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阴阳五行,中国人都不会太陌生,因为中医就和它密不可分。但是,要说到“五德终始”学说,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战国时期,燕国密云的一个初春,稷下学者邹衍冒着凄凉的寒气,望着草木不生的原野,吹起了悠悠的《春之曲》,他的律管鸣奏了三天三夜。阳光明媚,冰消雪化,暖风煦煦而来。这一年农民获得了一个好的收成。邹衍从各处找来了适宜当地耕种的良种,又把先进的耕作技能传授给了农民,老百姓的日子渐渐好过起来了。邹衍离开后,百姓怀念他,便把他吹律管的小山定名为黍谷山;在山上建了一座邹夫子祠;立了碑,碑上写着“邹衍吹律旧1698375728150266.png地”;又在邹夫子教农民识别良种的地方建了一个小院,叫“别谷院”;在祠前栽了两棵名贵的银杏树。到今天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了,那树依然枝繁叶茂。后来此地便成了密云一景,叫做“黍谷先春”。曾经香火繁盛的邹子祠早已不见了踪影。但是,他所创立的“五德终始”,影响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

       什么是“五德终始”呢?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德,“终始”是“五德”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吕氏春秋·应同》说:“黄帝之时,先天见大蝼,这是土气胜,黄帝属土德,故得一统天下;及禹之时,先天见草木秋冬不杀,这是木气胜,禹属木德,故亦得统天下;汤之时,银自山溢,是金气胜,因而汤属金德,故能一统天下;周文王时,赤鸟衔丹书自天而下,集于周社,这是火气胜,因而属火德,故尔周朝得统天下八百余年。”邹衍据此排出了,舜朝为土德,夏朝为木德、商朝为金德,周朝为火德。邹衍用五行相克的学说,机械的把它归结成为了一个周期律,即: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去预测改朝换代的变幻。

     “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成了当时抢手的香饽饽。当他来到魏国时,梁惠王从很远的地方就开始迎接他了,同他行宾主的礼节。到赵国时,平原君跟在他的后面陪着他,亲自为他擦去座位上的灰尘。到燕国,燕昭王拿着扫帚清洁道路,擦净竹席,为他当先导,行弟子礼,在黄金台拜他为师,并亲自建了一个旅舍请他居住,随时听取他的指教,还为他修建了碣石宫。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五德终始”,迎合了当时各国君主想吞并他国的愿望,为他们提供了推翻前朝的理论依据和“顺从天意”的合理性。如:齐湣王按照这个理论,要以“水”德,去胜周朝的“火”德,自称东帝,欲吞并周室,自称天子。但最后失败了。而秦始皇却成功了,也成为了五德终始学说的实践者。秦统一六国后,根据邹衍“水德代周而1698375647791483.png行”的论断,为了符合水德的标志,几乎什么都尚黑。秦朝的衣服、旄旗都是黑色的,因为水德的颜色是黑的吗。这就是你在张艺谋的电影《英雄》里,为什么看到的秦宫里,一切几乎都是黑色的原因。水数为六,于是秦的头冠都是六寸的,舆也是六尺,拉辇的马是六匹,黄河改名为德水。秦人刻意地营造了符合水德的运数,以证明其政权符合天道。

        刘邦汉朝的火德与秦人的水德是对立的。到了汉武帝时期,觉得火是被水克的,所以改为了土德,来克制秦朝的水。西汉末年,宗室大臣刘向刘歆父子研究认为,汉朝还应该是火德。经历了王莽乱政后,刘秀的东汉承接了刘向父子的思想,自认东汉是火德,所以东汉又称炎汉。刘向父子的研究结论是,朝代更迭不应该是相克,应该是相生的关系。就连黄巾起义的张角也相信这一套,所以他的起义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说东汉的“火德”已经到了尽头,火生土,代表土德的“黄巾”理所应当的要夺得天下了。可惜,他只猜中了开头,炎汉是真的灭亡了。但是,更替东汉的却不是他张角,而是土德的曹魏王朝。问题出在呢?出在张角口号的后半句“岁在甲子”上。按照五德学说,甲为木,子为水,水生木旺,而木正好是克了张角的“土”,所以“黄巾起义”注定不会成功。从汉朝到元朝,各个朝代的更迭都秉承了相生的理论。但元朝以后又变回了相克之上,如:宋朝属木,忽必烈就取了元这个国号,元来自于《易经》的大哉乾元。乾属金,金克木。他是用大元克制宋朝这根木头。到了朱元璋起兵反元时,他用的国号是明,明属火。大明的火要烧化元朝的金。明末女真族崛起,起初的国号是后金,怕被明朝的“火”克着,就改成了清。清属水,水克火。于是大清入关灭了明的火,一统了天下。古人都相信这种学说,并尊为至宝。你信不信呢?

