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闰六月,李大武出生在安徽省全椒县西王乡大谢村。

  李大武从小就有主意,最初表现在读书这件事上。八岁时,父母让他去上私塾,他死活不愿意去,理由是他见过私塾老先生拿板子打人,打得孩子哭爹叫妈。父亲在外干活,母亲管不了他,二婶厉害,硬抱他去学堂。他手挠脚踢,把二婶梳得整整齐齐的圆髻扯散了。二婶放下他整理发髻,他乘机逃走。二婶告诉他母亲,这孩子调皮倔强,有主见,不能放任他这样玩,还得要上学。“我不呆家里了,让你们送我上学哈!”八岁的李大武拿定主意,一股劲跑到外地亲戚家去放牛,说好一年给他八斗米,算是工酬。父母无奈,只能应允。

  1944年8月,天热得要冒火,新四军征兵宣传如火如荼,全椒县各地青年奔走相告,踊跃参军,保家卫国的激昂情绪像燎原之火迅速点亮了14岁李大武的心。他打定主意去当兵,打鬼子,打汉奸,干大事。在孤山乡杨家圩子集合那天,带兵领导在台前喊:“李大武,李大武。”

  “到!到!”齐刷刷的人群中,就听见脆亮亮的应答声,却看不见人站在那里。

  “李大武,站到台前来。”只见一个眉眼清秀,身形精瘦的大男孩从人群里跑出来。待站定,他踮着脚挺着胸膛,两眼含笑热切地盯着台前的领导。

  “你就是李大武?今年多大了?”

  “十五岁。”他谎报一岁。

  “十五岁,个子是不高。”

  “看我个子不高,但我两条腿跑得可快了,我可以给你们送信,还不被鬼子发现。”李大武急了。

  “识字吗?”领导又问。这句话问得李大武心虚,他低下头,沮丧地说不识字。“但我可以边打仗边学认字。”李大武又说:“而且,你看看他们都跟我一样,没几个识字的。他们能当兵打鬼子,我就能当兵打鬼子。”李大武回头指着身后。台前台后人都被他给逗笑了,带兵的领导夸他真是个机灵鬼。

  1945年2月,经过半年集训后的李大武正式入编罗炳辉的麾下,成为新四军二师四旅一名通信兵。


  二

  1985年7月,与战友分别了三十五年的李大武收到一封信。

  “大武吾兄:

  数十年未见,书信往来鲜少,各自情况无法知晓,每每遇老战友叙昔年战斗岁月,首先都谈到您,这说明您在战友心目中的位置何等深刻……”信是战友范锐和杨德写来的,两人在信里叙说了战友久别怀念之情,表达了希望与他相聚的迫切愿望。信后附诗一首《赠战友》:                

  涉江跨湖发鲁山/弹指已逾四十年/他年少君沙场志/今昔皓首念浦山/东隅早失桑榆残/西山夕阳近垂边/恰得儿孙朝夕伴/敢不满志度晚年。

  战友:范锐,杨德

  乙丑年六月,哈市松花江畔

  在诗中,两位战友回首战时峥嵘岁月,永不能忘那历经战火淬炼的热血青春和生死友谊。依旧记得当年伟大的保家卫国解放旧国的大志向,多少次,在梦里又见浦山旧日,多少次又听枪炮响,如今我们已经儿孙满堂,鬓见白发,却依旧记得戍守家乡的豪壮。如今山河好岁月美,怎敢不踌躇满志度今宵!

