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医疗战线68岁的老兵石磊倒下了,他没有倒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没有倒在离休后的小楼中,而是倒在了弘扬白求恩精神的岗位上一一河南省嵩县医院义务扶贫行医的病房中、患者旁。

      1996年10月9日,为老兵送行的队伍惊天地、泣鬼神:从篙县医院到城外的路两旁,人如潮,泪如雨,许多人长跪不起,仅仅两里路,灵车却走了3个小时才出城。  

      灵车来到石家庄市石磊生前战斗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近千人的送行长队,个个泪眼盈盈,那情景令人心碎肠断。老兵最后幸运地和他一生中效法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同葬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石磊走了,但他一生弘扬白求恩精神的光辉形象,依然闪现在人们面前。


     “看到老百姓就医难,我心中好难受啊!”

       一双老茧的手,一张痛苦的脸,一把把零碎的钱,一阵阵的哀求声……每当看到农材老百姓来城里投医的情景,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石磊的心就像刀绞一样:“看到老百姓就医难,我心中好难受啊!”

       石磊的心和白求恩是相通的,他始终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这位1948年入伍,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兵,1952年12月从朝鲜战场回国后,便到和平医院工作,从那里起,他就立志做一名白求恩式的好医生。 

       在职时,他对农村来的患者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总是满腔热情地尽最大的努力,花最少的钱,为他们解除病痛。他还在家中准备了炊具和米面,时常资助那些农村来的特困患者。尽管这样,他仍然很内疚:“老百姓来城里看一次病多么不容易啊,光花在路上的钱就够受的。如果有一天,我能到农村直接为他们服务就好了。”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1993年底,组织上批准石磊离体。但摆在他面前却有3条选择,在家安度晚年;在石家庄条件优越的大医院去应聘;到农材去为老百姓救死扶伤。

       对于战争年代过来的66岁老人。又患有高血压等疾病,在家安心休养无疑是最佳选择。但他不听家人劝告,又回绝了省城6家大医院高薪聘请,选择了到农村去义务行医,以实现多年来的夙愿。

      1994年迎春花开的时候,石磊带着床板、被褥、煤气罐等生活用品,来到河北省荣城县梅花镇卫生院安营扎寒。    

       梅花镇曾是儿子石静当年下乡的地方,群众缺医少药的状况。他心里很清楚。当然这里还有一层特殊意义。50多年前,梅花镇曾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九”惨案。当时镇上老百姓不甘当亡国奴,惨遭日寇血洗。全镇46户被杀绝,1547人被杀害。几十年过去了,当年惨遭日寇蹂躏的梅花镇群众,如今因缺医少药,还受着疾病的折磨。石磊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这里的百姓救死扶伤。

       从那以后,镇上的老百姓经常看到一位老头,身背药箱,骑着自行车下乡巡诊。人们并不知道这老头是享受正师职干部待遇,在军内外享有盛誉的胸外科专家。

      下乡巡诊,石磊就在卫生院环简陋的小屋中,自己点火做饭。在梅花镇行医期间,他分文未取,自己还垫进2000多元。但他却帮助卫生院培养了人才,使管理走上了正规化,医疗水平得到提高,为当地许多癌症患者起死回生。

       踏遍青山不下征鞍。1996年3月5日,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这一天,石磊庄重地向医院党组织写了一份申请报告,准备踏上新的战场。报告中说:“我的家乡是癌症高发区,我是搞这个专业的,根据我个人目前身体情况,还可以为家乡做点工作,特向组织申请并保证,到嵩县行医,一定要发扬白求恩精神,决不做坑害乡亲们的事情,不做有损部队和医院声誉的事情。”

       嵩县是全国的特困县,又是食管、贲门癌高发地区,全县50万人口中,癌症患者超过2000人,发病率占千分之四。石磊对嵩县有着深厚的感精,46年前,他正是从这块土地上,跨入人民解放军的行列,成为一名白衣战士。

    “少小离家老大归”,满头银发的石磊,要把自己的余热无私奉献给家乡父老。他的申请得到党组织批准后,立即赶嵩县县医院。从此便在那里与生命进行着赛跑,在死神那里争夺着一个个家乡父老的生命。

