披铁鞍,人穿铁甲,刀枪不入。韩世忠为破金军,兵分五路埋伏,不准燃炊树旗。并让士兵逢人就说,将撤到江南,不与铁骑军交战。金兵奸细听信后,向金兀术报告。金兀术登高察看,发现灵萱地界果真偃旗息鼓,便信以为真,派铁骑军偷袭宋营。哪知刚进宋营,韩世忠五路兵将便全部出动,其中一路士兵手持长柄斧头,专砍铁骑军的马腿。金兵立刻溃退,宋军一直追到淮河,金兵被淹死、杀死、踏死者不计其数。此役大获全胜,从此灵萱改名大仪,以示纪念。

(仪征市博物馆收藏的“伍大夫仗剑渡”残碑  网络图片)2.jpg

  明代,从仪征青山到内江口(今十二圩)一段江面上,逐渐现出一些小洲,如龙袍洲、玉带洲、纱帽洲等。关于这些地名的由来,当地百姓传称,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在亳州称帝的“小明王”韩林儿决定投靠朱元璋。朱元璋命部将廖永忠迎接韩林儿进京师,当船行至瓜洲地段,突遇大风,将船刮翻,韩林儿被淹死。他的玉带沉入江底长出一个洲,此即玉带洲。龙袍随江水飘至江边,也长出一个洲,人唤龙袍洲。纱帽随风吹到扬子津之东长出一个洲,人们就叫它是纱帽洲。

  扬州甘泉山相传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命运转折之地。公元8年,王莽终结西汉,篡立新朝。年仅七岁的汉室之后刘秀遭王莽追杀,逃至扬州甘泉山,被大军四面包围。正当他走投无路之时,忽见前面一座破庙,便一头钻了进去。庙里空空如也,里面全是蜘蛛网。可当他穿过去之后,被冲破的蜘蛛网立刻重新缝合。追兵来到庙前,发现蜘蛛网结得密密麻麻,没有人进过的迹象,遂向王莽报告,刘秀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后来刘秀做了皇帝,感念这个破庙曾经救过他的性命,下令重修此庙,并赐名“救生寺”。

  宋代杨门女将穆桂英,传称出生于高邮神居山下的乔庄,山脚下至今还有穆桂英的遛山沟、栓马桩、操兵坝、上马台等遗存。到了明代,山下人烟深处,又出了一个风云人物吴三桂。当地流传着很多少年吴三桂的故事,那里的吴氏家族至今悬挂他戴盔甲、着戎装、佩宝剑的彩色画像。


  民智的华彩

  自然是令人尊重的,但今天的扬州与2500年前已是容殊貌异,它变得更加风姿绰约,更加芳华内蕴。这是一代代民众用智慧和双手,在改造和美化着它。其中的传说,已和这方土地水乳交融,互为增色。

  在扬州市区驼岭巷,有一株岁逾千年的古槐树,至今郁郁苍苍,枝叶虬劲。它是成语“南柯一梦”的发源地。相传,唐代扬州有个叫淳于棼的人,嗜酒任性,浑噩度日。一日,其醉倒于宅南大槐树下,梦见自己被招为槐安国驸马,任南柯太守二十年,享尽荣华富贵。后盛极而衰,被遣返故里。伤痛之际,猛然惊醒,发现槐树下蚁穴积土形状与梦中城郭台殿相符,顿感人生虚幻,遂潜心入道。该故事流传久远,妇孺皆知。“南柯先生”彻悟之后的不慕虚荣、恬淡儒雅,成为扬州人骨子里的品格。

  位于扬州市区东北、邗沟和古运河交汇的北岸,有一道坝叫“黄金坝”。古时这里常有水患,百姓决定建坝拦水,但此地泥土为长江泥沙冲积而来,强度不够。而江边生长的芦柴,长老后很硬,又是黄色的,就像一根根黄金一样。将它扎紧后,外面糊上泥土,抵挡洪水十分有效。坝建成后,便称黄金坝。

      (南柯古槐  网络图片)3.jpg

  隋末唐初,汹涌澎湃的广陵潮渐次东退,逐步成陆的沙滩已成绿洲。绿洲将长江一分为二,洲南为长江主航道,洲北为夹江支流。夹江岸边地势低洼,潮面高于地面,先民虽筑堤挡水,但仍受洪灾袭扰,只能日日祈求上苍护佑。传说慈航道人怜悯滩民疾苦,摘下发簪化作彩云托梦下凡。村落长者梦见天边飘来一片祥云,如舟徐徐降落,船上农舍整齐,阡陌纵横,气象万千,醒来顿有所悟,带领村民按梦中大船形状挑筑庄台。庄台东西长一千余米,两端稍窄,中间最宽达一百三十米,仿船舶格局分前、中、后三舱,有形象的桅杆、帆樯、锚墩、锚链。整个村庄前河后港,犹如巨舟浮水,故称“船村”。

  扬州是一座水城,河湖星罗棋布,其中,瘦西湖的名气尤为响亮。它位于扬州西北郊,本名保障河,系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濠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清乾隆年间成为楼台掩映、花木扶疏的著名风景区。因河道细长曲折,诗人汪沆写下“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诗句,“瘦西湖”由此得名。伴随其形成、发展和帝王名人的巡游,衍生出许多有趣故事。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扬州,扬州的官员和商人向其大献殷勤。有太监对扬州盐商说,皇上来扬州要在吹台钓鱼,如在湖对岸建一座喇嘛塔,使那里的景致像京城里的北海,那就美了。可是建塔谈何容易!盐商们急中生智,连夜用盐包堆砌。次日一早,皇上发现湖边俨然矗立着一座白塔,不禁赞叹:人说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皇帝走后,盐商在假白塔原址兴建了一座真白塔。

  瘦西湖中有一座小岛,名曰“小金山”。入山门后有一组建筑叫做关帝殿。相传当年为了能让乾隆皇帝直接从瘦西湖乘船去平山堂,由巡盐御史主持新开了一段莲花埂河。盐商程志铨奉命在湖中堆土为山,屡堆屡塌,三年都没堆成。一日在睡梦中,看见关羽正在带领士兵打梅花桩,即将木桩几个一组打在河心,然后堆土即可不塌。梦醒之后,他立即仿效此法,十天后终于堆成。为了感谢关帝显灵保佑,他就建了这座关帝殿。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