        什么样的人能做帝王呢?邹衍也有说法。不要什么人都去妄想做帝王啊!因为“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他是说,当一个帝王诞生时,上天必然会显示预兆,来证明“天命之子”的正身、断定他的德运。这个预兆叫“符瑞”。历史上的符瑞,可谓是应有尽有,什么麒麟、凤凰……出现啊,什么梦日入怀、神龙降世、脚踏七星……真是奇葩灿烂呀。就来说几个:

        周武王伐纣时,率领诸侯联军渡黄河,一条白鲤鱼跳上了船。姜子牙道:鱼鳞是兵器的象征,白色是殷商的颜色,白鱼入舟预示着殷商的武器都归大王所有了,大吉也。于是,周武王拿白鱼祭祀上天,将白鱼作为上天的奖励吃掉。其余诸侯表示:武王有天命在身,纣可伐也。牧野之战前徒倒戈,周武王联军以少胜多,灭了纣王。人们都说是,周顺应了天意。

        刘邦出生前,他的母亲在野外的大湖边睡觉,梦到了神仙。一天,刘邦的父亲去看她,看到一条龙趴在她的上面。然后就有了身孕,生了刘邦。刘邦做沛县亭长的时,押送一批农民去骊山修陵。途中大部分人都逃走了。刘邦知道即使到了骊山也会被按罪杀死,就把农民放了。在丰西泽中,“前面有一条大蛇挡路”。刘邦说:“大丈夫独步天下有什么害怕的!”拔剑上前,蛇变成了巨大的白蟒。白蟒说:“你欠下的账总有一天要还的。你斩了我的头,我就篡你的头:斩我的尾,我就篡你的1698376549283364.png尾。”刘邦不由分说一剑把白蟒从正中间斩为两段。一个老太太在路边放声啼哭。说:“我儿子被人杀了,我儿子是白帝子,变成蛇横在路上,被赤帝子杀了”。说完就不见了。修养了两百年后,白蛇投胎王莽,毒杀汉平帝,篡西汉为新朝。后来汉室灭了王莽,又恢复了汉,称为东汉。而新朝恰好在中间把汉朝斩为两段,东、西两汉各存在了2百年。徐州丰县修了一座庙,叫“白帝子庙”,斩蛇处的河沟叫“斩蛇沟”。刘邦被崇敬为“真命天子”。史书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出生时,满室红光,他们家那一年的稼禾,一茎九穗,所以起名为“秀”。北魏宣武帝元恪,他母亲梦到被太阳追赶,赶忙藏到了床底。太阳幻化成龙,把她缠绕了好几圈,惊醒之后就有了龙种。隋文帝杨坚出生时,头生龙角、身长龙鳞,有龙的下颌,头顶有五道光束,眼睛放射光芒,一派真龙下凡的场景。后梁太祖朱温出生时,产房内赤红的云气直冲云霄,左右邻里还以为发生了火灾,提水来救。宋太祖赵匡胤出生时,赤红的光气舞绕,身体是金色的,伴有奇异的香气,三日消散不尽。孝庄怀顺治时,红光绕身,盘旋如龙,诞生之日,梦见神人怀抱一子纳入怀中,言道:“此统一天下之主也。”翻看历史,你会发现除了蒙古人的元朝,基本上历朝历代都有这种记载。

