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的第一场小雨,飘飘洒洒。于都河江面上笼罩着一层白雾,远远眺望集结大桥,能看见桥中间矗立的用于固定双索拉线的弧形塔。大桥斜长,宛若一条扁担时隐时现,挑起了两岸的城廓,一头是老街,一头是新城。

  薄雾中的景物让人多了一份沉思。眼前,一草一木清爽肃静,四周少了人声鼎沸和舟车的喧嚣,带你进入一种忘我心静的状态。于都河像在雨点的拍打中安祥地沉睡了过去。我打着雨伞沿岸堤前行,欣然登上了桥面。

  集结大桥,好霸气的桥名!谁,在召唤集结,又有战事发生了吗?此刻,我脑核中突然想起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句话,那是鲁迅先生为纪念革命烈士写的一篇杂文的标题,而这座集结大桥的命名,便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吧!透过迷蒙雨雾,让人自然想起了1934年10月的那次紧急集结,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战略大转移。那年深秋的于都河岸,红叶纷飞,战马嘶鸣,近十万大军云集渡口,迎着呼啸寒风匆匆渡河去远征。“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雩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这首陆定一的诗,记录的就是这个历史瞬间。红军渡河的傍晚,许多的乡亲赶来,妻别夫母送子的挥泪相送,别离揪心的话语,仿佛滔滔河水发出了阵阵呜咽声……

  就是这一次短暂的集结出发,有了史诗般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八十九年过去,世界对长征的称颂从未停歇,伟人和普通人,东方人和西方人,至今肃然起敬!

  都说平时不轻言集结,集结可能有大事发生。在中国国力强盛的今天我们依然缅怀长征,不忘那个三天四夜的渡河出发,心念发生在于都河岸那段红军战士与乡亲泪别的历史过往,是因为我们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崛起环境并不平静,强敌环伺的局面并未消失,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洋之波涛随时都可能汹涌拍岸,风高浪急。集结大桥的命名,就是让后代子孙不忘伟大的长征,永远保持头脑清醒,一声集结,千钧号令,英勇迎敌。“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

  我慢步于集结大桥上。目光所极,烟雨中的北桥头后面,是于都县城北门。那个战火纷飞的苦难岁月,在北门何屋养病的毛泽东主席就是从这里踏上临时搭建的木桥过河长征的。这位红军的缔造者,长征胜利的最终转舵人,如果他老人家还活着,见到于都河上这座雄伟漂亮的大桥,一定会欣慰的。他或许还会谈一谈那一次河岸八个渡口连绵不断的红军队伍踏上战略突围征途这件事。这,也是于都河永载史册的事件,这个二千多年的西汉古县,从不曾有过千余战将云集河岸的场景!

  此时此刻,我站在大桥上远眺,细雨飘飞,顺着脚下涛涛的河水,仿佛又追寻到了英雄钢铁般的身影,隐没在了西南边际的崇山峻岭间……我突然又想起了小时候听老人们聊的“红色掌故”:苏区时期,村里的小把戏与红军最亲,见到红军就往上粘,队伍经过就跟着追。三五成群拿着木棍竹扫巡逻抓特务Z……这些轶事,总是让人心头一热。

  徜徉于大桥上,霏霏雾雨中一只飞鸟从空中掠过,停在桥中高耸的弧形塔顶。据说弧形塔的设计颇有深意,寓意鲤鱼跳龙门。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后,红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中国革命的航船劈波斩浪,踏上了胜利征程。因此说长征的胜利,意味着红色革命实现了“鱼跃龙门”也不为过。于都,中央红军长征从这里集结出发,这片苏区全红县的热土,也算是新中国的福蕴之地了。

  长征精神,永远都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魂!此刻我脑中闪现几句话:

  一条河有一条河的传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集结出发

  点燃信念

  只要有路不管它千里万里

  只要不死任凭它悬崖沟深

  一盏灯一束焰

  关山迢迢有光明

  多少英雄事

  岁月主浮沉

  还留下铮铮铁骨

  意志弥坚

1702649148118965.jpg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