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明古国,只有古代中国的文明得以传承到现在,这无疑给中国的传统文化凸增了一层厚重感。这是国家的自豪,也是民族的骄傲,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底气和荣耀。

       为什么在几千年战乱不息的历史变迁中,中国的文明成就一直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我想这一定跟历朝历代古圣先贤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譬如道家老庄的无为、不争与黄老济世;譬如纵横天下的鬼谷先师的因材施教;譬如墨家的兼爱、非攻;譬如法家的诚信、义利;还有儒家不可或缺的三个半圣人等等。

       尽管百家争鸣,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观念——忠君、爱民。

       “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也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明确了人伦秩序,使人们不敢轻生僭越之心。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天道利人,人道不争,故古人又把君王称“天子”。

       有一个真命天子,四海封疆,安乐治民,让天下百姓有一个安定祥和的生活环境,这是古圣先贤之大愿,也是苍生庶民之初衷。

       试想战国近二百年狼烟不止;楚汉相争,杀伐屠戮;三国鼎立,尔虞我诈;五胡乱华,血流成河;南朝北朝,戈矛对峙;五代十国,鸡犬不宁……兵者,终凶。表面上看,战争打的是国家的经济和军队,事实上,战争打的全是百姓的钱粮和子孙的生命。“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争战几人回”?天灾不可怕,只有战争,才是灭顶之灾。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再明白不过的道理。

       所以,只要不是外敌入侵,中国人宁愿选择低贱的太平,也不想去锐化争端,尤其不想违背天意君心。

       宋江在梁山啸聚群雄,挂起“替天行道”的大旗,官兵多次围剿,损兵折将,无功而返。以其发展的势态,攻城掠地,甚至灭了北宋也未尝不可能。但是宋江从来就没有这个念头。为什么?因为逼他们上梁山的不是皇上,而是贪官。他们对皇上无恨无怨,而且骨子里还满满的皇恩浩荡,我是大宋的良民。“砍了皇帝老儿”!“他皇上姓宋,我哥哥也姓宋”……这类话,也只有李逵能说得出口。

       《水浒》读到招安,不免令人唏嘘。然而,正是这种做顺民的忠君思想,才完全符合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才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的真实写照。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范仲淹这句话几乎成了历代读书人不可逾越的宏伟目标。读书的目的很明确:做官,做大官,做宰相,宰相做不成,那就当医生。总之都可以为苍生谋福祉,这就够了。民为国之本,民富国强、国泰民安。

       读书人想做官,并非是做贪官。中国历代真正的读书人,骨头都很硬。从春秋战国到两宋晚清,这类人物多不胜数:屈原、司马迁、褚遂良、文天祥、顾炎武……他们的宏伟目标说到底无非是,忠君、爱民,或者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子曰“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后来演变成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现代,有些人认为这叫“愚忠”。更有些所谓的学者直喷董仲舒,说他是把儒家思想涂改成统治阶级愚民工具的罪魁祸首,谬也。历史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即便没有董仲舒,也一定会有个陈仲舒、杨仲舒。

       打造并维护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确保百姓安乐、有序地生产、生活,是每一个帝王、每一个读书人的最高追求。忠君思想的本身,就有爱民的成份。正是这种思想的坚守和凝聚,才使得各个历史时期都出现过太平盛世的繁荣时代。这无疑是文化传承的胜利果实;无疑是忠君思想的贡献和成就。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