    “每周一、三、五做手术,二、四、六看门诊”,石磊为自己订了工作标准。每天他都要接诊几十人。癌症手术时间长,每次手术都要5、6个小时,这对年近70岁的老人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下班时间,他也在忙碌着。乡亲们见石磊医术高,待人又和气,都愿找他看病。每次手术一完,刚出门就被患者团团围住,同事们担心累坏了他的身体,前来挡驾。他总是说:“老乡们从山里进一趟城不容易,早点看了病,好回家。我累点没啥”。有时太累了,他就对患者说:“你们稍等一下,我吃过饭,到招待所找我,我一定给你们看。” 于是,县招待所101房,便成了石磊下班后的诊所。早晨、中午、晚上,对前来的病人,石磊都热情接诊。    

  嵩县医院的《门诊登记本》告诉人们:从3月l 2日至10月7日石磊倒下,共有55个节假日,他都在为患者看病,其中“五一”节这天,他接诊12人。

       3月豫西南正值春寒,石磊咽部发炎,咳嗽不止。手术的时间到了,大家劝他把手术延期。石磊说:“要是改变手术时间,就会加重病人精神负担,早一点为患者解除病痛,病人就多一份康复的希望。”

       石磊顽强地走上了手术台。手术进行中,他突然发起高烧,双腿直打颤。大家劝他去休息,他不肯。最后,护士只好在手术台旁挂起吊瓶给他输液。就这样,石磊在手术室输完两瓶液体,坚持指导手术结束,在场的人都感动地掉了泪。

   “人能过节,病不能过节。手术拖一天,病人就多一天痛苦,也多一天住院费。”石磊向县医院外科主任刘文乾解释说。

       9月27日,是农民黄杰娃的手术日。手术前一天,  刘主任下达手术通知单时,忽然想起第二天是中秋节。他找石磊商量,是否等过了节再手术,被石磊谢绝。于是,当人们举家团圆渡佳节时,他上午8点上台,下午2点手术才结束。接着,他又为3名患者就诊,解除病痛。

       石磊从3月初到嵩县后,一干4个月没回家,只有一封家书出现在老伴周淑英面前:“这里的病人确实不少,以癌为重,各种癌都有,我已做了26例手术,3个月就比去年一年多2例,你说我怎能不高兴呢?”

       老伴回信了:“老石啊,你年龄大了,转眼就到70岁了,人活七十古来稀,加上你身体又不好,患有高血压,离家这么远,谁能放心啊!你已为家乡作出了贡献,还是趁现在能走动,回来吧。”

       老伴周淑英的信发出了,却石沉大海。无奈,去年7月底,她亲自赶到嵩县劝老石回家。

   “家乡穷啊。越穷病越多,以前我总想为家乡做点贡献,可离不开,现在有时间了,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家乡父老有病治不了。那样,既使我在家休息,也不会安心啊!”石磊领老伴看望病人,让她亲眼领略病人多么需要他的现状后,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周淑英被打动了,尽管她不情愿,但还是自己返回了石家庄。没想到这一去,便和相依为命40多年的老伴永别了。

       10月7日,石磊一早就起了床,在街头草草吃了碗面,就赶到医院。在门诊他看了几个病人后,使到病区查房。10点30分他来到5号病房患者杨学儒床前,边给他检查边安慰他好好看病。突然,石磊觉得眼睛像飞进了一个什么东西,他取下缠满胶布的眼镜,还没来得及擦,便倒在地上,再也没能站起来。    

       石磊走了,是因过度劳累,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走了。他还留下了许多遗憾:他计划给嵩县医院医护人员讲10次课,可才讲了5次。后5课的讲义已经打印出来;他说,这回到家乡来,要做50例癌症示范手术,已经完成了47例,后3例已排定了手术日;到嵩县6个月里,他接诊1100多人次,但还有无数的生命等待着他挽救……

        然而,更多的遗憾是留给了那些热爱他的患者。

    “老天呀,你能让石大夫留下,让我替他去死吗?他是为咱乡下人累死的呀,他活着能救活多少条人命啊!”食道癌态患者丁妮悲痛欲绝。

    “孩子们,咱们给石大夫磕个头吧,他是咱老百姓的恩人啊!”嵩县偏远山区的老大娘张变患食道癌,家中一贫如洗,全家在东凑西借了些钱投医找到石磊,他精打细算,很快为老人做了开胸手术,术后5天病人就能下床,第9天就康复出院。结账时,各类费用加在一起才花了2340元。而这样的手术在石家庄做加上往返路费、食宿费要1万多元。石磊在嵩县6个多月就为患者节省医疗费20多万元。张变老人听说石磊去世了,让全家下跪表达哀思之情,并让采访组捎去6个苹果,供在石磊墓前。

