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盛行一次性打火机,火柴惭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我偶尔看到火柴,见它包装十分精美,比当年的火柴质量也好多了。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火柴曾经是每个家庭的必备之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被放在了第一位,而这里的“柴”,显然也包括火柴。那时候的火柴几乎是普通家庭唯一的取火之物,生火做饭、抽烟、点蜡烛、点油灯,都离不开火柴。在供应有限的时代,火柴价格上涨1分可能引发“抢购”。

  当年我们把火柴叫“洋火”,就像“洋钉”、“洋油”、“洋碱”、“洋布”一样,认为它是从洋鬼子那里进口的外来之物。其实,根据资料记载,最早的火柴是由中国人在公元577年发明的。那时是战事四起的南北朝时期,北齐腹背受敌,物资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种,烧饭都成问题,后妃和一班宫女神奇地发明了火柴。后来在元朝时经马可·波罗传人欧洲,欧洲人就在这个基础上才发明出一度被中国人称为“洋火”的现代火柴。

  为了防潮,老百姓家的火柴大多被放在柴灶一侧的“壁洞”里,这样火柴就会保持干燥。用的时候取出一根火柴,捏住火柴杆,用火柴头在盒侧面的黑色磷纸上轻轻一擦,“哧”的一声响,爆出一朵火花,火柴杆便燃烧起来。空气中随即弥漫着一股特好闻的硫黄味儿,那种味道,至今难以忘却。

  在我的记忆中,家乡江淮地区这一带常用的是上海苏州生产的“宝塔牌”、“雄鸡牌”和“双喜牌”等火柴,包装很朴素,通常用一张薄薄的牛皮纸包着,一面是图案,另一面写着“安全火柴”四个字;价格也很便宜,十盒火柴一封才两毛钱。火柴盒的内盒是用极薄的木片糊上粗纸制成,像一个个小抽屉。火柴盒的外侧带有黑色的磷纸。火柴杆是木制的,火柴头的颜色多是黑色,也有红色、黄色和绿色。有个谜语是:“满屋娃娃,圆圆脑瓜。出门一滑,开朵红花。”谜底就是火柴。

  火柴盒两侧的磷纸我们叫“洋火腮”。小时候手指头出血,撕下一块“洋火腮”,迅速地贴在伤口上,很快就能止血,比现在的创可贴还管用呢。

  印象中,老家巷子里有孪人(兴化方言:男人)怕婆娘的烟民,家里的火柴经常被婆娘藏起来。犯烟瘾的时候孪人手里拿着香烟干着急,翻箱倒柜到处翻找火柴,急不可耐的样子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好不容易找到火柴,赶紧把烟噙在嘴边,谨慎地背着风,有时还猫着腰,双手一擦火柴,马上拢起来,动作娴熟得胜过魔术师,然后眯着眼睛深抽一大口,脸上瞬间溢出陶醉的表情。

  在街头巷尾经常看到几个烟民凑拢起来,靠着一根火柴就能轮流点上好几支烟,我们老家叫“兑火”,场景总是那样热闹。

  最需要提防的不是烟民,而是我们这些“小厌皮”(兴化方言:调皮的孩子)。虽然两分钱一盒的火柴不算贵,可对于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们而言,也是需好好看管的。做饭生火、夜里点灯之后就顺手将火柴收起来,要不然,眨眼间就可能被孩子们偷去玩火了。

  玩火是很刺激的事情。在舒家巷东尽头的沧浪河对面任家垛田间地头找一片枯草,火柴头一划,轰的一声就着一大片。我们烧过各种东西:蚂蚁、豆虫、老鼠、青蛙……大人们担心我们弄出火灾就经常吓唬我们:“细麻腿子”(兴化方言:骂小孩的话)玩火夜里会来水(尿)。我们才不管呢,即使尿了床,晒被子也是大人们的事。

