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为什么吸引人?一是新闻与受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二是新闻对受众的工作学习会有所帮助;三是新闻满足了大家的求知欲望。新闻不但可以让大家了解国内外大事,而且兼有告知的功能。新闻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如果离开了新闻,我们也许根本无法生存。因此,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的互通与互融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消息、通讯、评论、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是指消息,消息最能集中体现新闻的特性,成为报纸、电视、广播以及一些新媒体的“主角”。

       对于新闻的定义,一直有多种版本,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种:第一种好奇说,认为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是新闻传播活动产生的根本动力;第二种新闻欲,认为人天生就具有想了解未知世界的本能;第三种“群居说”,认为新闻活动产生起源于人类群居生活的需要。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是目前国内最被学界普遍接受的定义,由陆定一提出的: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经过长期的验证,成为最为简洁、明确的概括,并强调了事实、新鲜、时效、报道这四个构成新闻最基本的因素。

       新闻具备主要三个特点:一是新闻必须是事实;二是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的;三是必须对事实加以报道,才能成为新闻。


       新闻的起源

       原始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各尽所能地从事狩猎、渔牧、农耕等生产劳动,并以各种方式传递外界信息,通报各种情况,交流劳动经验。正是原始社会成员这种共同活动和社会联系,促使他们产生了对信息交流的迫切要求,这就是导致原始社会中新闻产生的社会动因。

       原始社会的信息交流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人们把自己在生产劳动实践中所看到的、听到的和认识到的各种事物和信息,用最简单的方式传递给别人,以引起他人的注意,进而达到沟通和协调的目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它起源于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是适应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当人类学会自觉地进行信息交流的时候,就有了原始的新闻传播活动,它是长期的劳动实践使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新闻起源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


       新闻的分类

       常见的新闻稿主要有消息、通讯、特写、评论、专访、报告文学六大类。

       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经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人物通讯应以人物为中心,而且一般是一个先进人物为主,笔墨集中。人物通讯写人,不应就事论事,而应“见物、见人、又见思想”。使之写得形神兼备,以“形”传“神”。

       事件通讯——事件通讯是以写事为主的通讯。它主要记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交代来龙去脉,介绍具体情况,点明它的典型意义,以体现时代的新气象、新变化。

       概貌通讯——是以报道某个地区、行业、单位、村庄、街道、家庭等为主线,通过今昔变化、创新与进步为主的一种报道。祖国风光、地方物产、人情风俗等,因此也叫风貌通讯。其特点是:题材广泛。它涉及面较广,题材范围比其它通讯更大,通过这些广泛题材的报道,反映出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富有新闻性,事实有新意,不能写成众所周知的旧闻或历史知识。

       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富有表现力的重要体裁,抓住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某些重要场面,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两个片段,用描写手法给予集中的、突出的刻画,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使人们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述评新闻——述评新闻是介于新闻和评论之间的一种新闻体裁,故兼有新闻与评论两种作用。述评性新闻不只报道新闻事实,还需要对事实进行必要的分析、解释;或者对某种形势、某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写这种形式的新闻,必须在掌握大量情况的基础上,纵览全局,抓住事由,以有述有评、评述结合的方式,及时剖析新闻事件,揭示事物或形势的特点、本质和趋向,用以指导实际工作,达到启发、教育群众的目的。


       新闻的要素

       新闻六要素是指: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 。

       新闻的要素说的是构成新闻不可缺少的事实材料 ,专业的新闻稿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包括这些因素。

       纸质媒体时,作者若要发稿,必须经过“三道关”:第一关,基层主管审阅;第二关,机关政部门审阅;第三关,媒体编辑审阅。这三道关依次审核通过后,稿件才有发表的可能。传统式新闻写作的体例是固定的,消息、特写、通讯、言论、记者观察、报告文学等。一般没有经过多少文学陶冶或创作的通讯员和记者,写出的文字难有生动感。有些稿件由于疏于文字锤炼,虽然挤占了报刊版面,但并没有阅读价值。

       为了与时代同频共振,新闻写作必须突破“八股文”的束缚和条条框框的局限,让新闻作品浸润着文学的清馨,新闻作品才能更受读者喜爱。近年来,有些通讯和报告文学作品因为兼融了散文的抒情和小说的悬念而备受欢迎。很多新闻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也都注入了一股活泼灵动的文风、鲜活的语言和读者对美的追求。带着深厚感情写新闻报道,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敢于尝试的实干精神,才能写出美感十足的新闻,这正是新闻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值得互相借鉴之处。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眼、顺风耳和铁脚板精神同样值得文学创作者学习。