  李大武拿着战友的信,读着战友的诗,一时惊喜交加心潮澎湃,那久远的战争岁月一幕幕浮上心头。思吟良久,李大武铺纸提笔写下诗篇《和战友》:攀山涉水出沂蒙/一唱雄鸡东方红/回首风霜四十载/沙场少儿情谊中/冬去春来阳光灿/寥廓江天终一统/儿孙自有儿孙志/我伊笑语升九重。

  1985年7月19日

  那一年,从沂蒙海一样的大山里走出来,东方太阳正巍然腾起,回想这四十年,哪里能忘记少儿时军中的战友情?那战斗的艰辛与欢喜,如同冬天过去春天来临,我们伟大的祖国终于得以解放统一。如今,我们的子孙有了新的志向,建设祖国也荣光,我们当能含笑迈向我们的未来之路。

  李大武对战友的书信爱如珍宝,他一遍遍地读他们的诗,往日的炮火一次次在梦中将他唤醒。七天后,他又写了一首《永驻留》,以叙说那短暂却隽永,让他魂牵梦绕的战争岁月:王朝不倒硝烟浓/东线重点站山东/美姑少男沙场勇/艰辛与共相关重/攻战那及鸟枝语/眼角眉梢嗔而琼/颂歌圣战大反攻/未酬白头永驻留。

  诗歌记载了参军岁月中,无论前方多么艰险,革命战士都勇敢冲过去。为解放事业,战士们冲破山东防线,抛开儿女情长,勇战沙场,把爱情、青春、热血、理想、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自己的革命事业。

  数十载沧桑岁月,午夜炮声隆隆,响彻梦中,忆少年艰辛,叹壮志凌云江山多娇,为国为民,曾经儿郎多折腰。李大武自收到战友来信后,沉淀在心底的硝烟往事,一次次涌上心头,让他彻夜难眠。


  

  1944年8月,新兵李大武随军驻扎在滁州黑狼庙附近的长塘埂上。集训第一天,教导员就给新兵们宣讲1941年,新四军二师五旅十三团以寡敌众,誓死守卫黑狼庙的激烈战斗历史,要战士们继承十三团英勇奋斗顽强抗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黑狼庙是新四军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太平集、藕塘的南大门,守卫黑狼庙,就是守卫根据地。黑狼庙守卫战精神激励了李大武,他暗暗发誓,要成为一名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战士。

  新兵连的主要任务是集训,一边训练枪法搏击,一边配合部队打日本鬼子,与国民党和敌伪军周旋,一边利用空闲时间教学识字。在部队,李大武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名字,他聪明勤奋不服输,不仅军事技能进步最快,半年内识得字也比别人多。每当看到指导员刘民读兵书写文章,他极为羡慕,并后悔儿时没有读私塾,继而渴望能多识字多学知识。1945年二月,李大武正式入编罗炳辉麾下,成为新四军二师四旅通信兵,旅长为梁从学,政委朱绍清。从此后,李大武跟着部队转战南北,历经生死。部队边打仗边学习,飞机轰炸时就隐蔽,国民党扑过来时就打仗,飞机一走,国民党一撤,指导员就插空教他们识字。识字没有笔,就在地上划。指导员忙时,就由有文化的战友教没文化的战友,互相学习和自学成为一种习惯。在战火的淬炼下,在指导员的教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李大武由一名目不识丁的少年成长为英勇无畏能文能武的革命战士。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对我军展开长达八个月的猛烈攻击,并计划以徐州为基地,逐渐向北打通津浦线,妄图彻底分割瓦解我解放区。我军扬长避短,后寻找机会,在津浦铁路中段与国民党展开狙击之战,阻击国民党军北进之敌。时年,中央指示,将新四军称号改为“人民解放军”。为了响应党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二师师部和四旅、五旅由罗炳辉师长率领,北上鲁南,与敌在津浦铁路中段作战。

  李大武跟着新四军二师四旅部队从安徽省来安县半塔出发,一路跋山涉水,迂回转战,出安徽,绕湖北,到山东,进沂蒙山区。作为通信兵,他一路勘察送信,并随部队沿途作战,保护部队机关干部人员向北挺近。从1944年至1950年,六年革命生涯里,李大武靠着一双脚走遍了安徽、湖北、山东、江苏的山山水水,期间经历的艰难险阻、生生死死,不可历数。两次执行任务与部队走失,两次跋山涉水半月有余寻找到部队,无数次与敌人当面交锋,无数次与炮弹擦肩而过……在战争中,他手指被弹片炸伤,随时面对死亡,长期饥餐不定连日无粮入腹,战后的胃病拖累……自己吃过的苦受过的伤,李大武都忘记了,却忘不了炊事老班长的死,忘记不了满地伤员的痛苦呻吟,忘不了两次寻到部队时的喜极而泣。