    “我这条命是石医生给的,不是他,我早就理入黄土了。”癌症患者王秋玲得知石磊的噩耗,泣不成声。她住院时,由于家庭困难,拿不出几千元治疗费,丈夫含泪准备为始办出院手续。可她才34岁,不想死。石磊得知后,建议减免了她部分费用,亲自为她手术,使她枯木逢春。

  这辈子我没见过白求恩,但从石大夫身上,我却真正认识了白求恩,这真是天底下最好的大夫。经石磊起死回生的癌症忠者张福竹大娘得知石大夫去世了,流着泪说出了心中的感慨。后来,老人精神受到刺激,卧床不起,嘴里总是念叨着石大夫。


      “医生一刀子,要想到病人一辈子”

       无影灯下,河南义马矿务局食道癌患者葛勇被推上手术台。尽管石磊对这种手术经验丰富,但为了万无一失,他还是在术前对葛勇做了全面细致的检查,确诊为下段食管癌。

       然而患部切开后,病变位置与事先检查的结果不一样。石磊从上段粘膜的颜色和手感觉得,上段食管也有病变,如果潦草从事,就会给病人留下隐患。

       怎么办?石磊头上出现了汗珠,他思考了片刻,果断地将“弓下手术”改为“弓上手术”  后来,在切除癌变组织时,又发现食管另一端还有病变。于是他便第三次更改手术方案,加切食管6厘米,使手术时间比原方案延长了三倍,彻底根除了病灶。

       这例手术的时间是1990年5月29日。3年后,葛勇出差来到和平医院,还逢人便讲,“石磊是我再生之父。”

       当时,有人问石磊,你为什么对手术那么认真?他讲了一句让人刻骨铭心的为医之道:“医生一刀子,要想着病人一辈子!”

       这是一位名叫石桂珍的年轻女工,因胃底年滑肌痛躺在了手术台上。几个小时后,石磊主刀为她切除了肌瘤。助手正要实施皮下间断缝合时,石磊示意他停下来。

       他让护士擦去额头的汗珠,直了一下酸痛的腰,从助手那接过针线,一针一针地进行皮下连续缝合,汗水浸湿了衣裤,双腿不停地打颤,他依然一丝不苟地缝着,坚持到最后。

       走出手术室,助手不解地问:“像这样的刀口,用皮下间断缝合法完全可以,为啥偏要用皮下连续缝合法?”

    “医生每做每一例手术,都要像艺术家完成一件艺术品一样,精雕细刻,带着感情去完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不能因图省事,给患者省下终生遗憾。”石磊做了这样的解释。

       石桂珍刀口愈合后,仅留下了一道浅浅的印痕。几十年来,石磊主刀的手术超千例,人们无不夸奖,患者的伤口美观整齐,平展光滑。

       嵩县56岁的农民李风学是石磊从癌症的风口浪尖抢过来的病人。他患胃窦癌一个月不能进食,瘦得皮包骨头,入院时血色素只有3克,是正常人的五分之一,已近癌症晚期,手术难度大,死亡率高。

    “季风学已半截入土了,县医院医疗条件差,你名气大。万一把手术做砸了,影响不好。有人这样劝石磊。”

   “白求恩有句名言,手术刀就是武器,如果我不敢运用这个武器向疾病宣战。不敢为患者承担风险,在个人名声上患得患失,那还算是白求恩医院的医生吗?”石磊义无反顾要为李风学主刀手术。

       他认真制订了手术方案,为了纠正患者水电解质紊乱状况,术前给李风学输了4天血和白蛋白,第5天进行手术,切除了肿瘤。病人术后第3天就能下床走动,第9天就出院了。

       在和平医院还流传分许多石磊“料病如神”的传奇故事。

       一位离体老干部经常出现胸闷、胃反酸水现象,几家医院根据他的症状和常规化验,都认为是胃炎、冠心痛,但用药后无效。病人辗转到了和平医院,石磊诊断后,认为是贲门癌。但在做病理检查时,又出现了另外的结果。石磊仍坚持自己的诊断是正确的。为了验证。他几次同病理医生分折片子,最终发现了可疑细胞。后来的手术也证实了石磊的诊断。这件事。让同事们赞不绝口。    

