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缤纷的2023年里,我身边发生了许多趣事,有的忘到脑后去了,有的模糊,但有一件事却忘不了,它就像在我记忆里生了根,并越来越茁壮。
这与银河悦读网《百面战旗红》《烽火战旗扬》有关,同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有关。
我们知道,在长征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等正义之战中,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战场,为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由他们谱写的英雄赞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他们用热血和生命锻造的伟大民族精神,深深地烙上了鲜明的中国印记。如今,经历战争的老兵大多数已离开人世,少数幸存下来的人也步入鲐背之年。有资料统计,到2023年3月底,参加长征的红军还有14人,参加抗战的老兵不足4000人,解放战争280万人,占全国总人数的百分之零点零零二,所剩无几。
为了让华夏子孙铭记历史不忘英雄,为了使后代子孙继承革命的光荣传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银河悦读中文网开启了全网参加的《百面战旗红》《烽火战旗扬》的写作工作。这是由叶征教授策划,罗援将军挂帅,李玲董事长召集的大型史料书籍,截至目前,所有文章已经相继完成,纸质版书籍也将公开面世。
作为银河悦读的一员,我有幸参加了书籍中两篇文章的采访撰稿工作。为更好地挖掘和还原“钢铁营”和“青州连”真实的战斗场景,2023年,我转战多地,行程数千里,拜访了三位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兵,采访时,他(她)们对祖国的爱、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时时感动着我,至今难忘。
青沧英雄:王玉贵。
王玉贵是我采访的第一人,2023年4月初,为圆满完成“铜铁营”创作任务,为寻找更多第一手珍贵史料,经多方联系,我乘高铁转汽车行程两千里,上安州下沧州,寻找清风店战役、青沧战役烈士陵园遗址,专程采访参加过青沧战役的老兵王玉贵老人。那天,在发小高引导下,在沧州干休所家中,我见到了已93岁高龄的王玉贵老人,他是参加过青沧战役仍健在的为数不多的老战士之一。老人年事已高,耳朵也有些背,听不清我说什么,他的大儿子临时当起了“翻译”。当老人得知我的目的后,马上打开了话匣子,向我们滔滔不绝讲述了青沧战役的精彩战斗。那时他是渤海一分区的年轻战士,只有18岁,对敌人恨之入骨:“消灭刘佩忱、解放沧州,是我们这些地方战士日夜盼望的事情,这一天终于来了!”青沧战役中,他参加了解放捷地、解放沧县城两次战斗。听着老人的讲述,我仿佛看到那个冲锋陷阵的18岁小战士。在老人床前,我看到一张挂在墙上的戎装照片。见我关注照片,他大儿子解释说:这是青沧战役胜利后拍下的。青沧战役胜利后,父亲高兴的几夜没合眼,为了永远记住这个光辉的日子,他身着军装在沧州城内一家照相馆里拍下这第一张戎装照片。
照片上的老人身着军装,目光炯炯,眉宇间流露出“青沧之战必胜”的自信。
女英雄胡顺是我结识的第二人,认识她的人都称她“胡妈妈”,过去我曾见过一面,但没有长谈。2023年5月上旬,银河悦读网组织了“红色之旅延安行”,我再次见到90岁的“胡妈妈”。老人家精神矍铄身体硬朗,跟我们这群50后、60后70后一起登上宝塔山,漫步大枣园,游览乾坤湾,延安行的每一站都留下她的足迹,她与文友一起完成了红色之旅的全部行程。文友称赞说,“胡妈妈”是银河悦读传播红色基因最好的宣传员,战斗员!看着她充沛的精力,轻盈的行走,自如的谈吐,我被深深感动了,也有了想更多了解的欲望。
1949年5月,15岁的“胡妈妈”与众多同学一起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干校文工队,因担心父母阻拦,她将名字改为胡顺,并跟随部队进军大西南。朝鲜战争爆发后,“胡妈妈”所在的12军于1951年3月列编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隶属志愿军第3兵团。她又随部队由重庆北碚乘坐军列,经过几昼夜不停地行进,于当年3月20日到达辽宁省辛集。3月24日晚8时30分,在夜色掩护下,她随文工团从宽甸河口过江进入朝鲜。在风雪严寒中踏冰卧雪徒步行军,经过18天艰苦的夜行军,部队按时到达志愿军总部指定的前线区域谷山。当时在12军军部文工团的她和另外2位女兵,在战斗严重减员,战场形势最紧张、最艰难时刻被充实到31师91团,在血与火的上甘岭战场抢救伤员、传达命令、运送弹药食品,随部队血战了炼狱般的25个昼夜,一直坚守到最后赢得胜利。
这次相逢,我还意外得知她丈夫田子夫也是抗美援朝志愿军。田子夫是第二批入朝,他先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金城阻击战、上甘岭战役和朝鲜东海岸反敌人两栖登陆等战备工作。夫妻相识于朝鲜,为后人共同演绎了一场夫妻“打败美国野心狼”的好戏!