       媒体发展的巨变,既需要我们守正创新,拨云见日的境界格局,更需要我们有万变不离其宗的创作定力,这个“宗”就是新闻的要素。


       新闻稿的“坑”

       稿件撞车:在媒体工作过的同行都会遇到过类似现象,同一单位或地区突发的某件事,往往会有多位作者发来多篇稿件,这种情况,行话称之为“撞车”。对此,编辑部只能优中选优,而不能全部编发。因此,作者要在第一时间投写,才能先人一步。

      视野局限:新闻作品不能闭门造车,有些素材在一个小区可能是新闻,摆在街道上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有些经验在一个乡镇可能是典型,摆在全县权衡就可能平平淡淡了,一个县区的某一举措可能富有新意,但未必适合全省推广。新闻作者给哪一个媒体投稿,应充分考虑到媒体的层次。否则,你的稿件发与不发表都没有任何意义。

       政治性问题:指一些导向性的或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一致甚至相违背的错误观点和提法。比如,将“中国”与“台港澳”并列、将一些国家与台港澳并称“等国”、将“朝鲜”写作“北朝鲜”等。

       技术性问题:这类错误在新闻稿件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包括题文不一、题目错、标点错,以及掉字、掉段、多字、错别字等等。这些“小错误”有时也可能导致事实性差错甚至政治性差错。

       要素残缺:新闻是一种客观再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记叙式文体。从认识学的思维反映客观现实的角度来说,新闻写作经历了新闻撰写人认识自然信息到有机整合信息,最后通过语言再现事实的过程。在这个用语言描述客观事实的能动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撰写人的价值观、审美趣味、立场的因素影响。新闻要素缺一不可,否则,新闻作品的完美性便无从谈及。

      报道失实: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的力量在于真实,新闻中的事实要有根有据。只有真实的新闻才能取信于民。维护新闻的真实和准确,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一个数据的错误,一个人名的误写,一个地名的别字,都可能让一篇新闻稿被人全盘否定。


       新闻的文学味

       文学是新闻的天然的营养,新闻是文学繁衍的土壤。

       文学是艺术,通过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给人以启迪教育与反思。写文学,不仅可以写故事、讲事实,还可以加入作者的合理想象、抒情与感叹,真所谓“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因此,文学具有新闻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和触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新闻的一种延伸与拓展。同时,文学能够反作用于新闻,文学中的一些艺术手法,如果在新闻中得到恰当应用,会让新闻变得更加精彩。

       纵观国内外新闻与文学,许多作家都有新闻工作经历,从新闻中获得文学的灵感;许多新闻工作者都热爱文学,从中找到新闻的灵感。

       作者要始终怀揣一颗热爱文学、拥抱文学的心,在文学的世界里寻找新闻的灵感。通过走进文学,新闻工作者能达到新闻未曾到达的领域与空间;通过走进文学,新闻工作者能讲述出在采访中遇到、在新闻作品中未曾表达出的精彩故事;通过走进文学,新闻工作者还能表达出最深沉、最真挚、最纯净的情感,将新闻背后的温暖故事讲出来,让读者感受到新闻的文学力量。

       如果我们热爱并擅长新闻写作,也一定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我们应学着先把百字新闻稿写得出神入化,再试着把三百字新闻稿写得活灵活现,接着努力把千字新闻稿写得超凡脱俗,随之便可学写特写或通讯,具备了新闻通讯与评论基础后,再进行文学创作,也就驾轻就熟了。新时期的新闻作品应以巨大的信息量,深刻的思想,敏锐的眼光,动人的情怀,亲民的姿态和新颖语言风格,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才能独领风骚。

       新闻界的经典教学范文: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在当时打动了千百万读者,许多读者听了读了之后潸然泪下,泣不成声。不仅如此,在之后的几十年岁月里,依然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就是优秀作品的魅力所在。

      中国新闻兴起的散文式新闻正是新闻写作植根于文学写作,注重文学性的一种表现。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就说过:“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所以,只要社会在变,文体也自然会变,新闻的文学化与文学的新闻化,不过是两种文体之间的交叉与新变,两者之间求同存异,未尝不可。新闻作品要求干练、干净、趣味、情味,有些人物特写能令人热泪盈眶,有些言论稿能让人怒不可遏,想人之未想,发人之未发,启迪人的心智。这些都得益于新闻写手的文学素养。