  1945年秋,李大武所在机关部队从安徽行至江苏省新沂县,目的地山东郯县。部队在过新沂火车站时,遭到国民党部队追击。初秋时的新沂火车站一马平川,身边没有任何能避挡的障碍物,李大武和战友们匍匐在铁道两边,集聚火力狙击追敌,以掩护机关人员快速跨过铁路,穿过平坦地带,进入连接新沂与郯县的马陵山。敌人被火力压制住,不敢狠命死追,双方在新沂火车站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打了两天,机关部队进入马陵山,犹如蛟龙入深渊,踪迹再难寻,狙击队员们才开始边打边撤退。等完全摆脱追兵时,李大武身边只剩下战友范锐和杨德。铁轨如长龙游向远方,子弹打光了,三人背着枪,沿着铁路走在秋阳笼罩的黄色大地上。一路并不能撒腿急追,路上遇见国民党残余部队和“还乡团”,三人或绕道,或隐藏。过了平川,前方是绵延60公里的马陵山,深秋时的马陵山犹如一批五彩的骏马,奔驰在新沂和郯城之间。一丛丛枫树在山里静静地燃烧,橙色黄色黛色的树将山岗渲染得多姿多彩。秋风飒飒,漫山的野菊金灿灿,点亮了李大武三人寻找队伍的道路。他们踩着荆棘和乱石,穿过密林,越过山坳,经过村庄,渴饮山泉,饥餐野果。食不饱腹,有时两日寻找不到食物,只靠着坚定的信念,朝向部队的方向追赶。火红的枫树燃烧在马陵山上,比枫叶更红的,是他们的革命信念。鞋子走烂了就赤脚走,衣服被树枝挂破了,衣不蔽体。杨德的手在攀爬山崖时跌断了,李大武替杨德包扎好后,与范锐一起扶着他,继续赶路。经历半个多月的穿山越岭,他们终于在郯城找到大部队。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个衣服破得挂成丝,打着赤脚,扛着光杆枪,满身疲惫,但个个都喜笑颜开。


  

  巍巍八百里是沂蒙,沂蒙山连着山、山套着山,放眼望去,千峰万壑云如海松如涛。“四塞之崮,舟车不通”的沂蒙山势进可攻退可守,最利于战斗。而比这更宝贵的,是革命老区最深厚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沂蒙山革命老区人民把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因为有了人民群众对军队的无私奉献,中国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1946年春,万物复苏草木葱绿,李大武跟随机关部队北上行至兰陵,在兰陵靠近滕县(今山东滕州)地界的密林里驻扎。部队要穿越滕县抵达费县,再深入沂蒙山区腹地抵达临沂,与大部队会师北上。然而,滕县和费县之间的那条公路却成了一条“生命火线”。国民党为了阻止我军北上,对这条公路全线加强了封锁,不仅沿途多处设置关卡,且在路口架起探照灯,在主要地段设置了障碍网,沿路轮班把守,以阻止我军过马路后在沂蒙腹地会师北上。敌众我寡,且机关部队军力不足,不能硬拼,只能先潜伏在老百姓家,再利用敌人防守漏洞穿越公路。寻找时间和地点上的突破点,每次能过多少人,能带多少东西,成为通信兵李大武和战友们的侦查任务。

