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受安福武功山管委会之邀,我与左局、朱馆一行三人,在管委会两个小伙子的带领下,从图坪下车,再沿步道上箕峰踩点,目的是撰写景区解说词。

  沿石质步道(称“五里筝路”),一路向上攀登。步道两旁,茂林修竹,鸟鸣阵阵,境极清幽。左边小溪,穿行于行林之间,宛若蛟龙,时隐时现。溪水潺潺,恍如鼓筝,清脆悦耳。小溪长约五里,有“五里筝”之称,其名甚雅。步道旁建有三亭,取名“得玄”、“得祥”和“得霞”。溯其亭名缘由,与葛玄、文天祥和徐霞客有关,古韵盎然。上山步道还在建设中,时见工人忙碌的身影,或凿或砌或涂抹,甚是辛苦,不过工价尚可,据一位福建莆田籍工人讲,他们一日可赚五百元。

  到了“得霞亭”,已近中午。管委会的肖姓小伙,径直下到古坛那边,去取山下通过索道送上来的盒饭。另一位小伙则陪着我们在亭里观景、照相。亭下一大片篁竹,极为茂盛,而竹林覆盖的,就是玉皇殿遗址群。此遗址坐北朝南,规模宏大。清朝安福人姚鼎燧《记宫殿》曰:“中太极殿,上玉皇殿,西元觉宫,惟东金庭宫,竖以良木,缭以石垣,金碧辉煌,相映左右。山门内有池,水清不涸。天欲雨,云气蓬蓬出其中。池左右云房月楼,可吟可眺。前廊列大屏,锓古草堂仙人诗,龙蛇飞动,观者为之震骇,仿佛初洒墨时也。”在三年武功山游击战时期,陈毅也曾在此留下了“久慕玉皇殿,如今得赏玩。古神特别多,显灵在人间。”的诗句。如此规模的道教建筑群落,后毁于战火,只留下一座天尊石塔,实在令人叹息。该塔由方型基座、圆垫、两层八面塔体及双层飘檐和葫芦宝顶构成。塔身采用隼卯结构,正面阴刻有“度人无量天尊”楷体大字。

  吃罢午饭,我们沿朝仙路前行。约莫走了十几分钟,往左沿台阶而下,就到了百亩高山杜鹃林了。此处杜鹃不同于别处,树干高挑笔直,拇指粗,枝桠繁茂,根系发达,植根于薄土和山岩的罅隙间。待到每年的三四月间,漫山杜鹃红遍,宛若花海,颇为壮观。令人惊奇的是,初冬的杜鹃,仍有数枝绽放,红艳可人,我们赶紧拍照留念,还不忘调侃道:“冬季里的箕峰杜鹃——冬天里的一把火”。

  而更令人称奇的是这里的奇石。只见台阶的尽头,悬崖之上,立有叠在一起的两块巨石,仿佛天外飞来。巨石造型奇特,定睛细看,展开想象,像阿诗玛,又像武功山人。

  继续沿“朝仙路”前行,不过数里地,就是箕峰了。远观箕峰,酷似一直匍匐于地的公鸡,山顶耸立的石头,宛如鸡冠,故称“鸡冠岩”。但也有人说,它像狮子,故又称“狮岭”。不过,明朝安福进士张程,在他的《武功山志》中,却称它为“箕山”。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古时的许由,他是隐士界的鼻祖,因不愿接受尧要他当官的邀请,遂隐居于河南登封的箕山,死后葬于箕山。后来,就有了“箕山之风”“箕山之志”这两个成语典故。我想,箕峰作为道教之山,隐居修炼,称之为“箕山”,倒也不无道理。据说,三国两晋时的葛玄、葛洪曾在此修炼,明朝的徐霞客也曾到此一游。顿时,在我心中,平生出一种厚重感。

  其实,前面提到的是“小箕峰”,它的右对面,隔着大峡谷,一峰突起,峭壁如削,山腰云雾缭绕,升腾弥漫,仿佛祭祀的袅袅香火,故称“香炉峰”,又叫“大箕峰”。

  沿小箕峰的左侧,我们继续前行。台阶依山势而建,逶迤向下,如蛟龙匍匐,柔美丝滑。远处,白竹坪,我仿佛听到了白军疯狂的枪声;“看经岩”,我仿佛看见了“三女跳崖”的壮举。再远处,武功湖尽收眼底,湖中岛屿,星星点点,非常壮美。行至中途,回望“小箕峰”,山顶石龟,一大一小,面向峡谷,探头探脑,仿佛金龟探海。

  不知不觉,已是下午四点。我们赶紧下山,在“五里筝”的乐音中,我记下了三个字:“红、古、绿”。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