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时期,盱眙是皖东淮南根据地的中心,不仅是新四军第五支队(后来改编为第二师)的驻扎地,也是中共中央华中局暨新四军军部所在地,陈毅、张云逸、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华中军民逐鹿疆场,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有多少新四军指战员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拼杀在战场,也有多少新四军的儿女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还有多少新四军的儿女,生下不久就寄养在这里、依偎着可亲可爱的乳娘。当地老乡不惜用生命保护这些革命的后代,留下了方毅托婴、程明寄子、罗新安找奶娘、谭晓雯喝百家奶等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


  罗炳辉的儿子没满月就交给了乳娘

  1943年12月25日,朔风凛冽、寒潮汹涌、冬寒料峭,在新四军二师驻地安徽省盱眙县大刘郢(今属安徽来安县)后郢的师直属医院产房里,二师师长罗炳辉和师司令部政治协理员张明秀的儿子降生了!这年,罗炳辉46岁,中年得子,让这位戎马生涯的将军满怀欣喜、高兴万分。张明秀看着高兴的合不拢嘴的丈夫,也开心地笑了,她问丈夫:“哎,给孩子起个名啊!”罗炳辉想了想,说:“我看就叫‘新安’吧,‘新四军在安徽’,你看怎样?”张明秀点点头:“好,这个名字响快,又有纪念意义,我同意!”就这样,“罗新安”就成了这个孩子的名字!

  罗炳辉(1897~1946年),云南彝良人,生于1897年,参加过讨袁护国战争、东征战争和北伐战争。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转入红军,参加长征。再由八路军副参谋长改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五支队司令员,1939年秋率部开赴皖东津浦路东,开辟了以半塔集、古城集为中心的淮南路东抗日民主根据地。新四军军部重建后,任新四军第二师副师长,二师师部就设在盱眙黄花塘。1943年1月,罗炳辉又将师部从黄花塘移驻大刘郢。有一部名叫《从奴隶到将军》的电影,就是以罗炳辉为原型的。

微信图片_20231115175817.png

  张明秀(1918~2011年),四川广元人,1935年参加红四方面军,1935年参加长征,到达延安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担任抗大女生大队政治指导员。1937年9月经何长工(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校长)、钟明彪(抗大女生班政委)介绍,毛主席批准,张明秀与罗炳辉在延安结了婚,那年张明秀20岁。1938年她和罗炳辉一起从延安来到安徽定远,担任新四军军部教导队女生一队政治指导员。1939年随新四军五支队开辟淮南抗日根据地,先后任来安县半塔集工作队队长兼总支书记,盱眙县西高庙区区委书记等职,参与领导了著名的半塔保卫战。由于工作繁忙,战事紧张,他们一直没有要孩子。结婚六年多了才生了第一个男孩,他们心中甭说有多高兴了。

  罗新安的出生,让罗炳辉和张明秀既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生了一个可爱的胖小子,发愁的是张明秀没有奶水,再加上时常打仗,经常转移,这么小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带在身边。怎么办呢?罗师长对张明秀说:“还是先给孩子找个奶妈,暂时把孩子寄养在那里,等过段时间看情况,再把孩子接到身边来。”张明秀刚生第一个孩子就要寄养到人家,真是舍不得,可又没有办法。经当地组织安排,建议先把小新安寄养在大刘郢北边不远的杨山集鲁店村(今盱眙县天泉湖镇范墩村鲁店组)的妇女主任陈代家,因为陈代在不久前也刚生了一个小孩,才三四个月,奶水也好,可以先做奶妈。于是就把小新安送到陈代家。

  为了喂养好小新安,陈代把大鸡罩翻过来当成围窝子,里面先揣上稻草,再在里面围上一床大棉被,把孩子放在里面,又软和又暖和。喂奶的时候,陈代总是先把奶给小新安吃,等小新安吃饱了,自己的孩子再吃。自己的孩子吃不饱,就给他熬稀粥,用粥汤喂喂他。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孩子喂得白白胖胖、健健康康。眼看快要过年了(1944年春节),陈代还特意扯了新花布、买来新棉花,给小新安做了一床新包被、一件新棉袄。

  春节前,张明秀来到鲁店,把小新安接到大刘郢去。看到小新安长得健健壮壮,白白胖胖,张明秀非常感激,一个劲地感谢陈代大姐,又对小新安说:“孩子啊,你吃的第一口奶就是陈代妈妈的,以后你可要永远记得啊!”