  没有任何电子通讯设备,侦查全靠脑子和眼睛,送信也全靠两条腿一张嘴。李大武和同为全椒籍的战友金学校一起,在公路边蹲守两天两夜后,找到敌人巡逻的规律,迅速跑回部队送信。他们利用敌人巡逻守控间隙和盲区,送走一批同志;再继续勘察情况,白天守得严就晚上走,晚上守得严就在白天找机会,再送走一批同志。就这样前后断断续续送走了五批。前四次穿越公路很顺利,我军借着茂密的树林,背着战斗器械,从马路上鱼贯而过,一入费县界内丛林,个个如猛虎归山,再难追击。第五次穿越并不顺利,炊事班班长林长富在穿越中牺牲。那是午后,草木静止,敌人的巡逻车轰轰地开走,山石路上滕起的尘雾还未消散。战士们像蛰伏的豹子,从马路上飞奔而过。谁料敌人去而折返,几辆巡逻车又轰轰地开回来。战士们刚入丛林时,敌人的机枪就在路上哒哒地追着喷射。有人倒下又爬起来,继续往密林里钻。炊事班班长林长富背着行军锅走在最后,他在林木里腾挪奔跑,子弹射在大锅上,一个斜身,大锅挂住树枝,林长富被甩在地上。他爬起来继续跑,却晚了一步。敌人叫嚣着从车上蜂拥而下,子弹如雨点横扫在林长富身上,他倒在血泊里。目送战友过了马路的李大武返身回到滕县密林,正准备到兰陵驻军地寻找未撤离的战士,听到枪声响起,折身回来查看,老班长已经长眠在沂蒙山碧翠的树林里。李大武悲愤交集,发誓冒死也要将剩下的同志安全送过这道生命火线。李大武回到兰陵和费县,在部队驻扎过活动过的地方寻找战友。他询问见过部队的老乡,又在密林里找了两天,确认所有同志已经转移到费县后,他才潜伏在滕县马路边,寻到机会独自穿越火线,来到费县。大部队到了哪里,他不知道,他只知道沿着山道一路朝北,最后抵达临沂,在那里一定会找到队伍。寻找之途并不安全,地方有“还乡团”,也有国民党地方部队,只能迂回而过。李大武一路穿山越岭,在沂蒙的春色里寻找着部队的踪迹。一片片杏树花开荼蘼,李大武从杏树下匆匆而过。野油菜花灿烂地开在野草中,像一颗颗亮丽的星星,它们追撵着春天,追撵着李大武的身影,如同李大武追撵着部队的脚步。映山红初露红蕊,一路上牵绊着他的脚步。山路时续时断,李大武穿过山崖,穿过花海,穿过潺潺的溪水,穿过茂密的丛林,穿过冒着炊烟的村庄,在迂回中追赶,在追赶中贴近。沂蒙老区水拥着山,山护着水,犹如解放军保护着老区的人民,亦如老区的人民拥护着解放军。一路上,沂蒙山区里的老百姓看见李大武,就把他当亲人,饥了给他粮食,天黑了让他歇脚,天明时为他指路。经历十六天奔波寻找,李大武终于在沂蒙山腹地临沂找到了部队。

  找到部队,十六岁的李大武抱着指导员就哭了,流的是喜悦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指导员拍拍他的背,关切地问他有无受伤,详细地询问沿途所见所闻,表扬他不怕牺牲多次完成侦查任务和信息送达,夸他顾全同志,最后一个穿越火线,并独自寻找到部队,有顽强的革命毅力和革命精神。李大武归队后,部队召开了全军会议,总结了北上经验,并在此次大会上,授予李大武三等功奖章。奖章不大,半指细长的铁牌子,李大武随身携带,几十年后,在一次搬家中不小心遗失,后寻找不得,以此为憾。

  在临沂驻扎后,李大武到师部警卫连任警卫员,负责保护机关首长们安全。1946年,大部队进驻到枣庄南部峄县,准备继续北上。国民党把守运河,阻止大部队北行。为了突破敌人封锁线,为解放军北进打通战线,罗炳辉领导了枣庄战役,带病指挥,歼敌2万8千余人,俘虏4千人,继而抵达临沂。时年6月,罗炳辉因战事劳累,在山东临沂病逝。李大武护卫机关首长,参加了罗炳辉的追悼会,聆听了罗炳辉将军光辉而伟大的革命事迹。罗炳辉用毕生的经历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人生最快慰的是:真正勇敢地牺牲个人一切利益,最热忱努力地为民族独立、自由、解放而斗争。尤其要为劳动大众的解放和利益,以真理、正义、公道,为人类的幸福而斗争。”罗炳辉无私伟大的革命精神感染了李大武,亦影响着他此后人生。

