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读”小说还是“看”电视剧,都需要学会分析、归纳和总结,也就是说都需要反思,只不过反思的着重点不同。小说重点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反思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也可以理解为人为什么活着;电视剧是通过戏剧的冲突反思人怎样去处理生活中的矛盾。也可以理解为人如何才能更好地活着。简单概括为小说是反思为什么的问题,电视剧是反思如何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今天,我就粗略地反思一下小说《人世间》到电视剧的改编。

  电视剧和小说《人世间》我都看了两遍,真的极为精彩!尤其是电视剧的改编,它彰显了众人捧柴火焰高的集体智慧,让我看到了我们曾经的生活,也让我看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如何变好的。但是,这都无法比我们每个人的人世间更精彩。就象我们可以把生活写成文章,也可以把文章过成生活,但最终文章都不如生活精彩。“用笔写文章,文章死;用心写生活,文章生。”(节选自赵国强语录。赵国强,笔者之谓也。)从这一角度来说,又谁能说生活不是一篇文章呢?

  首先,我谈一谈小说《人世间》的作者、编剧、导演以及其他人员,对这部作品改编的一些看法。作者梁晓声曾经说过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是期待《人世间》能给当下年轻人带来两方面思考:一是关于善的教育;二是帮助当代青年补上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认知。梁晓声又说:“《人世间》电视剧的成功要感谢很多人。”导演李路说:“我从来不赞同去歌颂苦难,值得歌颂的从来不是苦难本身,而是在生活的重压下依旧不向命运低头的那股血性,那种不屈不挠,以及艰难生活下小人物之间的守望相助,这是当代年轻人所缺少的。心中有干劲儿,生活有奔头儿,向上向善,这也是我想要通过《人世间》传达出来的。”李路又说:“不完美才是人世间,完美了那是天堂。”编剧王海鸰谈到,严肃文学是作家个人对生活经历的思考及私人情感的抒发,而电视剧是大众艺术。越偏向于严肃文学,个人化的痕迹就会越重,改编起来就会越难。于是和导演互相“面试”时,王海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小说的色调是钢铁色的,一种青灰色,是坚韧的、顽强的,但同时也是沉重的。而我看同样的生活,我会希望看到是明亮、温暖。”编剧不但是这样说的,她也是这样改编的。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指出:“文学与影视各有各的规律。完全忠实原著,是不可能的。一种艺术形式向另外一种艺术形式转换,就决定了两个不同差异的存在。但是,这不是说可以任意改编原著。我赞成的是,改编的创造性,要使原作增辉,而不能因某种市场诉求,使原著受到损害。”梁晓声深有体会:“无论是片头还是主题曲,电视剧《人世间》都很准确地展现了原作的气质,并且是带有深情的凝练。很多角色在电视剧二度创作中,更加丰满鲜活了。文学与影视的亲密关系——如影随形,融合共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国芳在《从名著到名剧的一个成功案例——评的改编》中,她认为《人世间》改编最大的亮点在于保留了原小说的故事大框架,对小说的内容进行删减、修改和加强,让人物在命运的选择中形成“戏剧性”。最后,梁晓声感慨地说:“如果小说可以重写,剧中的那些智慧之点我都会融进去。”在我眼里,梁晓声的小说《人世间》到电视剧的改编,无疑是最成功的,没有之一。

  其次,我再来谈一谈《人世间》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过程中的一些内容利弊。

  电视剧中有一个细节让我想到了温暖这个词,这就是郑娟的弟弟眼睛看不见的小男孩郑光明始终在拿这个瓶底在看。导演李路说那是他加的,而我认为加得特别好。作为小说来说它是不符合道理的,因而小说里没有这样的情节,但对于电视剧来说它是符合情理的。这种改编体现了电视剧对小说的再创作,也显示出了集体的智慧。如果小说是来源于生活,那电视剧的这一细节的改编体现了高于生活。把郑光明那种渴望光明的内心表现出来,从而出家后用佛教“安乐道”的观点给人以光明,才不会显得那么突兀;这一细节也应该警醒我们现在活着的人珍惜光明,如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所渴望的那样。小说中并没有谈及郑光明的结局显得有些“不及”,而电视剧中对郑光明的结局有一个合理的安排,显得刚刚好。