微信图片_20231115175847.png

  面对生死无所畏惧保护红色后代

  春节过后,小新安也两个多月大了。此时,日伪军为来维护津浦铁路、淮南铁路的交通运行,保证伪都南京“北大门”的安全,正调集军队,准备对淮南抗日根据地开展春季大“扫荡”,以掠夺粮食和物资,战事开始紧张。罗炳辉和张明秀各自的工作都非常繁忙和艰巨,在这样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怎么也忙不过来。一天晚上,两个人凝视着襁褓中熟睡的儿子那张粉嘟嘟的小脸,商量着怎样安排孩子。商量结果,决定再次将孩子寄养到群众家中。纵有万般不舍,但是为了工作,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抗战胜利,他们只有作出这样无奈的选择。

  张明秀这次是把孩子托付给邵集乡的李荣英。那时的李荣英才20岁出头,是乡里的妇抗会长,聪敏能干,风风火火,在发动群众、带领妇女、劳动生产中,处处带头,做起事来干净利落,是大家公认的积极分子。李荣英接过小新安,说:“我这不仅是托养孩子,而是在接受一项重要任务,请领导放心,我一定把孩子带好!”小新安来到李家,一个人的奶水怎么能够两个孩子喝呢?先喂了自己的孩子,小新安就吃不饱;先喂了新安,自己的孩子就吃不饱;李荣英毅然决然地将自己不到3个月大的孩子断了奶,好把自己的乳汁全部用来喂养小新安。

  不久,日伪军从滁县、来安方向向北“扫荡”,我军主力转移到到铁路沿线牵制敌人,开展反“扫荡”。这天,一队日伪军大摇大摆地向着李荣英家的村子走来,在这紧张时刻,李荣英赶紧叫丈夫抱起两个孩子向西北方向的山地树林跑去。过了一会,一队日本鬼子和二黄伪军来到村子,把村里的老百姓都赶到村头的空地上,汉奸翻译官站在土堆上,对着大家说:“乡亲们听着,大日本皇军到这里来,是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只要大家献上粮食,告诉新四军在哪里,皇军是不会为难大家的。”翻译官连讲几遍,也没有一个人吱声。这时有一个汉奸向翻译官告密,说李家养有一个新四军的小孩子。敌人当即把李荣英抓了起来。

微信图片_20231115180053.png

  日本鬼子小队长皮笑肉不笑地对李荣英说:“哟西,新四军的小孩在你家的,现在的在哪里,只要交给皇军,大大地有赏!”李荣英回答道:“哪有什么新四军小孩,那是人家抱来讨奶喝的,喝过奶就抱走了,我知道他们去哪里了啊?”日本小队长抽出东洋刀,一下子压到李荣英的脖子上,恶狠狠地说:“你的不老实的,已经有人告诉我们了,说新四军的小孩就在你家里。”李荣英当即回了一句:“你说在我家里,可以去搜啊,挖地三尺都可以。”几个鬼子和伪军来到李家,前前后后、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地搜了几遍,什么痕迹也没有发现。鬼子小队长一看没有搜到,气急败坏,下令把李荣英绑在村外的大树上,用皮鞭使劲地抽打,打得她鼻青脸肿,鲜血染红了衣襟。日本小队长拿着东洋刀顶着李荣英的胸膛,穷凶极恶地哇哇乱吼:“你的快把新四军的小孩子交出来,否则死啦死啦的!”李荣英临危不惧,大声怒斥道:“你们可以打断我的胳膊,但夺不走我坚定的信仰;你们可以砍下我的头颅,但磨灭不了我革命的意志。我就是死了,我的魂还是跟定了新四军。要小孩没有,要命有一条!”一个伪军举起枪托,猛击李荣英的头部,把她的两颗牙齿打掉,满嘴鲜血直流,可李荣英还是挺立着身子、高昂着头颅。