  1946年后至淮海战役结束前,李大武参加了临沂保卫战、枣庄煤矿保卫战和其它无数个小战斗,在战斗中,李大武左手手指根被弹片击断,治疗后留下伸缩不便的后遗症。“都是小仗,一路走着打着,不值得说。”李大武说,自己吃的苦受的伤,与牺牲的同志,与少了腿脚的同志相比,更不值得说。李大武不说,但历史有见证。

  1947年7月25日,部队正式批准李大武为党员。


  

  从十四岁到二十岁,几万里雄关漫道真如铁,李大武依靠两脚,踏乱石,踩荆棘,食不饱腹,硬是跟随队伍,走出了一条路,一条追随信仰、追随初心、追随解放全中国劳苦大众的革命之路。

  2023年2月25日下午,春寒料峭中,阳光乍暖。94岁的李大武从收藏的盒子里小心地取出战友的信和诗,再一次细细抚摸,却不敢再展开观读,因时间久远和多次展读,那信上的折痕已经断裂,信纸亦变得薄如蝉翼。盒子里还有一个本子,上面是他写的诗和文章。他翻开本子,饱含深情地诵读写给战友的第三首诗《人生》:二七从戎南北征/二九飞渡百万兵/龙腾虎跃大上海/工人兄弟肩并肩/乌云压顶夜茫茫/悬崖攀登危危危/不畏艰难奔前程/狂风骤雨险险险。

  诗歌记载了自己十四岁从军后,一路跋山涉水,南征北战,直至十八岁,渡过长江,跟随大部队抵达上海。龙腾虎跃的大上海充满了希望,战士们与工人兄弟肩并肩,共建新上海,新征程新任务新战斗,再苦再难也不怕,放下枪杆子,拿起笔杆子,新世界新要求,艰难险阻依旧在。是勇士,就当有冲破乌云、勇攀高峰、不畏狂风暴雨、全力建设新世界的高远革命志向。

  李大武想起进驻上海时的雄心壮志,最后在上海却因为胃病而离开上海、最终离职回归家乡的往事,不由地感慨万千。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爆发,历时三个月的恶战,国民党在中原和华东战场上的精锐师团丧失殆尽,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被我军解放。李大武在部队进行集训学习,解放大军过江时,李大武编在华东野战南进总队第三大队,准备跟随部队南进渡江。后期,因为任务有变,李大武依旧留在机关部队,继续保护机关干部们顺利南下,接收解放城市。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打响,5月12日,上海战役打响,5月27日上海解放。李大武和战士们保护机关人员从济南坐车到蚌埠固镇,即时,固镇大桥被国民党炸毁,部队车辆过不去,所有人下来徒步走,一直走到江苏省宝应县,驻扎下来。7月,李大武跟随部队进入上海,接收单位进行管理。李大武编在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另一位李姓战士、还有司务长三人,接受国民党中奉第十纺织厂,成为该厂的军部联络员。工厂位于平阳路上,场内有三千多工人,李大武三人带一个连部队,进驻工厂,负责治安,保护工厂档案资料和机器设备。等上海局势稳定下来,他们将工厂移交给政府派来的懂管理懂技术的大学生手中。随之,李大武参加部队集训,准备跟随刘伯承部队向西南进发,后期因为上海城市管理需要,李大武留在上海。1950年1月,华东军政委员会在上海成立,李大武参加了军政委员会举办的学习班,系统学习了半年后,被分配到华东局农村水利部工作,成为一名管理干部。

  抵达上海,接管工厂后,李大武才真正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国家才解放,要用人,单位缺人才,这些转业的战士们只能放下枪杆子拿起笔杆子,使劲学习。李大武渴望能为国家做贡献,无奈,他只有打仗的本领,没有管理的才能和技术。在军政委员会举办的半年学习中,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他开始系统学习,然而,即使衣不解带地学习,依旧无法满足后期岗位需求。看不懂报表,看不懂生产情况分析,他感到异常急躁,便开始想念家乡的父母。培训一结束,他向组织申请了回乡探亲。然而,连年征战,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给李大武的胃埋下隐患,探亲证下来后,李大武尚未成行,便爆发了胃疾,住进医院。


