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姐休假去昆明了,微信里发来了彩云之南的美景,让我一下子忆起几年前和于姐汉松那次难忘云南三人行,一串古朴的铃铛以悠扬的铃声穿越时空而来,那年那次匆匆忙忙的旅程,我险些错过了一次难得的相逢。

                                                                                                       ——题记

         时间过的真快,一转眼那次云南三人行已经是六七前年的事情了。从昆明到大理,从大理到丽江古城,一路匆匆忙忙,如果不是走累了歇歇脚,那可就真的错过了那家卖铃铛的店铺。

       店主老张看我进屋看铃铛,就很热情地和我搭讪,一见如故地闲聊中才知道他是当地的纳西人,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做铃铛的。和别的店铺不一样,什么布农玲、古怪精铃、东巴吉祥铃、木鱼铃,乃至于大街上随处叫卖的一米阳光铃,他家的铃似乎真有些与众不同。

       老张自己说做铃铛不是为了赚钱谋生,而是延续一种传统。因为铃铛做得好,远近八方的纳西人修宅建房乔迁新居时都到他家求做一个,当做镇宅之用,风过处,铃音清脆,回声绵长,换得一生平安吉祥。闲聊中得知他是从小就开始学做铃铛了,家传的手艺给了他足够的自信,不但会做,他还教我怎样鉴别一只铃铛的优劣:看是否是手工制作,制作的精细度,铃铛的音色,铃音的延时长短等。他做得铃铛个头都比一般的大一些,轻轻一敲,那铃音如同梵音,一圈一圈地荡开来,经久不绝。他拿着手里的铃铛演示了一下,我用手机读秒计时一看,我滴个乖乖,敲一下铃声竟然可以响两分钟!说起大街流行的铃铛,老张无奈地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丽江的铃铛就是因为太有名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花俏的货满大街都是,而游客呢并不懂的,大家也没人关心其品质,所以手工的越来越少了,即便是有手工制作的也多是粗制滥造的,时代变了,他叹了口气。

        更让我惊叹的是他接下来说的,原来他手工制作的铃铛是响铜与银按比例掺兑的,现在这两种材质价格都在上涨。如果偷工减料制作,铃声音就不是最好的。而且制作铃铛的过程需要静下心来,一锤一锤地敲打成形,每一次敲打都要力度均匀,最关键的是定音要准,所谓“一锤定音”。听着听着,我眼前这位纳西工匠仿佛一下子高大起来。让人叹为观止的还不止这些。制作铃铛他原本就是一种家传的一种爱好,谁知几年前的一天,一个日本游客看好了别人家屋前的铃铛,辗转找到了他,开口一个铃铛280元从他这批量定做,再运到日本。自此老张才知道自己的手艺原来是可以的,只不过一些好东西总是让外人来发现,实在是让人心里不是滋味,我一下子联想到百年前那个敦煌藏经洞的事。说话间,老张打开柜子拿出一些兑银多的铃铛,随便一个,看那色泽听那铃音都透着别样的气质。原来这些是通过他一个海外华人朋友批发给欧洲的,每个都是一千多。我不禁慨叹,别人家都在用花里花俏的铃铛招揽顾客,只有这深藏不露的在等有缘人。

        我问老张,你这辛辛苦苦手工打造出来的铃铛没有个标记品牌名号啥的,不怕人仿造呀?他很实在地告诉我,他曾经按照客人的要求刻上一些字迹,却改变了铃铛的音色。没有标记的确很容易被人仿制,他却不在乎,很自信地说他们再仿制也造不出这样的铃铛,因为他们没有诚心。越和他聊,我越发现,虽说大西南和大东北相隔如此遥远,直爽的性子却让我们越聊越投机。然而丽江旅游火了,老张他们本地纳西人的生活还只是过得去,钱都是让外地来投资的人挣了,他连开个分店都租不起房。

       临走,挑选了一个老张的手工铃铛,只为喜欢那古朴的外表下真正的品质。我半开玩笑地拉着他的大手问他,你这家传的手艺会一直传下去吗,他憨憨地一笑说孩子还小,如今这年代,谁敢保证今后的事呢。我留下了他的手机号,希望以后再去的时候,或者有需要的时候可以联系他。几年过去了,却一直没有联系他。老张,你在丽江还好吗?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