援朝英雄:汤远必
我结织的第三人叫汤远必。今年8月27日,我和夫人在宿迁泗阳,登门拜访了夫人发小的父亲汤远必。
那天,在泗阳星宇小区家中见到他,这位93岁高龄的老兵,七十年前在硝烟弥漫的岁月里出生入死、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如今虽然两鬓早已斑白,但声音却依旧洪亮;虽然老人耳朵有点背,需借助助听器与人交谈, 但他思维敏捷,说话条理清晰。谈话间,他始终腰板挺拔,侃侃而谈,眉宇间自有一股军人的英武之气。
汤叔叔当年参加过抗美援朝,曾随20军入朝作战,而且亲身经历了长津湖战役。
据老人回忆:他随部队10月赶到朝鲜。当时环境恶劣,漫天大雪,天寒地冻。部队被敌人切断供给,战士们没有棉鞋棉衣御寒,吃的是一口炒面一口雪。(左三是汤远必叔叔) 当时,他是某连通信员。长津湖之战打响后,连长命令他去传达指令,通知一排长带人炸毁大桥。他冒着炮火向一排阵地靠近,左臂不幸被弹片划伤,但他顾不上自己的伤情,终于找到了一排长,此时,一排长受了重伤,满嘴鲜血,不能说话,他用手指了一个方向。汤远必领会了一排长的意思,他又跑了十来分钟找到一排副排长,随后,马上传达了指令:连长指示你带人炸毁大桥!副排长听后,带人飞奔而去。不久,几声巨响传来,大桥被炸毁了,敌人的退路被切断了。
战斗中,他猫着腰,在雪地中多次往返营、连、排的阵地之间。军鞋湿透了,脚冻麻了,脚和鞋像被胶水胶住一样,他全然不顾,完成了上传下达的任务。天一亮,敌机一阵狂轰滥炸,他的左膝负了轻伤,但他轻伤不下火线,战斗结束后,满目疮痍,双方伤亡惨重。他和战友们打扫战场,发现自己的连长趴在一块石头上牺牲了。他用雪水洗净连长脸上的血污,同战友携手挖了一个大坑掩埋了连长。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战士凭顽强的战斗作风和英勇献身的精神,用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最终给予美王牌部队陆战1师以沉重打击,共歼美、英、韩部队13916人。
2023年间,我结识的三位共和国老兵,虽说性格不同、性别不同,参加的战斗经历不同,但他们爱国为国拼搏的战斗胸怀是相同的。他们的骨气、勇气,永远是中华民族传承的民族精神,让我肃然起敬!
如今,这三位战争的幸存者,与其他所有幸存老兵一样,是祖国的宝贵精神财富。因为,正是这群有坚定政治信仰的军人,才能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当年他们奋不顾身,英勇战斗的光辉形象,让后人难以忘怀,每当想起他们,敬仰之情由然而生。我深深的感悟,三位老前辈和他们的战友一样,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崇高精神值得我永远赞颂和铭记,愿他们的英雄形象和光辉历史永存,与日月同辉!
50后、60后、70后做为共和国接班人的中坚力量,有责任有义务把英烈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事迹传承发扬下去,让80后、90的、00后追思先人,缅怀英雄,更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从而继承先烈遗志,铭记历史使命!这是对先烈们最好的敬意和缅怀。所以说,银河悦读网组织编篡两部大型史料文献,是弘扬正气,传承红色基因,激励后人继承光荣传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必须大力宣传,这正是我写“难忘2023”征文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