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与几位朋友在一个餐桌上吃饭,其中一友谈到他们当地有一位从小就喜欢模仿写字的人,因字越写越好,后来竟成了当地一位很知名的书法家,并被某学院破格评为大学教授。

  在座有一位厨师,他听后发了句感慨,说当厨师就没有个可能。我听后说:“不然,你知道历史上有一位很有名的厨师,他凭着高超的厨艺不仅成为我国的‘厨圣’和‘烹调之圣’;还成了一名非常有作为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吗?”他答:“不知。”于是席间有位很博学的翟老师就简要讲了讲有关伊尹的故事。我本来还想再做点必要补充的,由于当时时间较紧,就没多说。回来后,上网搜了搜有关伊尹的故事,就有了下面这些特别感想。

  说起这个伊尹,他的故事可真不少。他原是一名普通的奴隶,因厨艺高超,引起了灭夏兴商的那个大领导商汤的注意。于是乎,便破格把他从普通的厨师直接提拔为国务院总理。真可谓一步登天。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又一典型代表。另一些是舜、姜尚、管仲、孙武、司马穰苴、韩信和诸葛亮等等。

  为了让您对伊尹这位名相多些了解,我在这里引用三个典故来说明:

  原文一:汤得伊尹,祓之於庙,爝以爟火,衅以牺<豕叚>。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至味。汤曰:“可对而为乎?”对曰:“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後可具。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犭瞿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後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肥而不候。”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汤得到伊尹之后,在宗庙里举行祓除灾邪的仪式,点燃苇把消除不祥,用纯色雄猪的血涤祭器。第二天上朝,汤以礼接见伊尹。伊尹为汤讲述美味,汤问:“可以得到并制作这些美味吗?”伊尹答:“您的国家小,不足以具备这些东西,当了天子,然后才可取具备。三类动物,生活在水里的腥,吃肉的臊,吃草的膻。气味不好的仍然可以使之变好,这些都各有它们内在的原因。调和味道的根本,在于首先用水。五种味道,三样材料,多次煮沸,多次变化,火是关键。火时而炽热,时而微弱,一定要用火除去腥味,臊味、膻味,但火候要适中。调和味道,必定要用甜酸苦辣咸。先放后放,放多放少,调料的剂量很小,这些都有一定的规定。鼎中味道的变化,精妙微细,既不能言传,又不能意会,就如同射技御技的精微、阴阳二气的交台、四季的变化一样。所以,时间长,但不毁坏,做得熟,但不超过火候,甜,但不过度,酸,但不过分,咸,但不减损原味,辣,但不浓烈,清淡,但不过薄,肥,但不腻。”

  由此可见,做任何一件工作,不在于工作本身是大是小?是多是少?是难是易?是快是慢?而在于当事人是不是有心?如果有心,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同,就会在遇到各种各样问题时,去认真了解、分析和思考其中的原因,进而不断地进行尝试并最终明白其中的原理、特点和拿出解决的办法。从而形成自己的经验、认识和总结。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能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的深度系统思考,既善于小中见大,又善于触类旁通。那一定会大不一般。

  就像上述伊尹的回答,就很特别。他不仅知道生活在不同环境动物的特点,还知道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同时还很清楚做好的标准是什么?不仅能做出来,还能说出来。像这种既能做又能说还能干的人,基本上都可以成为国宝级的大人物。

  原文二: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

  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

  汤曰:“将往见伊尹。”

  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  

  意思是说商汤听说伊尹很有名,就想去见他,驾车的人问:“您要去哪里?”商汤说:“我要去见伊尹。”驾车的人说:“伊尹,只是一个普通百姓。如果您想要见他,只需下令召见他就行,您见他,对于他就是天大的赏赐了。”商汤说:“如果有一种药,吃了它,会变得耳聪目明,那人们一定会争先恐后的争夺它,伊尹对于我,就好比良医好药,你不让我去见伊尹,是你不想要我好。”

  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得有点本事,有点名气。而本事和名气都不是从天上自动掉下来的,是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争取来的。不然,谁知道你的与众不同呢?就像伊尹,确有大才,尽管自己的地位比较低,那没关系,那是没等到他起来的时候。不然,商汤怎么会屈尊去拜见他呢?怎么会破格让他坐“火箭”呢?还有后来的刘备之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也是如此。

