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认识和理解中,“学校”和“老师”这两个词是要伴随一个人一生的,一个人的求学生涯不仅仅是指他的学生时代,也包括参加工作之后在社会这所大学中的学习,这是一个人适应并成长于社会大环境中的必然要求。对于我个人来说,在整个求学经历中最为宝贵的当属高中时期,这段经历也给予我后来不断成长的源动力。

        我的整个高中学习阶段都是在“澄中”完成的,这所到现在依旧是县城最好的高中,而在一开始我与“澄中”的缘分却开始得很奇妙。与其他目标明确的同学相比,在踏入中考考场的那一刻我都不知道中考也有填志愿这一说,所以我也就对在哪读高中没有概念,但这并不影响我认真对待中考,幸运的是当时的班主任张泓老师为我实施了在现在看来甚至是“保姆级”的过程指导,才使我能够顺利进入县城最好的高中,这才算是真正拉开“澄中”学习生涯的序幕,可以说我是迷迷糊糊进的澄中,是多位初中老师的辛勤付出才促成了这份幸运,我想这幸运里沾满了“老师”这个词的光彩,比如:让我保持阅读和书写爱好的语文老师连洁,不厌其烦纠正我英文发音的英语老师邓婕。

       也许是刚到一个新环境的缘故,刚上高一的我是怀着饱满的热情开始了我的课程学习。当时的班主任是教授地理的杨轶菊,给我的印象是积极负责且责任心强,对安排的事情能够落实下去。这对我来说却有点不适应,我想我是吃软不吃硬的那一类人,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收获了尽快适应的能力,但我的地理课成绩却很一般。

       同样一般的还有我的化学课,也许是化学老师主要负责火箭班教学的缘故,加上我基础比较差,导致我对化学课堂上老师热情生动的讲解不知所云,所以第一次化学考试成绩不出人意料地没有及格,后来得益于后排同桌张博的帮助(张博第一次化学考试我记得考了98分),才将我的化学成绩从及格线拉到了优良线,到现在我都清楚地记得张博教我的关于化学元素排序题的小总结,“先排小队,再排大队”这一做题技巧在现在看来依然有它的适用性,这里面包含了一定的方法论和技巧性,也侧面说明了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好理科的重要性。我想当时的同学大概说不出这样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词语,却已经能够很好地进行实际应用,我想这便是对“孺子可教也”最好的证明,当然这说的是我的同学,我确实在化学课的学习中没有兴趣,就连后来有着上课摇头晃脑习惯的化学老师朱茂奎曾对我说“你一天天是用脚指头在思考啊!”,说完同学们都哄堂大笑起来,“浓烈的黑色火焰”等专属朱老师的课堂发音现在依然记忆犹新。关于化学课学习的挫败感一直持续到高三,有一次考试结束后老师在晚自习讲解试卷,当讲到做试验的废气用什么装置收集的时候,我又被点名了,因为全班只有我一个人做错了,真是一段不开心的记忆,却也同那些开心的记忆一起组成了我的高中时光。我想苏轼笔下“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说的便是这样的情形,强调对待生活需要有一定的包容度。

       高一时的数学老师张恒文总是戴着一副眼镜略显严肃,总能在黑板上不停地书写和演算,课间对于同学们的疑问总能热心解答,真是很有耐心也很热心的一位老师,而我却没有在高一打牢数学基础,现在想起来多少有点辜负老师的付出,这也为高三高考冲刺时的吃力埋下伏笔,我是在中规中矩的成绩中完成高一和高二的数学学习,现在看来没有经过系统扎实的学习是很难有一个称心如意的结果,对待学习是不可以来半点虚假的,这一条深刻的体会可以被广泛地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成语“春华秋实”说的便是这个意思,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相比较于张恒文老师的娓娓道来,另外两位数学老师(张盈芳、问会云)在数学上对我的帮助就像篮球场上的助攻一样,直接辅助了我的得分,也让我在一次次的考试中逐渐找回了自信。有缘的是毕业后在驾校学习驾照的过程中有幸同问会云老师成为了“校友”,也是一份难得的经历。关于数学学习还有一段最深刻的记忆,在高三下学期的月度模考中,得益于老师的耳提面命,我的模考成绩提高的很快,尤其是在五一劳动节过后的那次考试,我的模考成绩是148分,扣掉的2分是因为最后一道大题的答案是sin30°和sin150°,我只答出sin30°,(sin30°和sin150°在数值上是相等的,我漏答了其中的sin150°)。这真是我高中时期的高光时刻,就连我喜欢的语文也不曾达到这个高度,当然我的高考数学成绩也没有这么高,而这高光时刻中绝大部分都是来自老师的功劳,至今我依然都记着这段经历,它就像我成长路上的加油站一样重要,总能给予我能量的补充。