        新闻的文学性可以将之归纳在新闻写作中的文学语言、修辞手法、叙述手法等。我们可以解读文学性:一是新闻从文学演化而来所继承的、先天赋予的特点;二是新闻在题材选取上、技术应用上切近生活,贴近了读者;三上新闻写作在报道的手法上借以文学的手段创新了文本,展示新闻作品新的的途径。

       

       新闻出彩法

       新闻和文学在传统的文学意识中,属于两种话语形态,如果进行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与特点也非常抢眼。不知不觉中,两者的关系已经在悄然改变,原本被看作是对立的两种话语形态现在是走得越来越近了,它们在相互接近,彼此渗透,在自己的身上越来越显示出对方的影子。新闻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传统的新闻表达方式不断被分化,被取代,如今的新闻作品因其有了文学味觉,所以才更受大家的钟爱。

      众所周知,新闻是关于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当我们写消息时,都知道要把新闻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过程、如何等写全。而当我们写特写、通讯时,也要把人物、故事、细节、情趣这几个要素写全。惟其如此,才能使稿子具有新闻的特点。

       炼字:新闻语言文字的另一个要求是精炼,要求篇幅简短而信息量大,这是新闻作品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它区别于小说或其他文学作品的特征。

       自然:随物赋形去除繁冗雕饰:春秋时期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蕴含着我国文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天然之美、随物赋形、质朴浑厚也应该是新闻语言的一种追求。

       炼意:围绕主题呈现关键信息;新闻写作要求在短短的篇幅中将信息完整、充分地传递给读者,这需要在落笔之前,就先确定好文章的立意,在“炼意”上要考虑叙述重心、文章结构等各方面布局,结合当下的时代发展趋势,从细微之处发掘有价值的新闻内容。

      跳跃:描写片断、画面以压缩叙事内容:文辞衔接中的跨越性联系可称为“跳跃”,它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跳跃,即作者在描写过程中快速进行从此物到彼物的转换;另一个方面的跳跃则侧重于意义上,作者将两个意义上存在相似性的事物联系起来。

       烘托:多侧面点染映衬对象主体:在文学创作中,作家经常运用多侧面语言点染、“烘托”对象主体,使所要表现的人与事鲜明突出。新闻报道中运用多侧面语言间接刻画对象主体,可以达到客观视角与主观情意相融合的效果。


       网站新闻稿件简评

       银河悦读网站新闻类作品基本集中在“纪实文学”、“银河评论”和“银河快讯”三大栏目。

       纪实文学专栏自2017年以来,已发作品3500余篇(章),其中有很多名家高手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新闻要素完备的基础上,在材料,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都体现了作者精湛的文学修行和作品的意境展望。其中《百面战旗红》《烽火战旗扬》及应时主题征文稿件更加突出。这是网站栏目的主打品牌之一,因为是投稿编稿流程的规范,作者精细,作品质优,编者认真,编审严谨的结果,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美中不足的是个别作品质量一般,主要问题是新闻要素不完整,文字表达上仍有常识性错误。

       银河评论专栏已发作品1580余篇,兼有新闻社评类作品也是亮点纷呈,特点是

;言近意远,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意境深远,发人深思,振聋发聩、指陈时弊,切中要害,针砭时弊,观点鲜明,志趣高洁。

       银河快讯栏目已发作品1200余条,时效性突出,新闻要素基本完整,相关工作人员付出了许多努力,栏目点击率一直向好。给部分快讯给人的印象是:上稿时间仓促,拟定标题平淡,语言表达生硬,背景材料交代不详,文字过多或偏少,语句偏长,不够精炼,难以吸引读者阅读。

       文学创作者就是一个用自己的叙述表达,为读者修好一个可以放飞梦想、放飞心情的舞台。一流的写作者,虽然跟其他人看到的是同样的东西,但表达出来却是不同的境界。能让别人乐意听讲哪怕是已经听过的故事,这才是我们的独特视角。

       写作的方法论举不胜举,大都是文人墨客人总结出来的,但是别人的经验与方法,只能提供我们作为参考,目不暇接的写作书籍,其实和我们个人并没有什么关系,即使看过学过,也不一定用得到。没有哪一个作家靠着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方法而功成名就的。大多数作家都是依靠自己的摸索一步一步向高峰攀登的。

      想写好文章,既要专业,又要让读者听得懂,这就涉及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双重身份:绝大部分时间你是作者,是你在说,偶尔又要换作读者的角度审视你的作品,味道如何,一靠自己品尝,二靠大家评判。若想新闻适合众口,不妨加些文学调料。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