  原文三:妾婧者,齐相管仲之妾也。宁戚欲见桓公,道无从,乃为人仆。将车宿齐东门之外,桓公因出,宁戚击牛角而商歌,甚悲,桓公异之,使管仲迎之,宁戚称曰:“浩浩乎白水!”管仲不知所谓,不朝五日,而有忧色。

  其妾婧进曰:“今君不朝五日而有忧色,敢问国家之事耶?君之谋也?”管仲曰:“非汝所知也。”婧曰:“妾闻之也,毋老老,毋贱贱,毋少少,毋弱弱。”管仲曰:“何谓也?”“昔者太公望年七十,屠也于朝歌市,八十为天子师,九十而封于齐。由是观之,老可老邪?夫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汤立以为三公,天下之治太平。由是观之,贱可贱邪?睾子生五岁而赞禹。由是观之,少可少耶?駃騠生七日而超其母。由是观之,弱可弱耶?”于是管仲乃下席而谢曰:“吾请语子其故。昔桓公使我迎宁戚,宁戚曰:‘浩浩乎白水!’吾不知其所谓,是故忧之。”其妾笑曰:“人已语君矣,君不知识邪?古有白水之诗。诗不云乎:‘浩浩白水,鯈鯈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定,从我焉如。’此宁戚之欲得仕国家也。”管仲大悦,以报桓公。

  颂曰:桓遇宁戚,命管迎之,宁戚白水,管仲忧疑,妾进问焉,为说其诗,管嘉报公,齐得以治。

  这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齐国总理管仲的小老婆叫婧,宁戚也是当代的一个大能人,他想去为齐国服务,由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低,见不到齐桓公,于是就想了个特别的办法,在桓公出城门的路上大声唱歌,唱的很悲切,桓公一听就知道这人不是一般人,赶紧让管仲去看看,管仲见了宁戚后,宁戚反复说一句话“浩浩乎白水!”管仲不明白这五个字的意思,在家想了四五天一直想不出来,所以心里一直很不安。

  这个反常行为引起了婧的注意,就问管仲为何这般苦恼?管仲说这不是你能了解的事,没想到婧却说了几句非常有水平的话:“我听说,毋老老,毋贱贱,毋少少,毋弱弱。”管仲一听这话太高深了,自己不明白,就问这是啥意思?于是婧就解释说:“过去,姜太公都快七十了,还在朝歌的集市上卖牛肉,一直活到八十岁才成为天子老师,九十岁时又被封到齐国当国君。你看,老就难道老的没有作为吗?还有那个伊尹,他只不过一个陪嫁的奴隶,但成汤却把他直接提拔为国务院的总理,因此商汤的天下太平无事。你看,贫贱的人难道就永远一直贫贱吗?皋陶的儿子五岁时就看出大禹的不一般。你看,小就难道小的没有眼光吗?駃騠jué tí那种杂交的马出生七天后,跑的比它妈还快,你看,幼就难道幼的跑不快吗?”这一番很博学的话让管仲不由得顿时对婧刮目相看起来,于是就把自己的苦恼跟婧说了,婧听后就说人家已经告诉你了,浩浩乎白水来自于古诗即:“浩浩白水,鲦鲦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定,从我焉如”。这是宁戚想为齐国服务,想让桓公重用他呀。管仲一听是这么回事,于是就把宁戚推荐给桓公。因此齐国才治理得越来越好。

  由此可见,民间确实有高人,不怕他或她没用,就怕你不识、不知和不重。要看到,有的人虽名气很大,位置很高,但也不是什么都知、什么都懂和什么都行;有的人虽默默无闻和普普通通,但也不是什么都不知、什么都不懂和什么都不行。因此说,一个人的一生有没有作为?不看你一时有没有地位?而看你有没有能力去解决你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若有,那早晚都会有用武之地;若无,那早晚都会出洋相和被动让位。这就是这几个故事让我们明白的一个深刻道理即:不患无位患不为。

  君以为然否?

  用思想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