  

  在李大武的诗文本里,原来还压着几个证件。一是1947年的批准正式党员表格和志愿书等材料。二是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开具给李大武的《准便回乡探亲证》,探亲证的时间为1950年8月11日至26日。三是1950年9月9日至9月26日探亲证,四是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开具的通行证。以上四个证件后期被李大武交给全椒县委组织部留档保存。一个证件就是一段历史,就是一个故事。

  躺在病床上的李大武思念家乡亲人,凭着记忆,给老家去了一封信。半月有余,他未收到回音,寻思可能在六年军旅生涯中,家乡已经换了地名。他只能等自己的病好了回乡探望。转眼到了九月,李大武出院,又向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申请延期回乡探亲。得到批准后,准备动身时,胃病又复发,第二次住院。李大武思亲心切,想起南京姨爹的住址,抱着试试的心理,给姨爹去信,告知自己的地址和现状,请求姨爹把信捎给家乡的父母。李大武把信寄出后,一边在医院治疗胃病,一边惦记着信的事。

  李大武不知道,当他住院的时候,姨爹正怀揣他的信,从南京匆忙赶到全椒县西王乡,找到李大武的父母,告知他的情况。李大武父母以为儿子早就战死疆场,忽然听说儿子还活着,不由喜极而泣。其父当即收拾行装,与姨爹一起赶往上海,寻找李大武。

  杜甫有诗云:剑外互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观李大武父母初闻儿尚在人间时,其情其状当与杜甫别无二致。

  父亲赶到上海,在医院找到李大武,看到病床上脸色苍白面容消瘦的儿子时,与儿子抱头大哭。他心疼儿子,在病房里精心照顾李大武半月有余,继而萌生出让儿子转业回乡的念头。

  1950年12月下旬,李大武胃病初愈,怀揣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开具的通行证,从上海回到全椒老家养病,半年后,胃病依旧未痊愈。为了儿子的身体,父亲决意让李大武留家养病,李大武正式从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离职。退伍不褪色,李大武在此后的人生中,再未停歇过学习的脚步。1953年,通过地方招考,他进入供销系统,分配在管坝供销社。在上海接管企业和参加农林部工作的经历,让他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初进供销社,工作并不难,但他依旧边学习边工作。夏天,山区林中蚊虫肆虐,咬得人心绪不宁,他就把双腿放在水桶中啃书本。工作时间外,人家玩,他看书学习。放假了,人家在外喝酒串门,他不去,依旧在家里自学。后来,他在马厂供销社搞采购,领导看他爱学习,要他干会计,他就开始自学会计学和统计学。冬天天冷,他裹着被子趴在桌子上学习,一学就到半夜,硬是啃下了会计和统计。因为学习太过于刻苦,胃受凉,晚上一躺倒,胃就呼呼响,工作后,经过一年调养,胃才慢慢好起来。他一人肩挑出纳、统计和主办三职,在那个知识和人才匮乏的年代,李大武凭着敢拼赶学的精神和毅力,成为了单位人才。在全县的“会统并装,双管齐下”竞赛中,他夺得小红旗,成为学习尖兵,受到县政府嘉奖。从管坝供销社干到马厂供销社,再到复兴供销社,他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每一个岗位都任劳任怨。在马厂供销社任采购员时,单位采购木材,他一人怀揣钱款,深入皖南山区,连续两个月蹲守在山林里,与伐木工人一起吃住,熬得人瘦毛长,最后将一车车木材运到全椒县马厂供销社。这个时候的李大武,是党员,亦是不负使命的革命战士。因为工作出色,不计得失,勇闯敢拼,几年后,他升任孤山供销社主任。无论是干采购员、会计还是后期当领导,无论是学业务还是搞管理,李大武坚持每天读报读伟人诗词,坚持用笔记载生活点滴,饱含激情地写下一首首感人诗歌,记下在困难面前,自己带领群众以坚强的意志战天斗地的奋斗事迹。他以文字怀念亲人,缅怀过往,歌颂时代,字里行间充满了积极乐观和真情实感。