        统治者为了标榜自己“受命于天”,无所不用其极,什么样虚无缥缈的神话都可以拿出来说事,甚至不惜搬出来了自己的母亲自辱。居然被相信了两千多年。

        邹衍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是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的创始人。他的阴阳五行思想对后代哲学,医学,历法,建筑等领域影响很大,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因素。不可否认,邹衍是一位方士⑴,所以有很多人把他的学说看成是迷信。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给予了回答。他说:后人不察其大道,而学其小术,故封建迷信兴,这不是邹衍的错误。

        邹衍还有一个重要学说,就是“大九州”论,这在战国时代确是惊世骇俗的。他说:神州(中国)内的九州是小九州,神州之外还有同样的八个大州,连神州算在一起是大九州,这才是整个天下。这个说法不是考察来的,而是邹衍推

今的清华、北大;有人证明:它是世界上第一所官办高等学府。有人说,“稷下学宫”与古希腊的“柏拉图学园”,是当时并立在东、西方的两座世界上最早的大学。甚至说,稷下学宫的学术思想比同期的古希腊文明还要丰富。“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山东淄断出来的。这个“大九州”论,已大致符合今天世界大洲的景况。衍是著名的稷下学者。稷下?一个好陌生的名字啊。这可是战国时期诸子、学者、士子向往求知的地方。也许,你不会想到吧,两千四百年前,这里有一座闻名于华夏的大学:“稷下学宫”。自春秋战国以后,各种文化思潮波澜喷涌,但它们差不多都能从稷下找到源头。儒、道、墨三大学派在这里发扬光大;许多新兴学派,包括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等等,都在稷下学宫相继萌生勃发。这些深耕在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都和“稷下学宫”密不可分。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稷下学宫的学术氛围之浓厚,思想之自由,研究成果之丰硕,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人把它比作当博市)一处城门的名字,“稷下”指的是稷门附近。战国时期,齐国国君田齐在此设立学宫,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齐国君王对稷下学宫非常支持,封了76位学者为“上大夫”,为他们提供俸养和爵位,“不任职而论国事”。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就是以稷下学宫为中心展开的。鼎盛之时,汇集了学者贤士千余人。孟子两次到这里讲学,被授予上卿。荀子曾三次出任祭酒(校长)。在稷下学宫,孔子之学由孟子、荀子分别加以继承和发展;墨子之学被宋钘、尹文加以改造;老子之学由慎到、田骈等人予以创造性发挥;兒说与田巴把“名实之辩⑵”推向高潮;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才从这里盛行天下。而那些没有派别的学者们则游离于各派之间,对各派学说均有取舍。准确的说,诸子之学在稷下学宫融为了一炉。1698375950664970.png稷下学宫教什么,议论什么,由各学派自己决定。各派可以带弟子来学习,齐国也会给予补助。学子们可以自由来往于稷下寻师求学。只要你有能耐,都可以在稷下招生讲学,传播自己的学说。凡到这里的文人学者,无论学术派别、笃信那类思想、具有何种政治主张;更不论国别、年龄、资历,都可以参与辩论,发表见解。这些人当中,有的人专注于学术研究,有的把学术和治世结合在一起,还有的热衷于谈玄,诡辩。他们争论的都是什么呢?他们辩论的最为有名的有四大主题是:

1、王、霸之辩。即:由乱到治的治理天下的方法,是实行王道还是霸道呢?孟子的观点是:重王道,轻霸道。荀子则认为:王、霸兼容,以王道为本。管仲学派主张:王、霸并举,视具体情况来决定是采取王道还是霸道或二者结合。

2、义、利之辩。即: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孰轻孰重?孟子说:义大于利,“舍生而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荀子道:先义后利,“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管仲学派讲:义利并重“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

3、天、人之辩。即:“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关系?孟子奉行的观点是:天道最大,天人合一。荀子则认定:天行有常,人是天下最珍贵的,人是第一位的。管仲学派坚持:天人相交相用,互相影响。

4、人性善、恶之辩。即: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孟子主张:性善论,人的本性是善的。告子的观点是:性无善无不善,人性的善端,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靠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熏陶而形成的。荀子阐明:人性是恶的,这种恶的人性,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改造,就可以做出善的行为来。