  电视剧中最热血的动迁演讲。周秉义为了发动光字片的居民搬迁,做了一番慷慨讲演,堪称全剧的高燃时刻。春燕德宝夫妇的一番骚操作,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说习以为常,为与周秉昆的感情破裂和诬告周秉义埋下了伏笔,这让具有正义感的观众心里攒足了气愤。周秉义一番语重心长地硬怼,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使个体矛盾转向对整个群体的发动,从个人经历到政治抱负,从感情牌打到公理正义理想。“周秉义此时的身形已经十分消瘦,姿态语气里无不透着疲惫,也预示着身体里的癌细胞在积聚。但精气神里的正气凛然毫不做作,演员辛柏青几乎可以说完全演出了角色的精气神。

  周秉义在小说里死于癌症,而在电视剧里给了他,也是给每一位观众一个光明的期待。而在大结局时周秉义给周秉昆和周蓉写的那封信,更是对人世间做了全面的总结。现在我抄录如下,已飨读者。“咱爸咱妈是世间难得的好夫妻好爹娘,他们的三个儿女此生最大的幸福,就是他们找对了各自人生的另一半。我想对你们说,对晓光、郑娟,这两个加入我们大家庭的并最终和我们血肉相连的人要有感恩之心。恩爱夫妻,最值得珍惜。秉昆曾经问我,对自己的一生满意吗?我说,很少有人对自己对一生是完全满意的,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就是遇见你们的嫂子,如果将来我不在了,嫂子的亲人就只有你们了,替我照顾好她。长兄如父。我还想给你们俩一点嘱咐,我们周家的人以后可以成为各种各样的人,但绝不能成为没有德行的人。我们周家的人,以后不必非要成为大家所认为的成功的人,但绝不能成为不爱家不爱国的人。好好生活吧,就像咱们曾经所经历并为之奋斗的那样。”

  电视剧中对冯化成的改编,我也是非常欣赏的。冯化成作为一个曾经高光时刻的诗人,最后在时代的浪潮下成了落寞的文人,其心理落差到底有多大?没有搞过文学的人,可能是很难理解。小说对其进行了丑化,让他成为第三者和忘恩负义的小人。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比比皆是,可以说也是其中的典型。但我却不喜欢这种黑色的幽默,我总觉得人应该向往光明的。小说中也没有提到冯化成的结局,也显得有些遗憾。在电视剧中,多年后再出现,冯化成已经出家了,法名“普照”,心如死灰一般平静。面对冯玥的惊诧,冯化成说:叶落归根,流浪在外就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末,心无一刻安宁。完成了由诗人到俗人又到僧人的转变。在小说中,冯玥也没有多少光彩,并且有些黑。在电视剧中也变回到了正常人的存在。

  我曾经看过报道,对电视剧中洗白德宝和春燕有许多观众持反对态度,而我最欣赏的就是编剧的这一点。也许这并不符合生活的客观规律,因为人性总是那么黑暗。但它符合人性的发展逻辑,人性总是向着光明前进的,因为即使最邪恶的人也会在临死的时候回光返照。何况犯了错误的人呢?我们更应该给他们改过的机会。现实生活中也许很少,但在我们的作品和电视剧中应该体现出来。在电视剧中,有一段秉昆的这些好哥们一起唱着田震的歌曲《干杯,朋友》。这首歌曲是我们那个年代非常流行的歌曲之一,我想作为小说家的梁晓声可能并不熟悉,或者说没有想到,也许编剧王海鸰不一定有这样的感受,我想编剧组里可能有与我们同年龄的人,把它编到了电视剧里。这让我流了许多眼泪,这不仅是对那段时光的缅怀,也是对那个年代友情的怀念 。这使周秉昆的伙伴们欢聚在一堂,也非常有时代特色。说起时代特色,让我又想起了电视剧中的许多细节。剧中很多充满年代感的道具,如洗脸盆、泥炉、拨盘老电话、墙皮的设计、那个年代的茶缸等等,具象化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将原小说中时间的流动变成视觉的流动,“文学意象”成功转换成了“屏幕意象”。这些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静默,不知道观众们是否读懂了。尤其是过春节时候电视里播放的马季表演的宇宙牌香烟和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代表了那个春节时候的经典片段。据说道具组为了真实地再现“光字片”的时代气息,还特意到旧物市场选择那些拆迁的老物件,可以说费尽心血。整个电视剧对其细节进行了精心地打磨。正是因为从编剧、导演、演员以及所有人员们的众人捧柴,才让“人世间”的火炬熊熊燃烧。