       石磊的心胸外科“一把刀”在华北闻名遐迩,他那精湛的医术是怎样练就的呢?人们在整理石磊遗物时,一张巨幅《纵膈良性肿瘤与囊肿》统计表,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这幅大白纸绘制的统计表,倾注了石磊多年来的心血,浓缩了100份正反两方面有价值的病历。

       正面的36份病例,对每个病历的特殊性、治疗方法,并发症、愈后等各个方面都有详细描述。

       反面的70份病例,他实事求是地对每例病人的诊断,手术时间失败原因、手术付损伤、术后并发症都做了认真记载。

       从这张珍贵的统计表上,可以看出石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业务的钻研精神。

       石磊早年毕业于我党开办的华北医科大学。几十年来,他写出28本医疗笔记,约有400多万字,都是用工笔正楷书写,一丝不苟,有列表、有量化、有画图。每篇医学笔记,都是一份讲课提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财富。

  凭着“医生一刀子,要想着病人一辈子”的精益求精科学态度,石磊忘我学习,不断探索,创造了千例手术无错的奇迹。他是和平医院胸外科的创始人,主任医师,专业技术5级,北京军区心胸外科专家组副组长,曾到加拿大考察学习,被人们誉为医术高、医德好的“华北胸外一把刀”。


     “我是和平医院的医生,不能让金钱玷污了白求恩的名份!”

       石磊火了。他双眉紧锁。面部铁青,怒气冲天,嵩县医院的医护人员第一次看到这位和蔼的老头发火。

       患者房东强和李秀兰出院到门诊部结帐时傻了眼,原来计算好的费用还差好几百元。

  正巧,石磊经过这里。这两位病人的手术是他主刀做的,他取过账单一看,发现收费中有一项600元的专家费,当时就火了。  

  石磊清楚地记得乍来嵩县时,院领导和他商量,是否增收专家费。他当时就不高兴,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专家费就免了吧,病人看病不容易,多收几百元费用会使他们的生活更困难。”

       来嵩县后,县医院和石磊为钱的事谈论过3次,前两次他都没发火。

       石磊刚来时,县医院领导按“惯例”提出每月付给他2000元报酬,专家挂号费另外提成。石磊断然拒绝说:“我在外工作多年,对家乡无以回报,现在退下来,用自己的专长为家乡办点实事,怎么能要报酬呢?我要想挣钱就不会回嵩县,以后谁也不要再提钱的事了。”同时,他建议取消挂专家号,让病人直接找他看病。

       第二次是他的助手赵冰越来到他的住所,从怀里掏出16元钱:“这是护士长发给你的加班费。另外,院长让我再和您说说报酬的事……”

      石磊一言不发,思索了一会儿,他轻轻地拍着助手的肩膀说:“你知道白求恩退钱的故事吗?当年毛主席指示每月发给白求恩一百元津贴,他第二天就给毛主席写信说。我不需要钱,把钱留给伤员用吧……”面对这位无私的长者,赵冰超还能说些什么呢?

       而这次石磊真的动火了。他急匆匆地找到科室领导,生气地问:“这600元专家费是怎么回事?”见躲不过,对方只好承认是暗自加上的。

   “太不像话了,我来医院就声明不要任何报酬,你们打着我的旗号,乱收费增加病人负担,我不干了!”石磊责令科室立即退款,向病人道歉。就这样,多收的专家费如数退还了。打那以后,医院再也没提专家费的事。   

  石磊到嵩县后,要求医院退掉招待所的套间,住普通房间;谢绝吃小灶,吃平常饭;与家人打长途电话,从不用医院的公用电话;走亲访友,骑自行车或自己租三轮“蹦蹦车”。还他经常用自己的钱为特困患者购买食品、支付药费。    

  人们在清理石磊遗物时,全都惊呆了:他在嵩县行医分文未取,连自己带来的5000元钱,也只剩下646.80元。

       石磊从医几十年,果然没有收过病人的好处吗?收过。和平医院护士长马爱平就经历过一次。

       有年冬天,一个贫困地区的病人来医院找石磊为他做手术。他的家人掏出皱巴巴的200元钱,用期待的目光望着石磊。先是一愣,后来石磊想了想:“钱你放下吧,这个手术我上。”马护士长不解,一向廉洁的石主任怎么也收患者的钱呢?