  

  在《岳母记》中,李大武这样写:“有时我回家,见她身背孩子手提水桶,挎着米菜篮子到村边池塘淘米拎水,每走几步就手扶水桶,气喘不止,歇一歇,又开始走动。见状,我泪流满面,接过孩子和水桶,搀扶她回家。要知道,长年累月,她都是如此啊!家中困难,冬天垫稻草加厚保暖,小孩尿床,湿处她自己焐,干处让孩子们睡。夏天破旧蚊帐挡不住蚊子……”这样的文字何其动人!艰辛的生活将勤劳仁爱的岳母打磨得愈发坚韧,头发枯白背驼腿弯的老岳母将最后的光和热都奉献给了子女,有谁会不爱这样的母亲!李大武诗赞岳母:“阳光照环宇,勤劳创乾坤。人间何为贵,天下慈母心。”

  “满载物资的木船起运周岗,正行在水面中间,忽然西北迎头大风刮得天昏地暗,气温陡然降到零下七、八度……水面很快结冰,越结越厚,挤压船板咯吱咯吱作响,随时都有船沉人亡之危。得知告急,我和庭奎、黄其顺、卢书保,阚延传、万贤臣等供销社职工,带上榔头锤子等破冰工具,连夜赶到困船地点……大家心急火燎,不顾危险,从冰上爬上船,砸冰救船。……下船站在冰沿上砸,冰上裂痕多,人站在砸损的冰沿上,水深十多米,沉下去就是死亡。大家分组轮流拼命地砸……砸呀打呀锤呀!打呀砸呀!脸上冰水直淋,脸冻破了,手磨出了血,一批接一批地干……唯有破冰前进才是生路。风更大冰更厚,一夜只前行两里多路……劳累、饥饿,中转站的饭送不上船,怎么办?怎么办?这时候,板车工人胡昌明同志自告奋勇上岸取饭……在冰上,人和桶成三角形,用扁担轮着往前推,推一点人往前爬一点,推呀爬呀,爬呀推呀,在重压受损的冰面上舍命向前……经过三天三夜拼搏,终于到达周岗码头,众人热情迎接,有人感叹落泪。大家开始搬运,把船上的救灾物品送到受灾的群众手中……拼搏中,先后有阚延传、万贤臣两位同志滑跌冰沿,下半身落入水中无抓手,越挣扎越下沉,生命有危险,船上同志全力营救……有的同志感冒、呕吐、拉肚子,怎么劝也不肯上岸医治,坚持拼搏到完成任务。有的同志从此得下了腿关节炎等疾病……”

  此篇文字,处处见惊险,字字动心魄。1965年严冬,周岗受灾群众亟需物资。为了将救灾物资运抵黄栗树水库大坝下面的中转站,发放给受灾群众,李大武带领职工冒着生命危险,一路砸开厚冰,将被困在冰中的物资船送到目的地。李大武被同志们战天斗地的精神感动,写下《破冰抢险》。危险时分,共产党员与人民群众奋战在一起,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团结奋斗抱成团的拼搏精神让读者为之动容。《破冰抢险》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缩影,在抢险的几天几夜里,李大武不仅仅是共产党员,是领导,也是一位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勇于拼搏的革命战士。

  “……阖家老少齐上阵/渡过难关见光明/人民军队为人民/荒草圩里变良田/金秋稻谷翻做浪……”七十年代,李大武到武冈供销社任职,一家老小居于荒草圩,房舍破旧,全家老小齐上阵,修葺房屋改善环境。一直到1986年病退,近十年光阴,李大武见证了荒草圩的翻天覆地变化,由此而诗《荒草圩》,歌颂了军民一起开荒拓土、勇于改天换地的创业精神。

