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桌前,一直收藏着两盏煤油灯:一盏是父亲用废药瓶亲手做成的,一盏是从商店买回的带罩的。几次整理书桌,我都没有舍得把它们扔掉,它们不是古董,也不是文物,可它们却记录着一段辛酸的历史。

       在我记事的年代里,家里很穷。再穷,还是要点灯的。于是父亲从别处捡来医院丢弃的废药瓶,剪块薄薄的铁皮盖在瓶口,又用薄薄的铁皮卷成灯管,把棉絮拧成一股细线做灯芯。每当日落西天,屋里黑得实在看不见的时候,母亲才把家中这唯一的煤油灯点着,为得就是省油。在那个年代,父母常常为一斤煤油的钱而犯愁。煤油灯亮光昏暗,父亲便在墙的高处打个钉子,用铁丝在瓶颈绕个灯鼻,把灯挂在钉子上,这就是所谓的挂得高,照得远。每天晚上,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编织柴席,母亲在做着针线活,我们兄弟几个也挤在一起做功课。那煤油灯冒着浓浓的黑烟,似乎在发泄着对贫穷的诅咒。第二天早上,我们一家你望望我,我看看你,个个忍俊不禁,每个人的脸上鼻子里都有一层厚厚的烟灰,甚至连吐出的唾沫都是黑的。

080d7ff46cff450e9757cf19bfddaaac.jpg

  那时,我们没有多大的奢求,只想拥有一盏带罩的煤油灯,能远离油烟的困扰就心满意足了。

       八十年代初,我和妻子结婚时,妻子的娘家陪上两盏带罩的煤油灯。这是从商店买来的,灯座是用青色玻璃做成的,盛油的大肚子像个圆圆的葫芦,底座像个大喇叭,二分钱一根的灯芯扁扁的,长长的,一头浸入油里,一头从铁制的灯管里探出脑袋,灯头插一只挡风的玻璃罩,玻璃罩子薄薄的,由一圈铁耳朵固定着,灯头的旁边还有个调节旋钮,可以调节灯光的大小。我终于有了一盏自己认为是高级的煤油灯,在灯光下读书写字,再也不受那油烟的侵袭,心里是那样的兴奋与激动。灯点长了,玻璃罩上就会结上一层黑黑的烟炱。过上两三天,我就拿出灯罩,一手捂住一头,一头用嘴使劲地对里面呵气,然后用一双筷子夹住废旧报纸在灯罩里轻轻地搅动,搅动一会儿又呵上一口气,一会儿灯罩擦得晶晶亮亮,纤尘不染。 

1702448959516037.jpg 

       八十年代中后期,我们这里竖起了电杆,拉起了电线,终于实现了“家里一棵瓜,只长藤子不结瓜,手一拉就开花”的梦想。通电那天,全村沸腾了,大人孩子奔走相告,笑逐颜开。家还是那个家,人还是那些人,白亮亮的灯光一照,房屋仿佛比原来高大了,连墙也好像比以前光滑了许多,人也似乎特别有精神。


       有了电灯,那两盏煤油灯也结束了它们曾经辉煌的生涯。妻子几次想扔掉它们,可是我不忍心,因为它们曾经伴我度过纯真的童年,曾经照亮过我幼稚的心灵,曾经唤起过我对未来的梦幻。我常常掸去落在它们身上的尘埃,面对它们,我常常陷入沉思。这两盏煤油灯代表着贫穷的过去,代表着落后的昨天,隐藏着一段可悲可叹、让人心酸的历史。每当看到这两盏煤油灯,浑身就会产生一种激情,一种动力,让我去奋斗,去拼搏,去创造美好的明天。1702521838206552.jpg

  改革开放,祖国变化日新月异,现在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各色各样的灯春水般涌进千家万户,日光灯、台灯、壁灯、落地灯、水晶大吊灯……品种繁多,琳琅满目,款式别致,富丽堂皇。从自制的油灯到带罩的煤油灯,再到今天各式各样的电灯,灯的变迁,不正是祖国变化的真实写照吗?从这里我们也真正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就,感受到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足音。

       所以,我一直保留着这两盏煤油灯,它好像在我的书桌上又多了一本历史书。我常常看着它,唤起回忆,激发热情,我也常在孩子面前讲述灯的故事,让孩子记住过去,珍惜今天,奋斗未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