  手术那天,石磊找到马爱平,掏出那200元钱说:“等我进了手术室,你再把钱退给病人家属”。马爱平终于明白了,石主任收钱是在体察患者心理。不使病人失望,以便配合治疗啊!她对石主任从误解变为肃然起敬。

  石磊不收钱物,也不吃请。但在嵩县行医时,有一次破了例。

       女村民方冬香患贲门癌,把家中两头牛卖了来投医。那天石磊为她做完手术,已是下午两点多。患者亲属软缠硬磨,甚至流着泪,要请石磊到街上吃顿便饭。为了不伤对方的心,石磊勉强同意了。

       但当方冬香家人把他和助手赵冰超领到伊佃园酒家门口时,石磊脸色变了,九头牛也无法把他拉进酒店,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赵冰超追上去问:“刚才不是同意了吧,怎么又变了?”

       石磊眼里噙看泪花说:“咱们一顿饭,就要吃掉患者一头牛啊!患者家里这样困难,你叫我怎么忍心去吃这顿饭呢?”后来,他执意到街旁的小摊上,花一元五角钱,吃了碗酱面条。

       不收礼,不吃请,连送匾他也不让。    

       这件事发生在1987年。一位山东大嫂的独生子患先天性心脏病,石磊主刀为孩子做了手术。住院时,孩子穿得单薄,大嫂每天也总是馒头就咸菜。原来,为孩子治病,大嫂几乎倾家荡产。石磊看不下去,从家中拿来一件大衣,并买了些营养品送给大嫂。

       孩子病愈出院时,这位农家妇女,步行4个多小时,转遍石家庄十几家商店,花90元精心选购了一块镜匾,请人写上“救命恩人”4个大字,送到石磊办公室。

  面对镜匾,石磊心中很不是滋味。他把护士长马爱平找来,嘱咐道:“这匾,你一定要想法退掉,把钱还回去。”马护士长把匾上的字擦净,打听到哪家商店,说明了情况,退掉了镜匾。出院时,90元钱又回到了大嫂手中,她感动的不知如何是好。

       这件事后,石磊让护士长把病人送的镜匾、锦旗从科里全部搞下来,并规定今后不准再收。这个做法,很快被和平医院列入“廉洁行医十不准,”10多年过去了,若大的和平医院,见不到一块患者送的镜匾和锦旗。

        人们都说:“石主任对患者只重医德,不重金钱和地位。”

        一次,科里一位医生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愿收地方患者,不愿收部队病号。两位战士病未痊愈就被动员提前出院。石磊这位60多岁的老人得知后。小跑着将两名战士追回继续住院治疗。

       一次,一名山区的小伙子领着患癌症的老母亲来和平医院请石磊做手术。按说,病人亲属有要求,又能为医院创收,何乐不为呢?但石磊检查后,确诊为晚期癌症,拒绝手术。他对大娘的儿子说:“开刀毫无益处,只能白花钱,应该保守治疗。

       一次,一位患有脓胸的3岁小男孩被父母抛弃在门诊的走廊里。石磊发现了,立刻收到科里,有人担心收治这个无主病人,会影响科里收入,石磊却指示要用最好的抗菌素医治。两个月后,孩子病愈了,父母也找到了。是因为没钱,他们才将孩子放在医院,面对石主任既羞愧,又感激。

       在石磊眼里,病人没有等级、贵贱、亲疏之分。将军、士兵;省长、百姓,他都一视同仁。若有人看病介绍身份,他很反感,会毫不客气打断对方的话:“来这里的都是病人,别介绍官衔,还是介绍病情吧!”

       权力、地位、上千元的红包、上等的人参、金首饰都没有使石磊动过心,但士兵的安危冷暖,老百姓的疾苦,却时常让这位老共产党员泪流满面。

  在市场经济和大潮下,许多人对石磊如此廉政,不会利用“一招鲜,吃这天”百思不解?        

  石磊生前作出了回答:“我是和平医院的医生,不能让金钱玷污了白求恩的名份!”

       石磊的徒弟赵冰超作出了回答:“去年8月的一天晚上,石主任从怀里掏出一枚‘天下为公’的纪念章,棱角都快磨平了。他对我说,我这次来县医院,目的是想把心胸外科带起来,免得群众总向外跑增加负担。孙中山先生这句‘天下为公’的格言,激励了我一辈子,把它送给你,希望你能记住这句话,练就过硬的医术为广大患者排忧解难。”

     “天下为公”,这就是石磊这位老共产党员的为医之道。


    “为医疗事业后继有人,我甘愿当铺路石”

        她是和平医院一名普通的护士,叫马继红。但她的业绩却是非凡的,她发表了31篇护理论文,本与翻译、编辑和出版了4本在军内外护理界颇有影响的专著,她还获得了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

       每当有人问她:“你是怎样成才的?”

