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工作无小事,细节决定了成败。”
11月14日上午,一上班,我正好在长征源宣讲团开会。突然,纪念馆讲解员谢薇跑来说,纪念馆里有几个游客要求见一见馆长。这是怎么回事啊?
我对谢薇说,别着急!这究竟是咋回事啊?谢薇急匆匆地说,上午有一群游客,他们要求安排讲解员,然后说他们是于都人,也是红军后代。我一听,赶紧主动去找他们,想留下个联系号码,因为纪念园钟敏老师教我们,对于红军后代参观要多问几句,要留到联系方式来,所以他们还在听讲解的时候,我就赶忙去馆里找他们问一些红军的情况。这时,他们说要见馆长,而且一定要见馆长才会说明情况。
谢薇缓了口气,泛红的脸颊上,沁出些许汗珠。她接着说,我知道馆长工作比较忙,所以我就跟他们说,我们副馆长也可以;要不先和我们副馆长见个面,说一说。他们还是执意强调要见的是馆里的“一把手”,我说我会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尽快汇报这个情况。所以,我就跑来汇报了。
于是,我随谢薇一起来到纪念馆大厅,见到了他们一行。与谢薇具体联系的人叫林国芬,我第一眼看上去就感觉面熟,似乎在哪里见过。谢薇将她引我介绍,原来她是县城长征源社区的一名干部。
林国芬对我说,老红军是她们的亲戚。今天刚好老红军的后人回来了,我们一起陪他们在纪念馆参观,老红军后代提出他们需要见馆长,而且根据行程安排他们只有今天才有时间。我对林国芬说,老红军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林国芬说,老红军好像叫刘东志、于都县黄麟乡人。
一边说着,相关人员也许都参观完了,他们从二楼下来,林国芬迎上前,向我介绍了老红军的后代,这是刘卫国、这是其妻子,这是刘新生......
一边握手,我见他们来馆里参观的有八、九个人,立即与他们其中二人,一人为老红军之长子刘卫国、一人为家侄子刘新生互添加了微信。刘卫国说,其父辈叫刘东志,黄麟乡罗西人。他们需要见馆长,他们只有今天才有时间,明天他们要赶去赣州西站搭乘高铁去井冈山、后天返回北京。我说我会马上向馆长汇报云云。
回到办公室,我脑海中一直想着“刘东志,黄麟乡罗西人”这名老红军,似有印象,但又不知其情况。接着,我打开电脑,认真查找起“刘东志”。
突然,我想起一件事,记得2020年12月,我在参加县政协组织编纂的《文化大观》书稿时,我负责了几个章节,其中有一个“人物篇”章,涉及“刘东志”这个人物,询问了当地乡镇及一些老同志和老干部,没有人说的清楚详况,如其授衔时间、级别、去世时间等。原来是“他”!
接下来,我将《于都文化大观》第五章人物篇中,“刘东志”这个人物的简介,发给了刘卫国、刘新生。我又赶紧与馆长联系,馆长说下午她自己刚好在馆里开会,让我通知他们下午4:30左右到馆里二楼小会议室来,并问他们有什么诉求?我又打电话谢薇,让她通知林国芬,约请他们下午4:30在二楼小会议室,与馆长碰面。
当天下午,刘东志之长子刘卫国及妻子二人,早早地来到馆二楼小会议室等,馆长一参加完会,立即与他们“相逢”了。
原来,近七旬的他们从未回过家乡于都,听说家乡将召开中国红博会,特意在网上订酒店,好不容易订到枫叶酒店11号的房间,一行5人如约而至,终于回到了梦萦环绕的家乡于都,虽从未来过,但感觉如此的亲切、如此的亲近......
刘卫国通过酒店联系了一家旅行社,负责人朱青珍热情地安排了车辆,他们终于回到了老家——于都县黄麟乡罗西村。
罗西村顿时热闹起来了,张灯结彩、烟花璀璨,像是过大年一样,这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民俗,也是一种客家浓浓的文化情结。刘卫国一行5人,像是久别他乡的游子,终于回到母亲的怀抱,他们热泪盈眶。他们不知道家乡人民如此热情,乡、村的主官前来问候接待,同房的族人妥妥的安排好了这几天的行程,同族各家争先恐后的抢着轮流派餐。
今天约了族人一道来到纪念馆参观,于是就发生了开头的这一幕。
外面尽管寒风凛冽,室内却暖意融融。刘卫国说,自己是刘东志的长子,妻子是山西人,也是军人之家。他还有一个弟弟,这次也是第一次回到家乡。刘卫国夫妇聊起他们的父亲,他说,没有他们革命前辈的付出,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忘记就意味着背叛!