  另外,电视剧中对于周秉昆母亲去世的那场戏也有非常强烈的艺术效果,是小说里所没有的。对于蔡晓光和周蓉的改编,以及其他的一些小人物的改编,我也非常欣赏。这里不再赘述。

  我再谈一谈对于那只狗的改编,小说显得有些不及,电视剧显得有些过了。在小说中,狗作为一个“小人物”,它大概率的结局是轻轻地走了 正如轻轻地来,但作者并没有提及它的结局,只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俨然成了道具,显得有些不及;而在电视剧中,那只狗跟狼搏斗,最后英勇壮烈牺牲,俨然成了一个英雄,轰轰烈烈慷慨悲壮,虽然充满了艺术性和戏剧冲突,但这样的事情必然是小概率事件显得有些小说化,明显和《人世间》的平平常常有些冲突。

  如果说对电视剧改编中的不足,我认为也有一些。比如对于电视剧中周楠临死前的处理不如小说精彩。冯玥和周楠在清华相见的这场戏,我觉得也有点过于理想化,清华大学不是那么容易考的。何况冯玥的成绩并没有那么好。

  最后,在演员的表演方面,我认为最好的就是殷桃和雷佳音。以其中的两场戏为例,做下简单说明。郑娟一出场的时候给人一种少儿不宜的感觉,与其说那是美的展现,不如说是欲的诱惑。在起初的时候,周秉昆对郑娟的爱是无法脱离性欲的存在,可以说有些见色起意。随着故事情节地逐步展开,我们才会了解到郑娟精神世界的丰满。刚出场时那一刻殷桃的表演,用“又纯又欲”形容应不过分。殷桃演活了一个又柔又刚的女性。在另外一场戏里,周秉昆和他的父亲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其实父子俩都是相爱的,但又都希望对方能够低下头来。儿子感觉到了父亲对自己的不公,父亲感觉到儿子对自己的不理解。最终,两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父亲说,我说的不是事实吗?儿子马上反驳道,难道事实就应该说吗?这场冲突不但展现了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两个不同时的人对事物的不同看法,也算是不同年代所产生的代沟吧!而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到位,而这些是小说里所没有的。最后,这场矛盾是被秉昆的儿子给化解的,祖孙三代出现在观众面前,既充满了生活气息,也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父与子。彰显出编剧的高明之处。    

  人世间是有真善美存在的。人心里追求什么,眼睛才能更多更广地看到什么。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人世间》都充满了浓郁的烟火气。《增广贤文》的一句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来如风雨,去似微尘”,而宣传海报标识的是“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这句话也写在小说的扉页上。人世间当中,按金钱可以分为穷人和富人;按精神划分,也可以有穷人和富人。在金钱的世界里,穷人总是仇恨富人,即使没有任何关系,穷人也以为富人剥削了穷人的劳动。穷人很少考虑为什么穷的原因。富人也瞧不起穷人,因为富人只瞧得起比自己更富有的人。在精神的世界里,穷人总是那么独断专行,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自私自利;富人却是那么亲近随和,谦逊有礼,低调为人,充满爱心。而在现实世界中,穷人有穷人的幸福,富人有富人的悲哀,我们总在向往别人的生活,却忘了我们的生活,其实也是别人向往的。

  梁晓声曾经说过,用文字笑看人世间。在人世间里,无论是有钱的、有权的、有知识的、有关系的、有美貌的、有机遇的,都要面对各自的苦难,也都会享受各自应有的快乐。人世间本来没有好坏,但人对人世间的感受却有好坏;人世间本来也没有善恶,但人的内心却区别着善恶;人世间本来也没有悲欢离合,但每个人却有缘深缘浅,缘聚缘散。在人世间里,每个人都应该奉献自己应该奉献的力量,从而体现生命的价值和使命,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从梁晓声小说的创作,到电视剧《人世间》改编的成功,无不彰显着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众人捧柴火焰高。而我写成这篇文章,也是综合了各家之长,彰显出集体智慧的结晶。因为我们都想在人世间共同唱响《世界因你而美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