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这个记者节当日,先是阜新好友给我发了这样一条微信:“第24个记者节,诚挚祝您节日快乐!”感动之余,马上回复:“谢谢贤弟!可我只是一个‘土八路’啊!”同日晚上,铁岭昌图好友又给我发来“祝记者节快乐”的微信,我同样回复他“谢谢!可我只能算是新闻的土八路啊!”

       两位好友以为我是《辽宁老年报》的特约记者,就把我当记者了。啥叫“特约记者”?就是因为工作需要“特约”的“记者”,实际就是通讯员,是新闻的“土八路”。但是,我这个新闻“土八路”还有可讲的故事哩。

       我的新闻“土八路”的故事得从读小学开始。小学5年级时,从清原县城下放到我们村的沙启岩老师教我们语文,因为当时没有教材,沙老师整天教我们写作文。也许这方面有点悟性,我的作文总受沙老师的表扬。后来,沙老师被选调到夏家堡公社广播站当编辑,我中学毕业后回乡当农民。一次,公社广播站举办通讯员培训班,沙老师特意打电话让我参加这个培训班。三天的专业培训,我不仅对如何采写新闻稿有了初步认识,而且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

      培训班之后,我便开始给公社广播站投稿,记得播发的第一篇稿是写秋季积肥的事儿。在广播里听到自己的名字和自己写的新闻稿,特兴奋特高兴。这应该算是我新闻“土八路”的开山之作吧。

       没想到,这第一次的成功让我跟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我的新闻稿不光在公社广播站播发,还屡屡在清原县广播电台播发,在《抚顺日报》上刊发。

       1975年生产大队购买一台东方红链轨拖拉机,可能因为表现比较突出,我成了拖拉机手的第一人选。在大队党支部研究的时候,有支委提出,祥云能写文章,报纸有名、电台有声,去开拖拉机可惜了,不如让他当大队会计,让现在的大队会计去开拖拉机。最后的决定,由我接任大队会计,接账那天的时间我清楚地记得:1975年6月10日。

       大队会计脱产坐办公室,写新闻稿的条件更优越了。那时,没有稿费,只在年底有表奖,家里现在珍藏的一套《列宁选集》还是《抚顺日报》奖励我的。

       1977年初秋,公社派人到海南制种,需要一个能写材料的人,便选了我,当时的条件是从海南回来安排到公社工作。我当然很高兴接受。出发那天,大队拖拉机送我到夏家堡汽车站,经过公社大院的时候,我让驾驶员停车,要去广播站跟沙老师告个别。沙老师听我说完去海南的事儿,马上说,“别去了,今年恢复高考,你好好准备准备,有希望考上,我这就去跟农业站的人说,换人。”怕我改主意,沙老师特意到拖拉机上把我的行李拿了下来。

      写了几年的新闻稿,在作文技巧方面有一点历练,高考作文占了一些优势。记得作文的题目是“在沸腾的日子里”,我紧扣“沸腾”写,而且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开头,所以,作文分应该很高。

       因为一心想当记者,高考填报的第一志愿竟然填的是复旦大学新闻系。刚恢复高考,招生名额极少,一个农村孩子,中学毕业都5年了,当时学的东西又少,关键是没有复习资料,现在想想,真是不自量力、不知天高地厚。好在填了一个师范的志愿,最后捡漏被抚顺师范中文科录取。

       师范毕业回乡当中学老师,教语文。因为自己坚持新闻写作,对作文教学帮助很大,不论是作文批改,还是作文讲评课,都很受学生欢迎。后来当了副校长兼教导主任,因为新闻写作需要思考力,需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这方面的锻炼,让我在教改上有了一些创新思维。比如,我曾经搞了一次教改实验课,把毕业班学生带到林下经济专业户的生产现场,而这个专业户的户主是本校往届毕业生。现在看这个举动都不落后,这也许是新闻“土八路”的路数吧。

      后来的两次工作调动,都跟新闻“土八路”有关,因为选调单位都是在看了我写的文章之后决定调我的。

       1991年5月到铁岭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做文秘工作后,很快成了《铁岭日报》、《辽宁老年报》、《中国老年报》的通讯员,我这个新闻“土八路”还真忙乎开了。一有空儿,就骑着一辆很旧的自行车(还是媳妇带来的)出去采访。曾经在一个星期天,为了找到一位重要的采访对象,我在铁西转了大半天,找了十多个楼院,终于如愿。还有一年的初冬,去铁岭清河采访,那天挺冷,辗转到清河后,还得打车去农村,当时没有出租车,只有摩托车。没办法,坐吧。没戴帽子,更没戴口罩,摩托车跑起来风又大,结果冻感冒了。

       那些年哪像现在写完稿,一点键盘发出去了。发稿只能靠邮局信件,常常因为邮寄问题瞎了一篇好稿子。一次,真写了一篇急稿,跟《辽宁老年报》的编辑沟通后,编辑说,“好稿,最好下班前送来,明天就差不多见报。”我放下电话,奔铁岭汽车站,还好有一趟去沈阳的大客。到沈阳站下车,没有出租车,便坐上了人力车。我肯求骑车人快点,一定在5点前赶到辽宁老年报社。那天,真是太顺了,穿过了十多条马路,竟然一路绿灯。稿子交给编辑,马上奔车站,回到铁岭已经万家灯火了。

     “土八路”得沉得住,得不怕吃苦,得多学习,多思考,这些在机关都是优势。1997年,市委老干部局提拔我当了调研科副科长主持工作,两年后转正。调研科长就是写材料的,就得总下去调研啊,所以,三年多的调研科长我这个新闻“土八路”干活最多,成果当然也最多。

       新闻,不仅锻炼思考力、笔力,而且有利于工作创新。在我担任铁岭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任的几年里,我策划组织的活动,铁岭媒体都很感兴趣。如,老干部和工作人员参加的“读书报告会”、“工作人员讲身边老干部的革命故事”、“庆祝建军80周年老军人珍品展”等都吸引媒体采访。

       在走上铁岭市委老干部局领导岗位后,我这个新闻“土八路”,依然没有脱离“土气”,在深入基层调研过程中,依然在坚持写作。

       2013年5月离开工作岗位后到大连,辽宁老年报社让我做特约记者,这一做就是10年,前不久,我把在大连10采写发表的稿子整理后印成《挥笔大连夕阳情》一本书。

     “土八路”,“不见鬼子不挂弦”,灵活机动;“土八路”虽然“土”,但正是这个“土”,才让我了解实情,了解我所服务的老干部需求和愿望,才写出许许多多接地气的东西。

       我的人生起步乃至于工作事业的每一次转运都跟新闻“土八路”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人生的台阶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垫起来的,这也算是我这个新闻“土八路”的一点感悟吧。

      2023年11月11日早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