刘卫国说,父亲刘东志16岁就参加了红军,在长征中,父亲的右眼被子弹射入,弹片一直留在脑袋里,他的右眼失明。考虑他行动不便,部队几次想将他安置在当地群众家中,但父亲却坚决要求跟着部队长征,最后组织上安排他在卫生部门当看护员,帮助照顾伤员;在长征路途上,他在前面走,牵着后面的伤员一直前行。
建国后,父亲的右眼安装了义眼。1965年的一天,父亲刚好在家,突然鼻子流鼻血,血流不止,这时候,从鼻孔里随鼻血流出一粒弹片,这是嵌在父亲脑袋里的弹片,已经整整30年。聊到动情之处,刘卫国的眼圈红了,他不停地用纸巾擦拭双眼,一旁的妻子也潸然泪下。
在我们家的客厅,正中的柜子第一层摆放着一件非常珍贵的物品。刘卫国说,那年我儿子六、七岁,有一天,父亲刘东志拉住孙子的手说,爷爷给你看一件珍贵的礼物!我儿子抬头望着爷爷说,爷爷,是什么珍贵的礼物呀?拿出来给我看看。刘东志从房间里拿出一个包裹,解开来,里面包着红布,慢慢打开一层又一层的红布。这时我儿子一看,笑着说道,爷爷,这不就是一条破皮带呀!
刘东志拿着皮带,顿时陷入了沉思,久久地才说道,这不是一条普通的皮带啊。红军长征过草地时,在草地路程走了不到一半,他们班就断粮了,只能挖野菜、吃草根、啃树皮。野菜、草根都吃完了,实在饿得不行时,红军战士们便将牛皮枪带和鞋上的皮子切成细条嚼进肚子,来充饥救命。可这些东西也没坚持多久就被吃光了,于是大家纷纷解下自己的皮带煮着吃。
那一天,刘东志看着大锅里,烧的滚烫滚烫的热水,飘着一些野菜、树根,他解下了自己的皮带,狠心地丢往锅里面,其实他实在舍不得吃掉自己的心爱之物,可为了抵抗饥饿。这时,经过的红军首长在旁边说,小鬼,你舍得吗?说时迟那时快,刘东志又立即伸手从锅里捞出了那条皮带,他拿着心爱的皮带说,我不吃了!我要把它留着作个纪念。在随后的长征途中,他一直系着这条皮带,走出了这片茫茫的草地,胜利到达了延安。
每一次拿出这条皮带,父亲刘东志就想起了长征的那段艰难岁月,想起了那些在长征中牺牲的战友们。后来,他用红布将皮带包裹起来,一直放在箱柜里......父亲刘东志说,他们为了接应后续部队,走过了三次草地......
2006年7月,父亲刘东志走完了他的一生。
我在静静地聆听着,眼前他们的身影越来越模糊。
刘卫国夫妇聊他们的工作,刘卫国在某空军部队研究人员师级干部、妻子在某空军总医院师级干部,现在都已退休了;他们还聊这次的家乡之行,所见所闻,以及他们那份思念家乡之情。
不知不觉,窗外天己暗下来,他们久久不愿离去……
2023年11月16日完稿于于都河畔
附:刘东志(1915.12-2006.7) 于都县黄麟乡罗西村人。1931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七军十九师五十六团四连战士、五十五团团部通讯员,三军团四师卫生部看护员,四师卫生部看护班长、排长,一军团卫生部卫训队区队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卫生部护士长,野战医院一所所长,山东军区卫校区队长。参加了平型关之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八师卫生处政治委员,三纵队卫生部副部长,华东军政大学五大队副政治委员,军大八团团长、十团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特纵高炮十三团、五O五团政治委员,东北防空军速中政治委员,东北防空军军事学校政治委员,华东防空军军事学校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空军干部轮训大队政治委员。1979年12月起任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顾问(副军职、行政十级)。参加了抗美援朝,在战争中负伤4次,头部和右腿均致残。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朝鲜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红星功勋章。1982年离职休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