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人说“失道”,说这个社会已经集体失道了。呼吁人们应该重视并积极学习传统文化,找寻返璞归真的大道。这往往令人肃然起敬,甚至认为此乃高人,亦或良师。

        那么,事实呢?

        我们现在面临的并非“失道”的问题,而是“失灵”的问题。

        老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失了才讲信,连信都失了,则万事不灵。

        如此看来,是否两千多年前就失道了呢?非也。

        综合正史野史可知:西周治于礼,春秋乱于智,战国胜于力。周以后,再也没有了礼治时代。所以,春秋末期兴起的儒家一直强调“仁、义、礼、智、信”,旨在道德沦丧之后,能守住仁义,起码要守住“诚信”这条底线。结果很糟糕,到了战国中后期,人们就把“诚信”给丢了。

        人们一旦失去了“诚信”,法度就会成为治国之本。于是,法家开始有了话语权。

        可见,早在西周之前的时期,就已经“失道”了。周人的宏伟目标也仅仅是“守礼”,儒家仅仅是“守仁”,而皆未可得之。

        所以,我们今天再讲“失道”,是不是有点荒诞呢。所以,我们已经没有资格说“守道”、“守德”、“守仁”、“守义”、“守礼”、“守智”、“守信”了,我们连“守法”、“守灵”都守不住了!

        说到“守灵”,不禁联想到灵堂。先人过世,操办丧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头等大事,其礼制即源于《周礼》。那么,为什么要“守灵”?或者说“守灵”的本义是什么?

        灵的本义就是神魂、灵魄。从字形看,周之前的灵字上半部一个雨,下半部三个口。意为上天(天神)垂露,滋养苍生。或解为上神下界,而演生为人类。后来,灵字最下方又加了个“王”字,或“巫”字。意思是这个神魂的位置,要高于世间影响力最大的帝王和巫师。

        由此可见,先人的灵魂是多么至高无上。肉身虽已枯槁,但灵魂不灭。“守灵”,无异于一种“交接。”上一代的思想、文化以及灵魂走向,需要下一代的传承,这就是守灵的意义。

        我们现在要讲的“守灵”,是要守住自己的灵魂。灵为上神所化,其生命路线为螺旋上升形态,所以,当一个人的思想、行为一直处于这种状态时,即可谓“守灵”。任何一种修行者,无疑都会默认这种状态即正信正念的修行之路。阳明先生说的“知行合一”,即“守灵”,即修行。王阳明本名“守仁”,足可见其志之高古。

        言归正传,失灵,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刹车失灵,是我们身边最好的例证,不出意外,乘车人都将丧命。人若“失灵”,必堕入深渊,这就没有意外和例外了。

        现代人,不仅“失道、失德、失仁、失义、失礼”,而且“失信、失法、失灵。”所谓失灵,就是失去了灵魂生命行进的方向,或者说迷失了心智。所以,会怨天尤人,抱怨卦师不灵、抱怨菩萨不灵。所以,我们今天想“传道”济世,就不必再向社会呼吁“失道”,而应该喊“失灵”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