  除了玩火,火柴又是儿时的一种游戏“玩具”。我们还能用火柴整出多种玩法。我们把香烟盒内层的锡纸点着,只留下一层薄薄的像金属片的纸,冷却后将两根火柴头对头紧挨着摆放其上,紧紧地卷起,只露出火柴杆。然后捏住一根杆,再划着一根火柴去烧卷上的两个火柴头部位,片刻之后,嗖的一下,外面那根火柴杆便飞射出去。我们称之为“火箭”。

  我们还会将一溜火柴杆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挨个排起来,然后点燃其中一根。看着依次点燃的火柴头冒着烟,大家会兴奋不已地大声欢呼,大人们不舍得用的火柴在我们手中一转眼就败坏个精光。

  当年还有一种玩法,我把它叫作“弹射火柴杆”。在地面上吐一口唾液,取出一根火柴,用火柴杆不带火柴的一头搅拌唾液和地面上的泥土,让火柴杆粘上一点泥。然后把火柴杆竖在火柴盒的磷纸上,左手食指按着火柴头,右手食指对准火柴杆用力一弹,燃烧的火柴杆就迅速地被弹了出去。因为另一头有泥,正好粘在对面的墙上、树上,慢慢地燃烧,变成一根扭曲的灰烬。其实那样玩很危险的,好在我没有对准巷口随处可见废材堆玩过我的神射“火柴杆”,要不然就是一场火灾。

  还记得,当年小火柴盒上那些美丽的“火花”,更是让孩子们梦寐以求……那时,我和伙伴们都十分喜爱火花,人火柴盒上撕下来,收藏着,可往往同一品种的火花大多。但我们不会把相同的品种扔掉,而是喊几个伙伴在一起玩拍火花。

  那时候家庭生活离不开火柴,由于日常消费品匮乏,大人们也担心买不到火柴,所以总是一买就是几扎。我家抽屉里装满了火柴,我把火花撕下来,积累了很多,常与伙伴们比花样、比数量、拍火花。

  拍火花的时候,参加的人各出一张人花放到桌上,然后轮流用手掌去拍,把火花拍翻了就属于自已赢的,拍不翻便换对方拍。拍得桌子“啪啪”响,手也拍红了,到最后,火花多了,高兴不已;少了也不太伤心,因为火花并不难得到。

  上了学后,我们都有寒暑假作业,其中的题目也有许多和火柴有关的,例如用火柴摆成某种图形,或者是摆成算式让移动一根火柴使等式成立等。于是,火柴又成了我们学习的道具。

  后来市面上出现的火柴盒包装有所改进,不仅颜色鲜艳,而且火柴盒上印有各种图案,就连侧面的磷纸都变成了许多小小的点。我记得火柴盒上的图案除了瘦西湖风景,还有红楼十二金钗、水浒一百单八将、唐僧师徒……等火柴用完了,我们扔掉里面的小抽屉,撕掉两边的黑磷纸,就可以得到两张火柴皮。带有图画的火柴皮就成了我们竞相收藏的东西,就像当时积攒烟盒、糖纸一样,夹在书本里,大家都攒了不少。

  据说做过外交官的胡适,当年就喜欢去偏僻处的小饭馆,饱餐后必带一盒火柴留作纪念。餐馆服务员怀疑他是小偷,当场将其抓获。恰巧火柴厂老板也在这家小饭馆用餐,见胡适收藏的是自己厂生产的火柴,于是喜出望外,这无疑是极好的免费广告。于是不仅及时给胡适解围,事后还寄赠了两箱火柴给他。

  如今,火柴再也不是家中必备之物,有了各种打火机后,火柴慢慢地从生活中消失。偶尔在一些宾馆、酒店还能看到改进后的火柴,目的是为了商业宣传或留作纪念,制作了一些广告特色的火柴,设计也很精美。

  虽然我不会抽烟,但每次看到火柴盒,还是会推开它的小抽屉取出一根火柴杆,听着轻擦火柴时那一声轻响,看着摇摆不定的火苗,闻着房间里那一缕久违的硫黄味儿,仿佛回到了遥远的童年。

  那一刻,四周是那样安静,火柴在风中飘摇的火苗,就像一朵盛开的火花,柔和地照亮着我的脸颊,温柔地绽放在我记忆的深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