       她会不加思索地回答,“没有石主任的培养,那有我的今天呀!”

       十多年前,北京军区举办为期8个月的高级英语班,当时护士马继红很想去。有人不同意:“科里病人这么多,护理这摊子拉不开栓了,哪能走得开。再说,护士学那么高的英语有啥用!”石磊听了很生气:“多学知识,增长才干,怎么说没用呢?工作上的矛盾我来调整。”  当天他就批准马继红报了名。如今担任了护士长的马继红所领导的13名护士,在她的帮助下,人人都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并在全北京军区首家实行了英语查房。

       更使马继红难忘的是石主任帮她修改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1983年初,马继红结合护理工作写了一篇题为《普通胸外合并心原性休克的护理》的论文,清石磊指导。看完论文,石磊认为小马初次写论文不得要领,另外,典型病例不够,便详细给她讲论文写作的方法、要求、格式,让她重写。为了给这篇3000多字的论文积累典型病例,石磊甘当无名奉献者,他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修改了6年之久,直到1988年刊登在《实用护理杂志》上。从此,马继红成长为撰写论文的高手。      

      郭斌,这个北京军区最年轻的科主任、主任医师,也是石磊一步步地扶上马的。    

       1984年,院里决定组织一个手术班子赴沈阳全军心脏外科中心学习新技术,确定石磊带队。但石磊想,科里80代初毕业的大学生郭斌,在购外科虽属“小字辈”,但他理论功底厚,肯钻研,是棵好苗子。于是,他在科里坚持工作,把年轻的医师郭斌送了出去。    

       1987年,国务院人才智力引进办公室给了和平医院一个出国进修心脏外科技术的名额,这是建院以来首次派人出国学习,石磊是首推人选。但石磊却反复向院领导建议,把郭斌送上了开往澳大利亚的飞机。在这之后,石磊又为小郭争取到两次出国考察的机会。

      1989年,心胸外科接收了一名患升主动脉瘤的病人。这种病很少见,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石磊多年前就成功地做过这类手术,这次他把机会让给了郭斌。但这种手术难度大,死亡率高,小郭有点胆怯。石磊说:“我为助手,出了问题,我负责,” 并果新地在手术单上签了名。在石磊的配合下,手术成功了,人们开始对年轻的郭斌刮目相看。

       后来,石磊又千方百计地为郭斌运用国外新技术开展法鲁氏且联症、四联症等重大心脏手术创造条件,使郭斌创下了20例手术无一死亡的奇迹。这一成果在全军心胸外科学术会上引起轰动。接着,郭斌又成功地开展了河北省首例“冠状动脉搭桥术”,他的一些研究成果还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

       一步步的扶,手把手的教。年轻的郭斌终于成长为和平医院学科带头人,全军闻名的心胸外科专家。石磊离休后,顶替了他的职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石磊当人梯培养的人才,何止马继红、郭斌,整个心胸外科人才济济。这个科室3次被评为先进科室,并荣立集体三等功,科室整体技术水平也跃入全军先进行列。

       石磊培养的人才,何止一个科室,他的徒弟遍天下。河北、河南、天津、山西等20多个省市和地区有他的上百名学生,他把几十年的知识财富毫无保留地传给他们。多家医院在他的指导下,开展起心胸外科专业。  

     “我的知识是党给的,不能占为私有。为了医疗事业后继有人,我情愿做铺路石。”这就是石磊的胸怀。   

     “死的悲壮,生的光荣”,石磊不仅是死后的英雄,他生前也是模范。他曾3次立功,4次受嘉奖,3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学习白求恩积极分子;1988年被北京军区后勤部树为医德医风标兵;1990年被医院树为“学雷锋学白求恩”标兵;1992年受到北京军区政治部和北京军区纪委通报表彰。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的这种人,不正是石磊吗!

   石磊去了,他用生命的绝唱,呼唤着白求恩精神的发扬。面对石磊,那些收“红包”、捞“回扣”、技术私有、权钱交易、见死不救的人,不知你们有何感想?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