  1986年,李大武病退。但他退而不休,利用自己的管理知识再次上岗,继续学习并写作,直到九十岁高龄,依旧读书看报不停歇。

  退伍五十五年后,李大武重回黑狼庙,故地重游,勾起满腔怀念之情。想起在藕塘、界牌集、黑狼庙等地的战斗岁月,不由吟诵一首《参军》,再一次感慨新四军力敌日伪顽军,对中国革命做出的伟大贡献:黑狼庙山炮声隆/二师将士激战鏖/粉碎日顽强林逼/人民涌起参军潮。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高兴之余,李大武再次想到了昔日的解放战争,由此想到了日月潭。继而赋诗一首《盼统一》:黄河长江日月潭/炎黄华夏一脉连/风风雨雨多变迁/同胞手足心连心/天涯海角咫尺亲/祖国母亲同根生/中华儿女盼统一/团结奋进日月新。

  199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50华诞,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式。正值世纪之交,军歌嘹亮,军姿英伟,军队雄壮,李大武看着电视中强大的人民军队,自豪感油然而生,他再一次泪眼婆娑,感慨万千,继而写下诗歌《五十大庆》,给国庆送上一名退伍老战士的祝贺:沪上井冈燎原火/万里长征缚苍龙/延河宝塔迎朝阳/天安城楼新乾坤/改革开放展宏图/国强民兴当惊殊/五十大庆喜空前/祖国昌盛万万年。

  2001年7月1日,新世纪第一个建党日,李大武以诗歌的名义表达了一名老党员对党的忠诚热爱:马列炮声点火炬/照亮中华革命路/“三座大山”被推倒/人民国家金光道/特色设计起宏图/强国“理论”指航程/实事求是加苦干/国强民富勇攀登。

  2003年,非典爆发,全民抗击非典,白衣战士冲上前线。李大武赋诗《斩妖精》:“非典”突袭全球惊/白衣战士冲在前/中西医术齐上阵/战胜瘟神树信心/人人动手大扫除/全民动员讲卫生/从来没有救世主/科学利剑斩妖精。

  后期,他再写《更美好》、《天长地久》、《惊呆龙王》、《新貌》……一直写到2018年的最后一首诗《新时代》:皓雪飞舞白茫茫/夜来大地如月光/日出东方披银装/梅姑俏扮嫁新娘/笑梅报春百花开/国力发展惊世界/奋斗得出幸福来/万众欢呼新时代。

  数十首诗歌,首首有光明、篇篇有力量,句句有真情,字字有温度。数十首诗歌,抒写了他的战争岁月,更见证了李大武退伍不褪色,一辈子关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拳拳之心。

  2023年2月25日下午,我们坐在李大武的床边,聆听他的革命故事,感动于他坚定的信念和斗争精神,也体会一名军人在退伍后平凡而漫长日子里的努力和坚持。我们读他的诗歌文字,在他的文字里感受他的光热和力量,也惊奇于他由一位目不识丁随性而为的放牛娃,成为能写会干自律自强的管理人才。

  如今,李大武94岁,心脏动了手术,不能久坐。老人耳匮,但脑清目明,诵读诗书依旧朗朗有韵。他居住在儿子家,儿女孝顺,对老人照顾有加。老人领离休工资,晚年生活和乐安宁。

  告别李大武时,老人重复说了两句话:“一、我不值得宣传书写,那么多战友死了,他们才是值得书写的人。二、书到用时方恨少,你们回去要让后代多读书,多读书才能施展抱负,报效国家。”


  备注:本文受采访人:李大武,1930年鸡年闰六月出生于安徽省全椒县西王乡大谢村,1944年8月参军,时年14岁。1945年2月跟随新四军二师四旅转战南北,1947年7月25日入党,1949年4月渡江上海。7月接管上海某小型纱厂。1950年8月转业分配到上海华东局农村水利部工作,其后胃病爆发,多次入院治疗。12月因病离职回乡养病,1953年考入全椒县供销系统,直至1986年病退。李大武退伍不褪色,一生不惧艰险,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胸怀光明,行事坚定。

  文中涉及材料和证件由李大武交全椒县委组织部归档保存。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