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修建红旗渠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工程,在艰难的环境下,在党员干部带领下,无论男女老幼,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听从安排,团结协作,才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更需要发扬光大,为了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创造美好的明天。

  2015年4月5日,红旗渠通水已满50周年,当年的县委书记杨贵于时隔几十年后的九十年代重返林县,受到极其隆重的欢迎,成千上万的群众闻讯后,从数十里之外的山村蜂拥而来,甚至山西、河北的部分群众也从百里之外赶来,礼堂内外挤满了欢迎的人群。杨贵讲话十几分钟,群众流着热泪鼓掌27次,长达半小时之久。如果不是会议主持者善意制止,恐怕会场难以收场。这种台上台下心灵共振的场面,使在场的现任省、市委官员感到震惊和汗颜。他们可曾感受过人民群众对一个离任多年退下来的县委书记这样爱戴之情。

  如此动人的场景,折射出一个县委书记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同时也反证了当时林县县委大批党员干部建设红旗渠的重要作用。人民群众为什么对于杨贵等一大批党员和领导干部怀有如此深厚的感情?说到底,是因为他们忠于人民,修渠十年,他们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无私无畏、敢于担当。建设之初搭棚的芦席不够,县委书记杨贵带头抽出自己床上的芦席送到工地上,各单位的机关干部也纷纷抽出芦席支援修渠,并从每月仅有的29斤口粮中挤出两斤支援工地建设。排险队长任羊成回忆:“那时都是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然后是共青团员顶上去,群众紧紧跟着我们。”1960年春,红旗渠渠首拦河坝工程要赶在汛期前合龙,将漳河水拦腰截住,导入红旗渠。漳河在平顺径流很大,初春枯水时节也有20多个流量,用于截流的沙袋、石块投下去便被冲得无影无踪。为确保拦河坝顺利合龙,突击队中的党团员提出以人墙截流固定沙石。50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跳进冰冷彻骨的激流中,臂挽臂排起人墙,民工迅速跟上,在人墙下游砌石垒堰,经过3个多小时的激战,终于拦住了汹涌的河水。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红旗渠总投资近亿元,这在当时甚称为天文数字,但十年间,没有一个干部挪用工程资金,没有一笔请客送礼。工程设计者、领导者、管理者、建设者、参与者的这种秉公用权,严于自律、廉洁奉公高尚道德情操和较高的党性修养,是当今党员干部清白做事、做成事、不出事的参照系。

  众所周知,近年来,资金量大,利润丰厚的工程建设领域一直是腐败问题的高发区,往往是“一个工程建起来,一批干部倒下去”。 伴随经济高速发展,工程建设领域少数干部经不起糖衣炮弹的攻击,贪污受贿、玩忽职守、请客送礼等腐败案件时有发生。这与红旗渠精神背道而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史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半个世纪过去了,面对这条“天河”,重温党的优良作风,汲取积极向上、敢于担当的正能量,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与净化。

  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不敢负责,不愿负责,说到底是公与私的关系摆不正,为私心所扰,为人情所困,为关系所累,为利益所惑。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的利益第一,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以公心,才能在大事大非面前敢于亮剑,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矛盾敢于担当,面对歪风邪气敢于斗争。杨贵同志就是这样,经历过无数困难和挫折,受过质疑和非议,甚至丢官罢职的严峻考验,但他义无返顾带领3万多名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一干到底。支撑他的,无疑是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杨贵和红旗渠精神反复告诉我们:共产党只有一条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大公无私,廉洁奉献,就能具备无坚不催的领导力量;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党组织的号召力就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这就是一条真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