        稷下学宫辩论的问题真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还有攻伐寝兵之辩、名实之辩、世界本原之辩……。稷下先生(教授)田巴的“离坚白⑶,合同异,一日服千人”,稷下先生兒说的“持白马非马也⑷,服齐稷下之辩者。”讲台如同擂台,一个辩论失败者下去了,就会有新的辩论者登上台来,听辩的人常常有上千之多,直到无人上台为止。最能辩的有三个人,堪称稷下学宫“三大辩手”:齐国人田骈,道家人物,人称“天口骈”。兒说是宋国人,名家学派人物,人称“齐貌辩”。齐国人邹衍,是阴阳家代表人物,人称“谈天衍”。稷下学宫,经历61698375608691778.png代君主,直到齐王建被秦灭了国而止,存在了大约150多年。

        面对当时礼坏乐崩的社会局面?老子对礼乐制度持批判和放弃的态度;儒家则希望自上而下进行改革,维护礼乐制度;墨家与儒家针锋相对,反对宗族礼法的“血统政治”;法家则主张用法治去管理天下,忽略了人性和人情。在“百家争鸣”之中,稷下学宫创造性的发展出了:黄老之学与荀子的儒家学说。因为老子继承了黄帝的基本思想,两人都主张不争、清静、无为,所以后世把他们两人的学问并称为“黄老之学”。在稷下,这一派的代表们以道家思想为主,并且采纳了阴阳、儒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观点,进行了思想发展。内容主要分为:修身养性、政治思想、技术发明等。他们提出“道法”的概念,其政治逻辑是,只有符合“道”的“法”,才是合理的法。一切“法”必须符合“道”。这是对法家的过于严酷的“暴政”进行柔和地变通。认为君主不要过多干政,让大臣和人民多发挥主观能动性。黄老之学实行薄赋税、轻徭役、减刑罚的政策,认为减轻负担让人民休养生息,国家就会繁荣起来。这也就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

       稷下学宫另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思想便是“礼法结合”,即“外儒内法”。将儒家的道德教化与法家的法治思想相结合,指出治国不仅需要礼乐教化,也需要强硬的制度,才能实现国家的长久安定。荀子主张:治国要将礼乐教化作为主要手段,以法治作为补充。限制了法家严刑峻法的冷酷手段,也为传统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增强了儒家学说的社会功用,更是为后来的大一统帝国提供了能够长治久安的治国大政方略。人们通常所说的封建王朝用儒家思想治国,其实用的不是孔子创建的儒家学说,而用的是经过荀子改良后的儒家学说!正如谭嗣同所言的那样,“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

     “稷下学宫”有严格的教学纪律,制定1698375891951733.png了健严格的规章制度。学生守则从学生的饮食起居、衣着服饰,到上课纪律、课后复习以及学生的品德修养、尊敬师长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后世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无不如是。“稷下学宫”,以教育为旗帜,培养和发现人才、传播文化知识,对后世教育有着不可抹灭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后来各朝各代的国子监、地方儒学,各地的学宫、书院,无不以稷下学宫为圭臬。

 

注: 

⒈     方士即方技之士与数术之士。方术之士,古代自称能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信仰谶纬学说,擅长祭拜鬼神,炼丹长生,也称法术之士。

⒉     名实之辩,指的是先秦时代对于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之争。就语言(名)和世界(实)之间的差别,展开的一场著名的争论,参与辩论的有儒家、道家、墨家和名家。

⒊     离坚白,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著名论点之一。他认为,一块坚硬的白石,用眼看不会看出它是否坚硬,只能看到它是白色的,用手摸不能感觉其白色,只能感觉到其坚硬,所以世界上只有白石和坚石,没有坚白石。这是战国名家著名的诡辩论点。

⒋ “白马非马”是指中国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逻辑问题。他认为,白马,则是限定于白色的马。限定于具体事物的白(如白马)是与抽象的、一般的“白”有区别的。“马”,是不限定于哪一种颜色的,所以,黄马、黑马都可以算数;白马,只限定于白色的马,黄马、黑马都因具有与“白马”不同的颜色而不能算数。所以仅仅只有白马才能算数。不加限定的概念与加以限定的概念是有区别的。所以说白马与马是有区别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