       不同于数学学习的“曲线救国”,在语文课上我总能保持一个愉悦的状态,在一次语文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轮流讲解试卷,而那一次刚好轮到我,我就带着准备好的试卷信心满满地走上讲台开始我的表演,我记得讲解的六道选择题我给出的答案全部都是“D”,在讲解结束后还自我补充说:“周杰伦有一首歌叫做《一路向北》,而我今天给出的答案是一直选D。”结果是我只答对了一道题,语文老师说我编顺口溜是一套一套的,当时那个气氛真是太尴尬了。可见对于你的爱好或者喜欢,如果没有足够的准备,也是无法取得收获,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保有一份平和的心境,去经历去积累然后才有可能有所收获。还有语文老师用方言朗读《蜀道难》和《长恨歌》原文的场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真的是太有味道了。我想这便是文字和语言本身的魅力和乐趣,如今朗读这些文字的老师都已经退休了,但对于文字的热爱和表达的练习就像老朋友一样始终陪伴着我。

       高中时期就像是一个百宝箱,里面珍藏的不仅有学习的峥嵘岁月,更有同学之间因为共同经历产生的纯真情谊,而这些情谊会在时间的发酵中显得愈发珍贵。譬如:英语课上开小差被英语老师宋晓民点名阅读的同桌王博涛,在站起来后不知所云而慌乱求助我们的搞笑情景;数学课晚自习上和我一起听MP3的李永博同学,两个人分别一只耳机,后来大学毕业后他定居在成都;周五中午吃饭时间陪我一起去正街四路买休闲裤的张利强同学,在夏天总是喜欢穿一件红白相间的足球服,后来我知道那是英超球队阿森纳的主场球衣配色,大学期间我也加入了校足球队,这里面也有来自他的启发;始终是留着平头的杨凯同学,总是给人一种精神干练的印象;不论上课放学总戴着一副眼镜的弥瑞超同学,给人一种文气的感觉,他最近应该要喜得贵子了;爱打篮球的孙博强同学,总是能够拿出与艾弗森有关的篮球杂志,也喜欢在课间通过同学练习跑位意识,后来去了上海读研究生,然后又回到古城西安。当然还有与我分享吸管糖的后排同学,晚上放学一起外面吃饭的同学,考试结束后说我化学又考砸的同学,还有我现在想不起名字的同学……这些关于同学的记忆共同组成了我有血有肉的高中生活。

      光阴流转,此心如初。已过而立之年的我离开高中校园已十多年了,偶有几次和高中同学小聚的交谈中还是当时的记忆最欢乐,这份快乐还将持续下去。牛顿曾说:“如果我能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当然知道高中时期那些教诲我的老师们不是身高上的巨人,可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耕耘于杏坛,春风化雨间培育了成千上万的学生,给像我一样的学生带来了希望和启发,也进一步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坚毅向前。我们这些毕业后在祖国大好河山的学生,也带着各自的初心在时代的河流里中流击楫,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

       百年芳华耀古徵,千秋伟堂泽渭北。对母校我们不仅说“感谢”,更重要的是分享和传递,愿我们澄中学子都能化身一支支离弦的箭,在人生的马拉松中,坚守初心,不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