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海淀区蓝天嘉园服务管理中心组织军休干部开展了一次红色家风主题教育活动。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引起了我对“家风”问题的深入思考。

  家风,又称门风,是由一个家庭或家族所奉行的道德规范、所崇尚的风骨气节、所遵循的行为准则、所追求的价值标准、所沿袭的生活方式以及家庭中所特有的文化氛围、生活习惯、言行规矩和禁忌等共同构成的一种相对稳定并世代承袭的文化风尚。这种世代承袭的文化风尚就是家风。家风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力是很大的。

  我国南北朝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家风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之后,程朱理学兴起,司马光撰写的《家范》,系统地阐述了家庭伦理关系和治家原则,成为家教范本。随后,陆游的《放翁家训》、朱用纯的《朱子家训》、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家书,及至20世纪新文化运动后梁启超、傅雷等知名学者的家书,都是世人称道的治家典范。到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奋勇献身,舍小家为大家,在继承历代传统家风文化的基础上,孕育出新的家庭风尚。毛泽东一家为革命牺牲了6位亲人,其中5位牺牲时不满30岁,最小的年仅19岁;贺龙家族,满门忠烈,宗亲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徐海东家族,66位亲人为革命献身。众多革命前辈和他们的亲人,抛头颅、洒热血,不论付出多大牺牲、遭遇多少苦难,都无怨无悔。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总之,优良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全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传家宝。不论时代如何发展,生活格局怎样变化,我们都需一如既往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教传承、重视家风培育,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我出生在华北平原一个偏僻的农村,虽然经济落后但民风淳朴,邻里之间都相处的很好。记得1964年我考上南开大学时,由于是当地祖祖辈辈第一个大学生,全村人都为我高兴。在即将离家去学校报到的那几天,每天都有人来家里看我,还有人送白面大饼让我路上吃的……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白面大饼是很宝贵的食品,普通人家一年也吃不上一次。每次遇到有人送东西,我母亲都让我记下他们的名字,然后,再让我亲自登门把这些东西送还给人家。我母亲说:“邻里送东西是看得起咱们,咱们要感谢人家,但不能要人家的东西,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母亲的话,我记了一辈子,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

  我孙女在五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别的小朋友都有父爱,唯独她没有。家里人怕她有自卑感,就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她的身上。比如,小孩子的玩具,别人孩子有的,她要有;别人孩子没有的,也让她有。我们这样做,就是让她觉得自己不比别人差,其目的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让孩子从小就有自尊心和自信心。

  我们把“爱”送给孩子,同时也教育孩子把“爱”送给别人。比如:买了新玩具,要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有了好吃的,要跟别的小朋友分享;特别是教育孩子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帮助老人。由于我们对她的爱是真诚的、无私的,所以我们说的话她都会认真听、认真做。记得有一次,我的手不慎被砸伤,流了很多血。当时刚五岁的小孙女非要陪我去医院。从医院回来,小孙女几乎天天偎在我的身边,无数次的重复一句话:“爷爷,你还疼吗?”因为我的手不能沾水,一个五岁的小孙女几乎天天帮我洗脚。这就是爱的传递。

  后来她上了小学,在学校吃午饭。一天放学回来,她从书包里掏出来一个用卫生纸包着的东西,然后非常小心地把外面的纸去掉,最后露出来一个很小很小的小点心。她把点心送到我手里,很认真地给我说: “爷爷,这是中午吃饭时老师发给我们的点心,每个人一个。听小朋友说点心很好吃,我放鼻子上闻了闻,味道很香。我没舍得吃,给爷爷拿来了。爷爷,你吃吧!”当时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多好的孩子呀!她才七岁呀!......如今,我孙女已经是河北大学一年级的本科生了,她入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她要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继续为大家服务。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爱孩子,孩子就会爱父母,爱是会传递的。家风淳朴,子孙受益;家风败坏,子孙受害。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中最小的组织形式。如果每一个家庭都充滿爱,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充滿爱。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巨大,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人之间的关系都会对孩子的行为、思想和人格产生影响。在家庭这个小天地里,孩子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学到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这些都是社会所需要的。

  反过来,社会也会对家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家庭成员在社会中生活,方方面面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文化习惯、社会经济压力、社会人际关系等因素,都会对家庭产生影响。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因为生活压力大,夫妻双方都需要外出工作,导致孩子缺乏父母关爱,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就会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现实生活中,要想维护好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就需要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既要重视家庭的建设和稳定,也要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感,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幸福美满的家庭和稳定和谐的社会。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