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上午,由《辽宁老年报》主办的小型座谈会在辽宁老干部大学大连分校二楼会议室进行。《辽宁老年报》主编李良宏、副主编金丰君和通联部主任黄崇峰到会,大连市委老干部局原局长、现为大连市老年学学会会长王淑英、大连市委老干部局原副局长徐长泉等20余位同志在对我的《挥笔大连夕阳情》一书做了评价后,对《辽宁老年报》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我的《挥笔大连夕阳情》一书是我在大连10年做《辽宁老年报》特约记者所发表稿件的合集,是大连老年工作的成果汇编,也算是我老有所为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和我对《辽宁老年报》的一次回报。

  《辽宁老年报》有恩于我,是《辽宁老年报》成就了我。可以说,没有《辽宁老年报》的一路鼓励和栽培,就没有我在老干部工作岗位上的成长进步,没有我退休后到大连在老年工作宣传报道方面取得的这点成绩,更没有我在老有所为中获得的幸福和快乐。

  1991年5月,我由一所农村中学被选调到铁岭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做文秘工作。9月初的一天,领导带我去了《辽宁老年报》报社,时任总编李元、副总编王建华得知我是中学语文老师出身,又多年坚持写作,非常高兴,当即让我做《辽宁老年报》的通讯员。

  从这一天开始,我便与《辽宁老年报》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我的人生之路顺风顺水、多有收获。

  为了当好通讯员,我一有空就钻进阅览室看各种老年报刊,其中看的最多的是《辽宁老年报》,因为我懂得,要为《辽宁老年报》写出编辑喜欢的稿,必须盯住这张报纸,尤其盯住头版头条内容。每周两刊的《辽宁老年报》,我不仅仔细看,而且还认真研究,琢磨每块版的版性及刊发稿件的文字表述特点。可以说,我是把写稿当成了一门学问。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话是成立的。很快,我的稿子开始在《辽宁老年报》受欢迎,曾经有一次我去报社送稿(那时投稿得靠邮寄,遇急稿时我坐车去沈阳报社送稿),两个编辑竟然抢起了我的稿。

  收获最大的是跟着李元总编和记者采访。那时,不管是总编,还是记者,只要去铁岭,一定喊着我,让我提供采访线索,还让我陪着去采访。记得一个秋末冬初的下午4点多,李元总编打电话,说是从沈阳出发了,一个小时后到铁岭,让我陪他去开原靠山采访。当我们从开原靠山返回铁岭时,已经是万家灯火了。在那次陪李元总编采访过程中,我不仅感悟到李元总编的敬业精神也领悟到了一些采访的技巧。在老干部活动中心做文秘工作的几年里,我在《辽宁老年报》发表了几十篇稿件,其中一篇《古树情》还被评为“好新闻二等奖”。

  当通讯员,不仅要多学习、多收集资料,还要多观察、多思考,由于坚持了这“四多”,让我写出了局领导满意的文字材料,也正因为如此,1997年4月我被提拔为铁岭市委老干部局调研科副科长主持工作,两年后转为调研科长。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是老干部工作最艰难的时期,离休干部离休金、医药费拖欠严重,各级领导为解决“两费”拖欠问题,真是千方百计、用心用情,常常临时决定开清欠会议,而领导讲话的文字材料责无旁贷地由我完成。

  一个晚上要完成一篇领导讲话稿,而且没有修改时间,真逼人哪。领导讲话不仅要有很高的政治站位,还要有清楚的数据和解决的办法,这些都得靠平时的积累。

  那时的《辽宁老年报》便成了我最好的帮手,不论是带有方向和全局指导意义的头版头题稿,还是其他版面的工作经验稿,都让我受益匪浅。有了辽宁老年报,我就做到了与时俱进,掌握了上级精神,看准了形势,摸准了脉搏,了解了外地经验信息,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得到了工作要领,有了指导全局的思路。所以,我的文字材料一路过关,很好地服务了工作大局,因此,受到局领导和市领导的表扬,并被提拔到领导岗位。

  2013年5月退“二线”到大连带外孙儿,时任《辽宁老年报》总编在电话里说,别闲着,继续做《辽宁老年报》的特约记者。这一做就是10年。

  这10年,我见证了大连老干部工作、军队离退休工作和老龄工作发展进步,也从大连涉老工作者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开阔了眼界。最欣慰的是交了很多朋友。

  《辽宁老年报》不仅成就了我的事业,也成就了我的晚年人生。

  在10月27日的座谈会上,我动情地说,只要我还能动、头脑还清楚,我将继续做《辽宁老年报》的通讯员,以此回报《辽宁老年报》,回报社会。

  2023年10月29日早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