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虎”而名。浒坑位于安福县西北部,与武功山、羊狮慕、明月山毗邻,吉宜公路穿境而过。它东南接严田,西临羊狮慕镇,北倚章庄,四面环山,茂林修竹,景色瑰丽,是天然之氧吧,宜居之福地。浒坑多虎,虎踞龙蟠,故名“虎坑”;虎坑多水,水润草木,故曰“浒坑”。
浒坑自古为车马辐辏之地。万源四扇门集市,遗址宛然。从这里出发,过塘溪,上仰山,经宜春,直抵长沙,一条古驿道,承载着多少浒坑人乡愁和梦想。
因钨而兴。浒坑多矿产,钨、锂、锌、黄铁、辉铋等蕴藏丰富,其中,钨、锂的储量最大。从解放前的零星开采,到1950年后的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从民办、官办的采砂点,到国营浒坑钨矿强势崛起,浒坑因钨而兴旺发达。
浒坑宛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四方英才,八方宾朋。一时间,浒坑群英荟萃,商贾云集,百业兴旺,享有“八万不夜城,千户小香港”的美誉。一个昔日狭长而曲折的山冲,因钨而化茧为蝶,凤凰涅槃。
那时候的浒坑,是镶嵌在赣西的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山冲成了街道,民房建到了山顶,每当夜色降临,整个浒坑宛如天上的街市,让人生出浪漫和遐想。年轻的浒坑人,讲着独特的“浒坑普通话”,平日的做派,自有一股清高和傲慢,是我们这些乡下人所仰慕的。而老年的浒坑人,仍然难改乡音,永新话、湖南话……,方言时常夹杂其中,别有一番风味。
浒坑人从不缺银子。拿着国家工资的,做着小营生的,各安其生,各得其所。浒坑的市场,自然也吸引了周边乡邻的目光。卖米糠的,卖菜蔬的,卖鸡鸭的,卖蛋的……,早上去,午饭回,总能卖个精光。
记得小时候,天还没亮,我就同本村的几个小伙伴,挑了几只鸡去浒坑卖。到了浒坑,街上已是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好不热闹。我还没放下担子,浒坑人就围了过来,抢着从鸡笼里抓鸡,搞得我手忙脚乱,也不知丢了鸡没有。
八十年代初,我师范毕业被分配到泰山中学(后来叫泰山学校、羊狮慕学校)教书,再加上在浒坑有同学,于是跟浒坑就有了更多的交集。印象最深的是去同学刘建华家。她家住在浒坑的一个山腰,叫什么山,不记得了,反正很远,而且要翻过一道道山梁。好不容易才到了目的地。其他的记不得了,但红薯干的味道,至今还留在味蕾之上,那种甜甜的、拧拧的感觉,真是令人难忘。
王小平是我浒坑的另一位同学。在他家,吃饭、留宿,那是常有的事。那时他爸还在老菜市场(现在的派出所)开了一个杂货铺,他妈种菜,他爸卖菜,连他哥哥、姐姐,我都非常熟悉。当然,在浒坑,同学、同事还有很多。
可以这样说,之于浒坑,我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今年的霜降日,学生彭锡城邀我去浒坑看看,我欣然应允。一路前行,相继走访了瓦楼村一级伤残军人李强,参观了浒坑记忆馆、乡贤馆,考察了垄上村生姜种植基地和龙水山旅游度假村,拜访了万源村养殖基地。行程紧凑,内容丰富,感悟良多。
因时而动。随着时代的发展,浒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钨矿不景气,工人下岗,企业改制,曾经的小香港,已然风光不再。走近五个社区,低矮的红砖房,到处是荒凉,苔藓、艾草、荆棘,仿佛在述说着昨天的故事,感伤、悲凉的情感,落叶般飘在心头。但浒坑人并没有“等、靠、要”,而是奋发图强,及时转型。机械厂、黑陶厂、工艺美术厂……,雨后春笋般,焕发无限生机。三个行政村,瓦楼的药莲,垄上的生姜和旅游,万源的民宿、养殖,春风十里,蓬蓬勃勃。
陪同的余书记,张书记,侃侃而谈,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的思考和行动,让我无比钦佩。
行吟浒坑,蓝天白云,草木葳蕤,我仿佛看到了它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