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觉着,关于“老”的话题内涵丰富,值得一说。

  并非因为自身的“老”——刚过了70岁,心理上还真没把“老”当回事。以我的认知,所谓“老”不过是时间概念造成的一种假象,也就给颓废的人打造一种不思进取的借口理由而已。

  在浩瀚的宇宙空间里,时间是什么?不过是人类一厢情愿的给空间划上的刻度,姑且叫做时间,由此有了历史纪年。其实在历史的长河里,所有的生命物种来便来去便去,生生不息,哪有时间概念的存在。

  人所以称为“高级动物”,盖因为生活在两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二是精神层面。从物质层面来说,人生数十年,身体机能的退化是事实,自然规律而已。精神层面恰恰相反,却是阅历经验打造的认知的丰富以及由失败挫折锤炼的意志力的坚韧,相对于幼稚这叫成熟。事物皆有两面,只强调一面是偏颇的。

  所谓生命的短暂也是人类一厢情愿的认知,时间概念既是空无,哪有什么长短。在历史的长河里,活一百年是短暂,五百年也是短暂。留恋生命的存续是生命的本能,但是对抗不了自然规律,人的智力发展就是明白并依循自然规律而不作无谓的对抗,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生命质量,做有用的事情,享受生命过程,如此而已。

  在有限的生命里,如果非要破解人生的意义,那么人生到底应该追求的是什么?难道是幼稚无知而不是丰满成熟?

  泱泱人类,地域文化的不同,打造的民族性格也有差异。由于历史文化的塑造,我相信我们的民族性格是独树一帜的,对于“老”的认知感受也是独特的。

  总在一块山水土地上繁衍的生命,历久弥深,自然摆脱不了历史的厚重。中华民族是人类唯一不曾断代的古老民族,历史太过深厚,史书汗牛充栋,稍微一翻就有一种尘封岁月的沧桑扑面而来。“老”在汉文字里表达的含义也是厚重的,如“老成持重”、“老马识途”、“老奸巨猾”、“老谋深算”等等。于泱泱大国来说,更是一种唯我独尊的“老大”态势,天圆地方,我居其中,四外皆非“王化”之“蛮夷”也,“老子天下第一”。

  “老”的优越感的另一面则是“老”的疲惫衰弱,确实太“老”了。稍微检点一下,“老态龙钟”、“老弱病残”、“倚老卖老”、“老朽”、“老迈”等等,当然还有“老骥伏枥”、“老而弥坚”之类的夸赞,终究脱不了一种对“老”的遗憾与哀叹。

  中国人恐怕自古就有一种“倚老卖老”的心态。等级社会,老而为尊,不免有点仰上而卑下的追慕,哪个不想居高临下受人叩拜呢?于是“老”的内涵不断外延,不光年龄,相较于尚浅的阅历,资格也是高人一头的“老”。“老资格”有时候也挺受用的。直到现在,论资排辈的现象普遍存在。

  苏轼表述自己“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时候,不过三十六岁,尽管那时人的平均年龄不高,也有点言过其实装模作样。何况那会还没有“乌台诗案”。苏大才子21岁高中进士,名噪一时,官场混迹十几年,资历不能不说“老”,耳濡目染,有点傲气也属常情。被贬黄州之后,他反而不言老了,成了以耕读解颐的“东坡居士”,胸襟开阔了,遂有了“大江东去”的豪迈。即便一贬再贬,仍以苦为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其壮哉!再后来“东坡肉”也熟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再怎么折腾硬是不减情趣,真是越来越潇洒,比当年“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时候整整长了三十多岁,一落笔满纸烟云,这能是老吗?

  最令我动容的,是苏轼第三次被贬遇赦回京路上,在常州病发,当时已64岁,弥留之际说了四个字:“着力即差”。这四个字是对生命自然的深刻领悟,是一生修行的高度境界,跟六祖慧能“由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都不逊色。苏轼一生创造的文学成就,到今天依然焕发迷人的光彩,濡染激励着后人。且看苏轼到死哪里有“老朽”之态!

  所以我说,“老”不过是身体机能的退化,心态不老,身体的“老”大可以忽略不计,况且靠肌肉显示力量的时代早已过去,一个人再怎么孔武有力胜的过大象吗?人间社会,人的智慧总是第一位的。

  当然,从生命本能上说,人都怕老,怕老其实是怕死,可怕死就能不死吗?既然不能,怕也没用,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怕,调整心态,像苏轼那样,乐观对待生命的终结,而不是整天把“老”挂在嘴上,加速生命的内耗。

  网上读到一则故事,一个中国人在新西兰海边休息,几个摩托车手忽然飞驰到跟前停下,脱下头盔,发现全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不由赞叹!这个镜头也感染了我。且不作东西方文化比较,只说西方老人很少“倚老卖老”,年龄再大依然能自立独处。如拜登,八十多岁依然能竞选总统,不能不佩服。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

  人生,就算是一本书,无论多少页,总有读完的时候,读完了,合上。如此而已。

  最后用禅宗两句话结束吧:即心即佛。岸在回头。大千世界,个体生命不过一粒微尘,一瞬即逝。一切不过虚无幻景,没有时间,也没有老。


  2023.12.31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