  突然,四周枪声大作,原来二师的部队得知日伪军袭击了我根据地村庄,便回援反击,前来解救被围的百姓。我军战士举枪向敌人射击,撂倒了几个伪军,日本小队长也中弹受伤。日伪军见新四军前来,吓得像兔子一样逃跑了。李荣英得救了,两个孩子也都逃过了一劫。


微信图片_20231115180119.png

  老区人民的养育之恩一辈子也不能忘记

  其实,罗新安从出生到北撤离开淮南的这段时间里,寄养的不只是陈代、李荣英两家,其实还有几家呢。后来,张明秀在回忆中说:“那时,我们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新安就曾经寄养在很多老百姓家,是老百姓一口奶一口奶地喂大了他的。”

  新中国成立后,张明秀曾带着罗新安回到大刘郢,当看到李荣英时,便对罗新安说:“孩子,快叫妈!”罗新安一头扑在李荣英怀里,搂着她,“妈妈,妈妈”的喊得特别亲。

  解放后,罗新安一直随母亲在上海生活。高中毕业考入哈军工,毕业后先在军垦农场接受锻炼两年,后分配工作,先后在黑龙江阿城县小厂、无锡无线电三厂、苏州电视机厂工作。1978年调入上海体育研究院。多年来,他自学心理学和催眠治疗等,利用业余时间潜心研究青少年问题,尤其是教育心理学、青少年犯罪问题等,并通过自学,考取了律师资格证,成为青少年犯罪和法律教育心理学家。后为珠海市政协常委、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2017年3月24日被任命罗新安为珠海市民政局局长。现为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抗大研究会会长等。

  罗新安对皖东淮南革命老区人民的养育之恩一刻也没有忘记,他曾发起并参与“红色故事”公益巡讲,革命后代“重走长征路”等活动。他曾多次来到淮南根据地,看望根据地群众。他多次来到父亲战斗过的地方黄花塘,得知盱眙县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为了庆祝军部移驻黄花塘80周年,准备升级改造,便主动牵线搭桥,协助军部纪念馆联系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帮助纪念馆进行提升改造设计。他还把父辈留下的珍贵资料和文物,如《罗炳辉将军在淮南抗日根据地》等珍贵书籍,和由他编著的《罗炳辉百年经纬》《理想在我心中》《教育的原理与方法》等图书捐赠给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以丰富馆藏。在座谈会上他激动地说:“我的生命从这里开始,我要把生命的火花留在这里,多发一份光,多发一分热!”

微信图片_20231115180229.png

  【参考资料】

  1.晓植著,《倔小姐 罗炳辉将军夫人张明秀传奇》,成都出版社,1994.

  2.张明秀,《我记忆中的半塔保卫战》,滁州日报西涧周刊,2019.7.13.

  3.罗新安,《我和父亲的信念一样》,《老同志之友》2016年16期.

  4.罗新安、罗鲁安,《怀念我们的爸爸》,2016.5.4.

  5.罗新安,《不忘初心的妈妈》,2019.10.14.

  6.吕其庆,《专访红军将领罗炳辉之子罗新安》,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5.4.

  7.澎湃安徽,《学党史-百年安徽故事库|来安县邵集乡李荣英养育抗日将领孩子的故事》,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供稿,2021.3.25.

  8.盱眙县老促会,《盱眙县革命老区发展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19.12.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